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智
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脉络、基础与特征
秦学智
信息时代信息能力不足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问题和困难,因之信息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显然,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并不是近现代才发生的一个现象,它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和脉络,也有着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在信息时代,学校也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理清这些问题,对于深入认识信息素养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脉络 基础 特征
秦学智,男,汉族,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信息素养教育,又被称为“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需要,培养和提高社会个体成员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过程。它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几方面。信息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各种专业知识教育。相反,信息素质教育为各种专业知识教育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武汉大学图书馆.武大图书馆.http://www.lib.whu.edu.cn/tsggx/xuan2th.asp.人们对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基本清晰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基础以及历史性发展的特征。显而易见,信息素养是一个具有信息存在的社会或时代所必需的一种素质,随着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资源的巨量化,学校教育及其评价的方式方法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信息素养认知及其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性特征以及信息时代的学校特征三方面对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以理清这些信息素养研究和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脉络,搞清楚这些历史发展脉络是较好地把握该事物发展规律及特征的前提。同样的,信息素养认知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脉络,信息素养教育也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信息素养认知发展的历史脉络
任何概念的提出都是在一定时代和技术环境下进行的,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相应改变。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特·鲁尔考斯基(Paut Zurkowski)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人们知道如何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1976年,李·布尔查内尔(Lee burchinal)和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等人也相继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对概念做了自己的解释。如泰勒认为,“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应包括如下内容:许多问题(不是全部)可以借助获取适当信息来解决;了解和使用各种信息源(使用者到哪里寻找信息)是信息素养的必要条件;有信息获得策略(何时和如何使用信息)。”*龙凤姣.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J].情报探索,2009(4).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正式将信息素养的内涵定义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经过此后有关学者对此概念的不断发展,其意义几经变化。它由最初被人们理解为一种知识或技术技能,逐渐拓展为一种思维和智力活动的习惯与方式,“信息素养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而不是一套技能……它是一个批判和反思能力的矩阵,以及训练有素的创造性的思想,推动着学生广泛地漫游在信息环境里……当在课程、项目或教学层面上用到信息素养以支持学习环境的时候,信息素养能够成为一种‘意向性的习惯……’,一种在探究、研究和整合各种来源的知识方面寻求不断的进步和自律的‘智力活动的习惯’。”*Doug Belshaw.‘Information literacy’: its history and problems.http://dougbelshaw.com/blog/2009/12/13/information-literacy-its-history-and-problems/.
进入数据网络时代以来,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前的那种从纸质媒介(书籍、报纸、杂志等)摄取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开始逐渐养成从数字技术支撑的网络世界中摄取知识和搜集使用信息的思维和习惯,相应地,人们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也在发生变化。1982年,美国著名信息管理学家福林斯特·霍顿(Forest Horton)提出了计算机素养的概念。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基索尔姆(M. Chisholm)任命成立了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其宗旨就是要探讨终身教育和学习环境下信息素养的作用、重要性和定义,并探究信息素养教学和培训的方式和培训师资。1988年,该委员会出版了《信息的力量:学校图书馆规划指南》。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并确定了一个发展该概念的定义和六个阶段的模式,这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素养”这一术语的应用。要达到具备“信息素养”的状态必须经过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认识到对信息的需要;确认所需信息;找到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使用信息。*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9.)该报告在提出信息素养定义、阐述信息素养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指出学校和图书馆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不足等基础上,对美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运动提出了6点建议:重新审视以往的信息组织的方式、信息构建的途径,以及对信息在家中、社区、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在美国图书馆协会领导下,建立一个信息素养教育联盟,以便和其他组织、机构合作共同发展信息素养;大力开展有关信息及其应用的学术与实证研究;各州与高教有关的教育机构、委员会以及学术团体应努力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塑造信息素养氛围;教师教育与评估中也要包括信息素养;加强对信息素养和白宫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会议之间关系的理解。1989年5月,美国帕特里西亚·布雷维克(Patricia Breivik)和 戈登·基(E.GordonGee)合著《信息素质:图书馆中的革命》一书,提出“高质量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信息消费者,能够为他们个人的生活和职业生涯的任何需要寻找到适当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成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该书把信息素养的培养当作图书馆教学和教育问题的关键。
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素养人的特征是: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能识别潜在信息源、检索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等。
1994 年澳大利亚哥里菲斯大学信息服务处的布鲁斯总结出了信息素养人的 7 个关键特征。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出版了面对K-12学生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将标准分为3大类、9个方面和29个具体指标。这个标准成为美国最早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九个标准分别为:“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 (3):24.
