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继尧
高职艺术理论教材之我见
——孙丽华《艺术概论》代序
凌继尧
认真翻阅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艺术概论》,感到耳目一新。这是孙丽华教授为高职高专艺术相关专业或者高职高专其他专业艺术教育通识课程主编的教材,它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色。可以说,这部教材是编者关于高职高专艺术院校“史论”课程教育创新思考的一次成功实践。这种成功得益于编者长期的高职高专教学经历、对外国优秀教学思想的吸收以及在“史论”课程教学上的理论自觉。
就像优秀的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而不能以产品为中心一样,这本教材以使用者——高职高专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中心。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尤其是高职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迅速扩大。国家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转型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确立了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目标使高职教育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比以往更侧重实践知识的要求,强化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为此,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史论”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与本科艺术院校存在着较大差别。《艺术概论》的编者们把准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视为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为了实现这种定位,编者们充分遵循“理论够用”原则。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所谓“够用”,就是舍弃艰深和繁难,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敢于割爱,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结合专业实际的并能够指导其创作和设计实践的理论即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艺术观念日趋多元,艺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当代,如果只是一味地带领学生在林立的理论体系中跋涉,在繁多的话语符号中盘桓,势必会让学生感到茫然、困惑。
《艺术概论》的编者们突破了几十年来我国同类教材的编写体例。我国出版的绝大多数《艺术概论》教材基本上都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线索是历史和理论问题:艺术起源、艺术本质、艺术功能、艺术分类、艺术发展等。另一条线索是逻辑问题:把艺术看作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的系统,按照逻辑顺序阐述这个系统。这种编写体例的优点是体系比较严密完整,缺点是教材显得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本《艺术概论》教材体例新颖,全书分成三个层次:主题研究、话题建构和案例导入。全书研究的主题有三个:解读——宏观地阐述基本的艺术理论问题;感受——赏析各种具体的艺术现象;探知——探索艺术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每个主题下面分设若干话题,并以经典作品为案例,呈现出不断递进、步步深入的关系。
该教材倡导感性魅力。《艺术概论》的目的不在于灌输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对各种艺术现象的具体感悟能力,在物质化、功利化和工具化的趋势中,引导学生进入诗意化、审美化的人生境界。艺术概论课程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应该充满魅力。而要使《艺术概论》课程具有魅力,《艺术概论》教材本身首先要有感性魅力。
教材的这种特色也来自编者们的理论自觉。编者们认为,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解析能力,这对于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解析别人作品的能力;二是推介自己作品的能力。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应该能够看出“文本”的“肌理”。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单靠教师在概念上进行解说是做不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理论课教学自觉地向具体的文本和个案的批评方向扩展。
为了使《艺术概论》具有感性魅力,编者们努力追求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1897-1986)先生就不喜欢高头讲章,反对把美学著作写成朱子家训。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1897-1986)先生也说过,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真正理想的美学著作,所应追求的恰恰是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1]对于《艺术概论》教材,也完全可以这样说。孙丽华教授主编的《艺术概论》突破了现有《艺术概论》教材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理论性,而灵活性、生动性、审美实践性不足的缺陷,在阐述艺术理论时,都从具体的艺术现象出发。编者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不在抽象的概念里兜圈子,努力给学生具体的、生动的艺术感悟,使教材具有感性魅力。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编者们也发现,高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多数不善于表述,他们“理论”不够,“话语”显得不足。面对别人的作品,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评说;面对自己的作品,也常常表述不清自己的创意。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应该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如果说专业课要教会学生用艺术语言表达的话,那么理论课就应该教会学生用文字语言来表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也是《艺术概论》课程应该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教材做出示范,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文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僵化板滞、空洞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材,艺术概论教材要生动活泼、亲切可人,而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严重脱离学生艺术欣赏实际的“书斋艺术概论”、“空洞艺术概论”的面孔。为了做到这一点,可读性和一定的文采也是不可或缺的。文采不仅仅是修辞问题,它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艺术概论》教材的撰写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编者应该带着感情来撰写,唯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这本教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理论乃至其他课程的教材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堪为创新范式。
[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604.
(凌继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