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力及媒体中“女性形象”的重塑
——以“全球权势女性榜”及其报道为例

2015-03-17 22:39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鲍德里亚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李 争



女性权力及媒体中“女性形象”的重塑
——以“全球权势女性榜”及其报道为例

李 争

女性权力与媒体眼中的“女性形象”一直都是女性主义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近些年来,虽然女性地位和权力得到了保护与关注,但是在观念和意识上,女性偏见与不平等还依然存在。文章主要围绕“全球权势女性榜”及其报道深入分析女性的权力与地位,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唤醒社会人士、媒体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女性观念上的改变,进而能够更好地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帮助女性获得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机会。

女性 女性权力 性别角色分工 媒体中“女性形象” 诱惑论

李争,女,蒙古族,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谈及“女性”一词,不乏太多的争议和偏见,女性的社会地位并未完全与男性平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女性的形象总是柔弱和需要保护的,同时又是美丽与充满诱惑的,至少在媒体上呈现出的大多数女性形象是这样的。

面对这些,“女权主义”似乎是解救所有女性的唯一出路。经过几个世纪的奋斗,女性在传统权威领域中身影逐渐显现,也可以在原来男性一统天下的工作上看到女性工作业绩,还可以意识到成功男性背后默默付出女性的伟大。

虽然女性得到了解放,但是人们对女性偏见还依然存在。前几年在网络上有数据统计显示,“女性”与“女大学生”等与女性相关的词汇,都是在网络上搜索的高频词汇。不难发现,现在对于女性的偏见并不像以前那么明显和露骨,而是隐藏在某种被固化了的观念之中。确切地讲女性与男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得不到公平、平等的对待。

一 女性及女性权力

女性作为与男性相对的名词,自诞生以来就作为女性权力的代表。在中国古代,有“妇人之道”、“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等说法;在国外,也有“女士优先”、“英雄救美”等观念。事实上,这些看法和态度都是没有正确地看待女性的传统思想。因为独立的女性,应是和男性一样拥有智慧和能力。即使没有男性的帮助,女性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独立地生存和发展。

讲述这么多生活中关于女性被歧视的观念,其实是想要强调女权运动对于女性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历史上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共通的逻辑,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这是由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创始人波伏娃提出的“第二性”。

所谓“第二性”即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指在当下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英]迈尔森著.波伏娃与《第二性》[M].汉英对照,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05.

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在家庭中,作为母亲的女性总是比作为父亲的男性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与责任,无论是照顾老人孩子、家人的饮食起居还是打扫家庭卫生等,这些在男性眼中似乎是女性必不可少工作的一部分。“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观念,甚至在某些女性眼中,就是她们生活中所应承担的一部分。

造成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本质上还是反映了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地位。而追究其根源,还是在于19世纪后期西方社会中形成的性别角色分工观念。性别分工观念就是一种根据性别进行分工的观念,这样的观念主要基于中产阶级信奉的家庭和性别的观念,他们认为外面公共生活当中的商业和政治,与内部私人生活中的家庭是互相分离的。而男性的角色就是应该把重心放在外面的公共生活中,出去赚钱养家糊口;女性的职责则是体现在家庭当中,她们被当做“家庭天使”操持家务和抚养孩子。性别角色的分工观念,逐渐地把男性的权力放在政界和商界,而女性和孩子则被限制在家庭当中。中国古代也有“男耕女织”一说,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分工也牢牢地把女性禁锢在家庭当中。至今,性别角色分工观念在大多数人眼中还是根深蒂固的,无形中给女性与男性在权利平等上设下巨大障碍。

其实,关于女性地位的不平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女性无论是在就业机会选择上,相比起男性来说都要艰难许多。在国内,许多城市存在这种现象,在大学生里尤其是女性,在她们快要就业和择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身边的老师、亲戚朋友的“谆谆教诲”,他们大多数认为女生还是找份稳定的工作比较好,最好能够在父母身边,这样还能有个依靠和相互的照应。但是对于男性来说,更多地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顾虑。