2000年1月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委员会根据多年来美国高校开展的项目,制订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共有5项能力指标,具体细分为22项表现指标、87项成果指标,这5大标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获取与创新能力的结合,而公德与法律意识的培养则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的精华。这些标准与指标归纳了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加工能力、创新能力、利用能力、交流能力等信息素质核心能力的实际意义。”*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 (3):24.“这套标准成为各国针对国情制订自己的信息素养标准的参考和基准,如2001年澳大 利 亚 与 新 西 兰 高 校 信 息 素 养 联 合 工 作 组(ANZIIL)发布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等。这些标准和原则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计和评价、学生考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国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尤其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都遵循相关标准和原则指导。”*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李复郡,贾涵.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布拉格宣言》,强调了信息素养的重要地位,2005年又发表了《亚历山大宣言》,强调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对于信息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从此,“各国纷纷将信息素养从战略高度纳入到教育体系,人们开始关注提升公众信息素养的方式和途径。”*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李复郡,贾涵.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
在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中,先后有不少学者对信息素养认知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有的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有关论述中,信息素养发展出一个伦理道德的维度和一个经济的维度。道德维度是:知道何时和为什么需要信息,哪里去找到信息,以及如何评价、道德地使用和传播信息。*SCONUL (1999)Information Skill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CONUL Position Paper.Available at: http://www.sconul.ac.uk/activities/inf_lit/papers/Seven_pillars.html,2004-09-19.经济的维度是:信息素养对所有未来的员工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素养被人们视为属于“文科”,包含有批判性反思的因素和包含有批判性地评价和包含有问题解决和决策维度的因素。还有的如博伊霍斯特(Boekhorst)认为,事实上,这些年来提出的所有定义都可以归结为三个概念。第一,是信息传播技术概念:使用信息传播技术“检索和传播信息”。第二是信息资源概念:“在没有中间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找到资源的能力”。最后是信息加工的概念:“认识到信息的需要,检索、评价,使用和传播信息以获取或扩展知识。”*Doug Belshaw.‘Information literacy’: its history and problems.http://dougbelshaw.com/blog/2009/12/13/information-literacy-its-history-and-problems/.
当然,许多理论学家提议将信息素养作为一种“21世纪首要的生活素养”,像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这样的机构为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些“表现指标”。但是信息素养仍然缺乏有力的描述。这个概念的范围太大,应用也太广泛,并且在细节上不够精确,使得它在行动上很难操作。甚至从谈论做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到做个“有信息睿智的人”的变化,都会因同样的原因而遭遇困难。这一概念的定义,甚至当被描述为“7个主要的特征”时,也显得“过于客观”而与学习者没有什么关联。*http://dougbelshaw.com/blog/2009/12/13/information-literacy-its-history-and-problems/.
