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临床研究

2015-03-17 01:09梅雪艳
医学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细菌感染小儿腹泻影响因素

梅雪艳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80例腹泻病患儿,对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格兰染色的镜检,对患儿的粪便按照微生物学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胶体金法对粪进行便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综合以上检测的结果,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结果 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有119例,占66.1%,感染性有61例,占33.9%,在3~6岁的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有109例,占60.6%,非感染性有71例,占39.4%。结论 非感染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正确分析腹泻的原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极其重要。

关键词:小儿腹泻;影响因素;细菌感染

小儿腹泻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多种因素引起的。此类患儿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重症者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原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主要可以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大类。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2]。临床治疗该病时若滥用抗生素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引起耐药菌株形成,加重腹泻的症状。本文分析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方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80例腹泻病患儿,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两个年龄段:其中0~3岁年龄段的有96例,3~6岁年龄段的有84例。所有小儿症状表现的轻重不等,大便的次数在3~11次,且粪便的性状不一。按临床症状来分:有发热表现者116例,占64.4%;有轻度脱水症状的有38例,占21.1%,未发现中毒脱水的症状;伴有流清涕、咳嗽者75例,占41.7%。

1.2方法 对18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格兰染色的镜检,对患儿的粪便按照微生物学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的目标菌包括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以及沙门菌。采用胶体金法对粪进行便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综合以上检测的结果,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

1.3检验试剂 根据临床特点送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菌株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执行),轮状病毒检测采用胶体金法,采用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 结果

2.1直接涂片进行格兰染色镜检的结果 在0~3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有119例,占66.1%,感染性有61例,占33.9%,表明在0~3岁的小儿腹泻中感染因素并不是导致腹泻的主要因素;在3~6岁的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有109例,占60.6%,非感染性有71例,占39.4%。但在0~3岁小儿粪便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17%,革兰阳性杆菌占80%~95%,革兰阳性球菌占0.5%~2.6%,革兰阴性球菌0. 2%~1.1%。本次粪便标本直接涂片有38例显示球、杆菌比例失调,138例小儿中革兰阴胜菌大于革兰阳性菌,呈现球、杆菌比例倒置。菌群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排便次数多,常见粪便性状多呈稀水样或粘液性,偶有脓血便。

2.2粪便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180例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78例的检查结果为阳性, 102例的检查结果为阴性,阳性率为43.3% 。呈阳性的患儿中有64例为细菌性腹泻,占82.1%,细菌培养后检出沙门菌6例,志贺菌41例,大肠埃希菌17例,志贺菌是导致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在轮状病毒的检查结果中,阳性有14例,感染性腹泻占42.8%,非感染性腹泻占47.2%。

2.3粪便性状的检查 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粪便为粘液便或水样便,且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少量的白细胞;沙门菌感染患儿的粪便为粘液便或脓血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且数量不等;志贺菌感染患儿的粪便为粘液便或脓血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 讨论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腹泻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由于婴幼儿体内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消化酶和消化液分泌较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大量的营养物质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3]。临床表现为粪便呈稀水样便,有酸味,患儿无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无升高,粪便培养和轮状病毒结果均呈阴性。本次实验结果显示,0~3岁小儿腹泻以非感染性腹泻为主,占69.1%(包括菌群失调所致腹泻),对于这类腹泻只要按其形成原因对症治疗,适当给予助消化药物即可,无需使用抗菌剂。

感染性腹泻常见的病原体有志贺菌、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弧菌、病毒等,也有资料报道空肠弯曲菌可引起小儿腹泻[4]。对于感染性腹泻,可以通过接触史、喂养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明确感染途径和病原进行治疗。感染性腹泻小儿可用抗菌剂,常有细菌性肠炎的表现,如发热,腹泻,常有里急后重状态,粪便有粘液或脓血便,大便有腥臭味。但是,在选用抗菌剂之前,一定要作粪便常规检验及微生物学检查,根据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实验,在儿科医师指导下选用恰当的抗菌剂,且疗程合理。采样最好是患者服用抗菌剂前,采用多种特殊培养基在不同含氧情况下培养,挑取多个菌落鉴定,是提高阳性培养结果的关键。轮状病毒虽已能成功分离,但手续繁琐,条件要求高,检出时间长,非一般实验室所能完成,所以,金标法较培养法简捷,应作为小儿腹泻的常规筛查项目。

临床上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在明确存在感染的情况下方可应用抗生素。尽量避免因滥用抗生素导致患儿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和其肠道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遭到破坏等不良后果。合理使用抗菌剂,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是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180例小儿腹泻中38例有菌群失调表现,可能与过量使用抗菌剂有关,应引起医务人员、家长的警惕和重视。标本涂片检查发现,球、杆菌比例变化,也有助于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当发生抗菌剂相关性菌群失调时,可服用微生态制剂治疗,也可用健康小儿大便悬液灌肠或用微生态制剂灌肠,但需在医师指导下,用正确的方法及恰当的剂量,避免因灌肠方法不当造成小儿肠黏膜年损伤,增加感染概率。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应该遵从医嘱,不应盲目选用几种微生态制剂。据临床观察,发生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很多,有些微生态制剂不一定适应小儿的治疗,反而会加重症状[5]。菌群紊乱用健康小儿新鲜粪便悬液灌肠时,最好选用同龄小儿粪便,以保证菌群相似度。

综上所述,造成小儿腹泻的因素主要为非感染因素和感染因素两大类,在治疗时,应该先弄清楚患儿腹泻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以提高腹泻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新菊. 益生菌治疗小儿急性、轻度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

[2]左满凤. 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9).

[3]郑玉强,张鹏辉,刘岚,等. 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分析[J]. 重庆医学,2010(07).

[4]裴雅琴.小儿腹泻病150例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35).

[5]单既利,郭术春,刘秀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18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30(26).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细菌感染小儿腹泻影响因素
联合平板电脑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致肛周皮肤损伤的预防
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60例临床观察
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防治分析
观察莫西沙星短疗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
联用双歧杆菌活菌与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