无论如何,这样的观念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了,让很多人不清楚,这样一种对待女性的态度,是出于对于女性的关爱还是歧视呢?如果以上的这些现象无法用女性主义理论和范式来回答和解释的话,那么对于下面要说的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可能就更容易区分了。

二 媒体报道中的“女性形象”

媒体中的“女性形象”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的,无论是广告中充满诱惑的“女性形象”,还是电影中对于“女性形象”极端的刻画,“女性”似乎都是美丽性感而带有诱惑力的。其实,这些形象在女性理论中早就被女权倡导者批判。现在我们先抛开这些不谈,我们来谈一谈在媒体报道中,也就是以通常被我们冠之以“客观”、“公众”、“真实”的新闻报道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新闻背景介绍:在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宣布,该校大四女生吴莹莹被著名跨国公司TopCoder聘为亚洲区执行副总裁,一夜间,吴莹莹成为杰出大学生的代名词,副总裁、一百余项发明、三项国家专利、计算机编程高手、艺术特长生,所有这一切光环都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然而关于她的争议也随即蔓延于网络。吴莹莹究竟是天才少女还是造假高手?*网络资源:引自新浪新闻http://news.sina.com.cn/z/wyymqgg/.

关于吴莹莹的新闻报道,首先她是作为“女性”大学生而被人关注的,然而在媒体报道中的吴莹莹,她的成功似乎源自于她的太高调、太有野心,身边的人更多的是不理解与冷眼旁观的态度。其实仅仅是这样也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试想如果是一位“男性”大学生,首先,不会引起太多的媒体关注度;其次,在媒体眼中,吴莹莹的缺点如果作为一名男性拥有的话也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媒体报道中,存在某些有倾向性的语言、评论以及报道吴莹莹身边人对其的评价,我们看到了媒体对待这位女大学生的态度。其实,作为中立、客观的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没有平等地、客观地像看待男性一样来看待这位优秀的女性,这不失为一种对于女性们的偏见。

当然,以上现象虽然在现在媒体报道中也极为常见,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维权意识的增强,女性也得到了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应地她们的权力范围比以前要有所扩大。下面是针对《2013福布斯全球女性权势榜》来分析一下当代女性的权力与地位状况。

三 “全球权势女性榜”中的女性权力与地位分析

首先,值得庆幸的是有这样一份榜单的存在,这是对优秀的女性工作者的一种积极的肯定。这与世界上关于财富、影响力的榜单上,女性寥寥无几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女权意识的高涨,促使了人们对于女性工作者的关注,尤其体现在对那些带着智慧和影响力的女性领袖们。

这些人的名单公布在媒体上,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也是对于原来只关注女性外貌、身材的那些广告、电影、电视等作品强有力的反击。当我们再次审视女性这个词汇时,不会再带有对女性的偏见,她们会与男性一起分享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

在以往一些思想家们的眼中,男性与女性的有着明确的工作分工。鲍德里亚在《论诱惑》中阐述,男性掌握权力、财富以及那些看得到的事物,而女性则掌握符号化、象征性的东西。鲍德里亚对于女权主义一直持批判态度,他认为女权主义把女性卷入一场错误的战争中,而这个战场是以男性的力量占主导;而女性真正的战斗力就在于“诱惑”。在《论诱惑》中是这样定义“诱惑”的:诱惑从来都是不确定的,充满了暧昧与模棱两可;诱惑促使人偏离真理的轨道,以游戏的方式消解事物的深度。“诱惑”作为转折期的鲍德里亚的理论术语是对早期的“象征性交换”的直接替代。*夏莹.“诱惑”:女性气质的颠覆性策略——鲍德里亚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判[J].学习与探索,2008(2).诱惑的力量是一种符号,它可以逆转女性被剥削和被权力的地位,女性在精神的更高层次玩弄着男性的权威。可见在鲍德里亚眼中,对于女性的看法也不乏带有偏见,男权思想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女性只能通过“诱惑”去消解和控制男性的权威。