上面段落中提到了布鲁斯的七个主要特征总结。克里斯提尼·布鲁斯1997年在《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的七个面孔》一文中,对两所澳大利亚大学教师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和经验做了总结。他认为,澳大利亚大学教师眼中的信息素养具有七个面孔,它们分别是信息技术概念的、信息来源概念的、信息加工概念的、信息控制概念的、知识建构概念的和智慧概念的。
第一,信息技术概念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信息检索和传播。在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信息技术处于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的外围依次是信息的扫描和信息的使用。这一概念强调技术在信息使用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信息来源概念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找到信息来源中的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信息来源处于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而位于其外围的依次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的使用。也就是说,人们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来对信息来源中的信息进行定位和查找,以便实现对信息的使用。根据信息使用目的的不同,人们可以只是明确信息的来源、性质和结构,也可以在知晓信息来源和属性等基础上独立地、灵活地使用信息。
第三,信息加工概念中的信息素养被视为是在执行一个过程。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信息加工处于信息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而处于其外围的依次是信息使用和信息技术。信息加工是一个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处理、选择性储存和使用的过程。这一概念下,信息技术和信息的使用都是为了信息加工这个中心服务的,信息使用的方式方法成为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第四,信息控制概念中的信息素养被视为是对信息的控制能力。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信息控制位于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其外围依次是信息的使用和信息技术。这一概念下的信息素养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大脑储存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加强,而实现对信息的控制和使用。
第五,知识建构概念中的信息素养被视为在一个新的兴趣领域建立一个个人的知识基础的能力。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包括批判性分析在内的信息使用处于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其外围依次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因为其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建构,所以信息成为反思的对象,批判性反思和对信息的评析以及使用成为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
第六,知识扩展概念中的信息素养被视为通过知识和个人的观点来工作的能力,这些观点是以获得新洞见的方式被采用。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包含直觉在内的信息使用处于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其外围依次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要想获得知识的拓展,就必须对信息有直觉和创新的能力,也必须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以及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此一概念中的信息素养不再将知识建构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将知识拓展作为最高的追求。
第七,智慧概念中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为了他人利益而明智地使用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下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结构是,包含价值观念的信息使用位于信息素养认知的中心,其外围依次是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明智地使用信息涉及个人价值观念、态度、信仰、经验等内容,也涉及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内容。在这一概念中,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和明智的判断和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所在,而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相对于前者而言是补充性的东西。*Christine Bruce.Seven Fa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http://www.christinebruce.com.au/informed-learning/seven-faces-of-information-literacy-in-higher-education/.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们有关信息素养的认知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内容和共识在逐步达成,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拥有一个人人认可的定义很不容易。此外,因为国情和地域等众多因素的差别,学者或一些研究机构研究和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也存在着诸多笼统或不容易操作之处,这对信息素养的推广和发展无疑是个不利的因素。要想将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降低到最低,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同行学术交流和互动,更为重要的是,本国本地的学者要深入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地与时俱进,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反映最新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和变化。
(二)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有知识就必然有知识教育的存在,有信息也必然有信息素养教育的存在。根据人类信息意识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对信息朦胧意识时期、识字书写教育时期、文献资料编目和认知时期、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时期、比较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时期。
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长期生活在口耳相传的时代,这一时期人们是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有关语言、手语、风雨雷电等自然和社会信息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这一时期,我们称之为信息朦胧意识时期。在这一时期,符号、记号、声音、结绳记事、语言、手语等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人们进行的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与教育活动。这一时期,信息传播和教育活动是一体的,同时进行的,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式。这一时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识别自然界和人类群体的信息、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如何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如何记忆和巩固必要的信息知识,等等。这一时期以口语、声音、体态语言、自然界征兆信息为主要标志。
