陈萍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应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管擦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所需的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3.26±1.1)d,住院时间为(20.2±3.8)d,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7)d;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4.5±1.4)d,住院时间为(25.7±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2.8±4.2)d,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中,应用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全身麻醉,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椎管内麻醉;术后恢复效果;全身麻醉
临床医学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项常见的骨折,多发于高龄人群,年龄超过65岁,女性多于男性。治疗过程中,应用保守治疗,会延长患者的卧床时间,并且具有较多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多采用手术治疗。术中患者应用的麻醉方式,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1]。我院对80例股骨粗隆间患者分别应用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方式,探讨其对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管擦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为62~80岁,平均年龄为(68.7±2.3)岁;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为64~82岁,平均年龄为(71.8±1.2)岁。患者的致伤原因主要为摔伤和交通肇事。对比两组患者的致伤原因、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手术方式均为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固定术。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选择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选择全身麻醉。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处理,均选择按时翻身拍背的方法,并给予患者常规预防治疗,包括抗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消肿止痛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并积极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进行床上患肢的不负重功能锻炼。对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比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所需的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恢复效果造成的影响 术后,经检查所有患者的复位和固定均具有良好效果,伤口愈合为甲级,术后均无感染和死亡者。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3.26±1.1)d,住院时间为(20.2±3.8)d,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7)d;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4.5±1.4)d,住院时间为(25.7±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2.8±4.2)d,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 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情绪低落、恶心、厌食和呕吐等,观察组1例患者情绪低落,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5例患者恶心呕吐、2例患者情绪低落,1例患者厌食,共8例,患不良反发生率为20%。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其发病率不断上升,病死率已经达到35.7%。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长期卧床,引发多种并发症。给予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使患者尽早下地进行活动,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3]。本组资料中,应用y3型髓内钉进行治疗,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8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y3型髓内钉进行治疗,具有较好效果,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麻醉方式也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应用椎管内麻醉,可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4、5]。本次研究发现,应用椎管内麻醉患者的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所需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应用椎管内麻醉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全身麻醉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3.26±1.1)d,住院时间为(20.2±3.8)d,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7)d;对照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4.5±1.4)d,住院时间为(25.7±4.6)d,平均住院时间为(12.8±4.2)d,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中,应用椎管内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全身麻醉,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章国跃,江和明,杨吉青,等.PFNA微创治疗82例高龄日常行动能力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15:102-104.
[2]曾伟,刘荆陵,郑学文.高龄粗隆间骨折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8:131-132.
[3]陆群英,黄迅.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5:14-15.
[4]白雪东,王德利,李海峰,等.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01):15-16.
[5]汪计,金永建,王辉民,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467-2468.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