当然,鲍德里亚“诱惑”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时代背景。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调男女平等,代表人物为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主要强调平等的工作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第二阶段强调男女差别和不同,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丽·莫依、法国的埃莱娜·西苏、露丝·依丽格瑞和美国的艾德里安娜·里奇等。主张区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第三个阶段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阶段。法国的朱丽亚·克里丝蒂娃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代表。其基本策略就是不断地从边缘去解构位于中心的权力结构和以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对世界及历史的阐释和界定,男性与女性正属于解构对象。而鲍德里亚的“诱惑”理论,正是对于女性理论发展第二阶段的批判。而这一阶段对理论倾向具有本质主义色彩。鲍德里亚认为:“女性气质的力量就是诱惑,真正的女性解放就在于摆脱生产的逻辑,恢复诱惑的力量。”*夏莹.“诱惑”:对抗生产的表象游戏——对鲍德里亚《诱惑》的一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但无论如何,在鲍德里亚理论中还可以解读出他理性背后对于女性的偏见,不然他就不会把女性的力量归结为虚幻的“诱惑”上了。

再次回到关于全球权势女性榜的相关新闻报道,以往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它们对于女性的偏见也是显而易见的。媒体要么把女性塑造成美丽动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形象,要么报道成功的女性多半是争强好胜的“女强人”,她们像男人一样的雷厉风行。无论哪一种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诠释现代女性们,其实现实生活中女性,是一个很丰富和丰满的形象,她们也是普通人,但同时她们也一样有激情和创造力。其实,不管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有时候没有必要表现得泾渭分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可以是很多元化的,柔弱并不一定是女性的特征,而强者并不非得是男性的专属符号。对于呈现出不是特别主流的男性或者女性形象,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和包容,而不是嘲笑与歧视。作为媒体只需要做的是不偏不倚,他们应该把对待男性的那份自然,应用到女性的身上,性别符号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明显。

从这份榜单中来看,上榜女性的职业大多分布在政界、商界、传媒、科技以及慈善等行业。可见她们的职业还处于传统的权威行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媒体对于成功女性的形象塑造和呈现太过单一。对于正处于不是权威行业的女性,她们也在默默地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她们并不富有,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但是她们凭借着那份努力与执着,开垦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媒体的报道中,往往忽略了这些看似“平凡”却很伟大的女性。这些女性一方面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有模有样。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起男性来说,女性的成功真的是非常地不容易。所以,除了对权威女性的关注,生活中“平凡”的女性也应是媒体关注的对象,因为她们的付出,使得社会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有人说,仅仅几份新闻报道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从媒体对于女性的相关报道中,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女性的生存和发展现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近些年女性权力和地位的日渐提升,但同时也看到了某些隐藏在背后的,对于女性的偏见和固有观念,阻碍着女性得到解放。

其实,今天的女性地位是由几个世纪前女权主义者们通过奋斗和努力换来的,但是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和男性平等,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女权运动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束,照亮的地方就是女性现在所得到的权力。而照不到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慢慢扩大女性的权力和地位,以保障当下和未来女性能够更好地享受平等的权力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四 结 论

总之,女性权力与媒体中“女性”相关的报道,都是女性理论比较关注的话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现在女性的权力相较于历史上的女性权力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某些比较隐晦的思想和意识层面,女性需要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和关注。没有体会过以前女性受压迫的时代的我们,是无法想象当时女性生存环境是怎样的恶劣。但值得肯定的是,今天我们所做的关于女权主义的一切,将会造福于后辈的女性,虽然,他们可能到时候也无法理解现在女性们的心声。

无论是近些年新闻报道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媒体中对女性地位与权力的报道,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也是这么多年女性维权主义者抗争所换来的成果。从失学女童到更多的上学机会以及更多的低收入女性权力得到保障可以看出,女性维权运动给女性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福音。我们要用这些看似“激进”的女性主义理论,去解放人们被禁锢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帮助那些平凡、朴实和辛勤劳作的女性。

[1][法]让·鲍德里亚著.论诱惑[M].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2]夏莹.诱惑:女性气质的颠覆性策略——鲍德里亚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批判[J].学习与探索, 2008(2):11-15.

[3]佟新.社会性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宝芳.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性别角色分工观念探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5):70-80.

猜你喜欢
鲍德里亚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