在文字发明以后,人类进入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即识字书写教育时期。这一时期除了继承了第一个时期口耳相传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需要通过进行识字书写的教育才能让能够接触和使用文字的学习者利用和使用以文字为载体的信息。因此,这一时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与语文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有机体的关系。这一时期,除了具有第一个时期的信息素养教育特点之外,增加了对文字信息的识别和辨认,对文字信息的理解和练习,以及评价和使用。这一时期以简帛类和金石类的文字信息为主要标志。
当文字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多到必须对书籍进行编目或做出书籍提要的时候,信息素养教育就进入到了第三个时期,即文献资料编目和认知时期,这一时期以纸类和印刷类文字信息为主要标志。随着文字发展的成熟和相对稳定,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大幅增加,如何面对、利用和处理信息就成为必然的存在。语文教育开始从信息素养教育中独立出来,口语的和文字的教育教学让渡给相对专门的语文教育教学,而将如何对书籍的文章进行编目、做提要,以及如何在书海中查找、定位、概括、评价、注释、标点、校正信息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人类的信息素养教育可追溯到中国古代传统的书籍提要。书籍提要是解释书名、介绍著者、揭示文献内容和评价其学术价值的主要方法。古代书籍提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叙录、传录、辑录 3 种不同体例:叙录始于刘向《别录》,主要记录一书的校勘过程、主要内容、著者身世、学术价值等;传录即对书名、著者作简要介绍;辑录是将诗中的序、跋、题记、历代书目叙录、注释、列传中的叙述文字等有关资料汇集于书名之下,供研究参考。到了清代3种体裁融为一体,及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达到顶峰,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图书目录的传统特色。书籍提要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形成了包括注释、标点、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典藏等诸多领域的古文献学。它既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告诉人们怎样正确阅读、查找和利用古代文献。古文献学的教育就是人类早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在文字以及大量文献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藏书楼以及近代的图书馆,便成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基地。”*龙凤姣.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J].情报探索,2009年(4):23.
信息素养教育的第四个时期是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时期。这一时期以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文字信息教学活动为主要标志。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以1850年英国公共图书馆立法和1852年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建立为标志。受国外公共图书馆思想和我国现代化运动实践的影响,我国现代公共图书馆开始在20世纪初出现,如1903年开建的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馆内设编目室、参考室、阅览室、报纸杂志室、书库和商学书籍、研究中国的外文书籍专藏室。1876年芝加哥图书馆馆长普勒(William Frederick Poole)将公共图书馆定义为“是依据国家法律建立的,是受地方税收与自愿捐赠支持的,是被当作公共信念管理的,每一位维护这个城市的市民都有平等地享有它的参考与流通服务的权力。”*Kent A. History of The Public Library [M].New York: Dekker, 1980:267.从世界范围看,194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标志着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素养教育开始进入比较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时期。这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且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它包括从事信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信息以及利用信息提供服务的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产业加速了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交流,推动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流动和行业的竞争加速加剧,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也有利于世界的融合和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更为广泛的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多本已经爆炸性增长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巨量庞杂,以及鱼龙混杂,因此,如何面对、查找、选择、处理和利用信息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难题,也成为图书馆员和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如前所述,在近现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先锋。对于近现代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而言,美国图书馆学和文献检索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于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根据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文献学知识,特别是文献编目和文献检索的知识在古代已经有所积累,但正规的文献检索知识的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如浙江大学开设了“杂志报告”课,向学生讲授文献知识,此后,60-70 年代,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过专业文献利用课,到8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普及文献检索课。1981年10月,教育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一次以部级文件的形式将“文献检索课”规定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任务之一。1984年、1985年和1992年国家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又分别下发了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和《文献检索课基本要求》3份指导性文件,对文献检索与利用方面的课程进行指导和规范,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以及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龙凤姣.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J].情报探索,2009年(4):23-25.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以及对国外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概念和新成果的了解,人们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从对文献检索教学的简单认识开始向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信息传播权利、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信息与学习型社会发展等复杂的和多角度多视野的认知转变。这些变化也能够从有关学术会议的更名举动反映出来。2002年1月6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首届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大会上决定将“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更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此后,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逐年增多,也逐年深入。最为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有关我国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开始有了一些成果,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共同设计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7个1级指标、19个2级指标和61个3级指标,2006年的《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包括5个方面3个层次,2006年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则包含4个1级指标和12个2级指标。*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李复郡,贾涵.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
(一)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
主要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极大的积累和丰富,以及信息能力在人的能力中的重要性凸显,构成了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
1.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自古迄今,人类先后经历了5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以语言的产生和应用为特征,第二次是以文字、纸张的产生和使用为特征,第三次以印刷术的发明为特征,第四次是以电信传播技术的发明为特征,第五次是以电子计算机和通讯卫星的出现为特征。相较而言,这5次信息技术革命中的第二次和第五次对人类的信息素养水平要求较高。这是因为口头语言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就可以由周围的人们完成,是一种自然的教育,印刷术的发明尽管减少了人们手抄的时间和精力,但其对人这方面素养的要求并不是一种普遍的要求,而主要是对专门从业者的要求,电信传播技术也是如此。但文字和电脑科技,特别是数码网络技术的应用,全面改变和提升了对个体信息素养方面的要求。文字的发明,带动了人类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而向书本学习的关键就是文字的学习和掌握,这就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学校的产生。电脑科技和数据网络的出现,引领了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得人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要从信息海洋中搜集到针对性强的有用性信息,就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专门培训或教育。这两次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直接将信息素养教育推到了教育的前沿,人们不得不对其足够重视起来。
2.信息极大的积累和丰富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以几何级别的增长,信息开始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全面地涌入人类的生产生活。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量开始呈现几何级别的增长,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种增长的感受从遥远的空间一下子走到人们的身边和周围。面对极度增长的信息量和无边无际的信息空间,以及大量的虚假无用和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人们急需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否则就会陷入信息海洋的漩涡中。很多人因为信息素养的不足,而影响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质量,甚至有些被垃圾或诈骗信息误导误入歧途,直接损害了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会生活。据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与此同时,人类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半衰期在18世纪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20世纪60年代为15年,进入80年代,缩短为5年左右。人们几十年来的信息生产已经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陈运迪.如何对付“信息爆炸”和“信息垃圾”.http://www.people.com.cn/electric/200128/p1070.html.当供不应求时,人们处于卖方市场中,人们能够选择的机会较少,但当信息供给远远大于信息的需求时,人们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苦恼和困境。所以,掌握最佳的信息工具和具备起码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3.信息能力在人的能力中的重要性凸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多维的,每个人都具有九种主要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种智能观改变了传统的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培养视为教育主要任务和评价内容的观念,为学生观、教学观和教育评价理念的改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多元智能还可以有更多的分类方式,如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作为一种记忆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能力的合体,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智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和未来,这种智能在人们学习和工作等生活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而这种重要性凸显将会推动和引导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从而成为信息素养及其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性动因。
(二)信息素养及其教育发展的根本特征
如前所述,笔者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信息朦胧意识时期、识字书写教育时期、文献资料编目和认知时期、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时期、比较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时期等5个时期,从特征研究的角度讲,它具有一些历史性特征。
1.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人类社会可被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类型。在前工业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相对比较缓慢,在工业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开始提速,而到了后工业社会知识和信息开始呈现爆炸式的网络化的增长。
在信息朦胧意识时期,人们对信息的使用和学习具有自发的性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对信息的使用和学习越来越自觉。识字书写教育时期,因为信息素养教育和其他的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自觉性表现不是很明显。在文献资料编目和认知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到信息检索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一时期的学习表现也是自发性居多。到了文献检索和利用教学时期,因为专业和工作的分工,一些对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感兴趣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和教师开始了越来越多的自觉性的教育和摸索的尝试和实践。而到了比较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时期,这种自觉性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文献检索课教学向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包括文献的查找、定位和搜寻,而且包括了文献信息的评价、批判性思考和分析、信息的创造和合成、公民意识和精神的培养等更多的含义。
2.信息素养教育及其对象既是普遍的又是专门的
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个普遍的存在。关于自然界的信息和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的教育也是一个普遍的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工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开始在人类生活和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种教育的大多数必须是专门的。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在封建社会教育是为精英分子和贵族服务的,在现代社会教育是面向所有社会大众的,但是信息教育资源和师资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很强针对性的教育是专门的、分批次的教育,换句话说,这种教育理论上和逻辑上是面对所有社会大众服务的,但事实上难以做到,只能是尽可能地为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教育资源的人服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信息素养教育及其对象既是普遍的又是专门的。
3.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从低到高级、从自然信息到社会信息、从与其他知识教育交织到逐步独立明晰的过程。在信息朦胧意识时期,信息素养教育是和其他教育交织在一起的,是个你我不分的关系。随着文献资料和信息的不断丰富和增加,信息素养教育逐渐聚焦于信息的查找、定位、信息性质的判断和鉴别、信息评价、批判性反思和科学利用等方面,从信息知识和技能逐渐扩大到包括关于信息的知识、技能、伦理道德、批判分析能力等在内的专门知识领域,人们关于信息素养及其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明晰,针对性也更为明确。
4. 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是伴随整个教育手段和工具的进步而进步的。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手机、ipad等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和电教设备已经被应用到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中来,显而易见,其教育方式是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5.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和实践具有跨学科性和跨地域性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面对信息时都会遇到相似的困境和问题,因为无论是什么地域、什么学科和知识背景的人们都会遇到巨量信息的事情,因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和实践可以面对不同学科、知识和地域背景的人来进行,它具有跨学科性和跨地域性。这种跨学科性还表现在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信息素养的不同理解和侧重上,如技术人士更多地关注信息处理的技术和能力,心理学人士更多地注重人们对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问题解决的心理活动,社会学人士更多地注重信息交流对于社会化的作用,而文化学人士可能更多地关注信息的流动对于文化的建构以及信息社会文化对人和社会意义生成的影响,等等。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一种教育和改善生活的手段。但是,人们的记忆能力和对信息的存储能力却是相对有限的。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规律,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间隔1天后记忆量就剩下33.7%,6天后记忆量只剩下25.4%。正因为人们学习的信息都有个迅速缩水的时期,甚至人们所学习的信息和知识还存在着价值大小有用无用的问题,所以教会人们如何学习,教会人们如何查找、评价和使用信息的教育就有了发展的机遇。信息时代的学校必须能够提升学生熟悉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必须教会他们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必须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信息需要,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找到、组织、使用、评价信息,而且,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技能和公民素质。因为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学校也必会发生与社会变化相适应的变革。也就是说,信息时代的学校将会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学校将会和社区、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资源产生更多的互动
在信息时代,因为知识的淘汰速度和信息的爆炸性以及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有限性,学校教育教学将会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作为各个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所有的信息资源都可以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和内容,学校将会注重社区、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与这些信息资源产生良性的互动。现在图书馆大多实行了网络化,实现了馆际互借等服务,很多国外的图书馆还提供文献检索和信息素养方面的教学和指导。因为社区存在着很多社会实际问题,所以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学习的现实内容。
(二)学生的学习将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彼此之间的协作性也将大大加强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教育将会让位于能力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面对、处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当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注重问题的发现,信息的选择和鉴别,然后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而这种从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利用和创造知识的转变,必然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在解决具体情境问题当中,学生之间需要展开紧密合作,科学分工,需要展开讨论和辩论,还需要在公开场合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因此,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和意识将会大大提升。
(三)教师的灌输知识的角色将会发生巨大转变
教师将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反思者。教师不仅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设计好教学环境、教学步骤和教学基本内容,而且要学会和学生协商学习,交流学习策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帮助学生缓解学习上的焦虑。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目标和意义,指导他们学会如何更加有效地学习,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教师要能是个伯乐,发现学生身上具有的优点和长处,帮助他们检视和反思自我,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并能挖掘他们身上的这些潜能和性向,唤醒他们身上的潜能和活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神奇世界,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给他们做利用信息和知识的示范,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作为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必须有严密和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程序,必须有具体而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以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思考、见解、表达、交流、参与和评价。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具有明确角色分工的平等互助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领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和配合者。每一堂课都有要共同攻克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有些是知识性的、信息性的,有些是合作实践性的。如果是合作实践性的,教师必须明确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并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和安排,还要注意学习热情和动机的调动,以及交流总结方面的技能的培养。
教师还必须是一个很好反思和研究者,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而且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学习。这个反思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都需要进行。教学前的反思和研究,能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的反思和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变和调整能力,教学后反思可以让后续的教学效果更好更完美。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才能完成教师角色的良性转变,只有对自己教学不断地反思、评价、研究、调整和完善,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不断进行重组和丰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变革。
(四)对学校的评价将更为多元和互动
一般地讲,对任何活动的评价都有三大类评价方式,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开始于具体活动之前,形成性评价开始于活动过程之中,而结果性评价开始于活动结果发生之后。诊断性评价就是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准备条件、各方面的基础状况等进行摸底以查找漏洞和问题,修正和完善活动方案,最大限度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效果。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通过观察、及时总结来对活动状况进行把脉,发现原先活动方案和策略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和提出解决的问题和建议,确保获得最佳的活动效果。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结果性评价而比较忽略或轻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随着人们对人们活动规律和复杂因素的认识的提高,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应用。此外,在此基础上,更多的评价方式方法被发明出来,如分类评价、分层评价等多元化标准评价方式方法,基础性评价和特色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社区、家长、专家、教师和学生多主体的评价方式方法,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相结合方式方法,等等。
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方面,有三个相对主要的评价对象,即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对教师作风素质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会考虑到学校的地域差异、学校类型、办学目标、办学形式、管理理念和方法、课程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特色发展、社会服务和满意度等因素和指标。对教师作风素质的评价会考虑到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忠诚和奉献精神、能力、继续教育、耐心和毅力、教学质量等因素和指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学习的投入和态度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因素和指标。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评价,信息时代的学校都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评价将会走向多元和互动。对学校整体的评价将会是多主体的评价,并且是动态和多方互动的。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一样,不再是唯分数或成绩论,而是要考虑到他们的精神风貌、对学生身心等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的状况等诸多因素而定,评价的方式也是各种评价方式方法相结合,如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等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如此。受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资源丰富的存在等因素影响,原有的单一的分数制评价将会更多地变为等级制评价、分层分类评价、单项和综合相结合的评价以及学校、社区、家庭等多主体的综合评价。并且,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多阶段的,而且是多项综合和各方面因素互动的。这正如《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委员会信息素养年度报告》中所说的:“教师将会和其他有关人士协调一致地工作,如与图书馆员、媒体资源人士、教学设计人员,无论这些人士来自他们的学校还是社区,以保证学生的项目和探索是他们都能引以为傲的挑战性的、有趣的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经验。在这样的一所学校,人们将不会奇怪,发现一个学生专门工作组(task force)探索一个重要的社区问题,以期在电缆电视或在新闻会议上做一个公开的发现展示。人们也会寻常地发现,图书馆员指导学生专门工作组从最初始的问题、多学科的多媒体的搜索,一直到电缆电视或卫星电视的展示。在这样的一个角色中,图书馆员将会因他们的信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而受到尊重。他们将会领导经常性的在职教师工作坊和保证学校将最多数的投资放入信息技术中。因为在这样一所学校的评价将会比今天的更为互动,所以学校里的评价将也是一个好得多的学习经验。互动式的指导教学的软件,指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和其他人的知识基础,将会提供比今天可用的更加有用的诊断性的信息。评价将会基于广泛的素养指标,包括一些评估信息来源的质量和适当性的指标,或者他们自己信息搜索的质量和效率的指标。评估将会注意学生使用他们头脑和作为信息消费者、分析者、解释者、评价者和思想传播者获取成功的方式。”*The ALA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released on January 10, 1989, in Washington, D.C.see 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