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3期,2015年9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6,No.3,Sep.2015
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析
钱洪伟1,2
(1.河南理工大学 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2.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E-mail:qianwei_@163.com
摘要:对应急避难场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行的分析与归纳,不仅有助于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学者把握其研究动向,还可以为该方向的学科建设及防灾减灾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通过概括2008—2015年间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基金资助情况,梳理了该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提炼出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热点问题,给出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领域的基金申请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避难场所,自然灾害,应急救援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
作者简介:钱洪伟(1979—),男,河北沧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应急救援、行为安全及职业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X915.5
基金项目“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最高层次的科学,它具有研究领域广、申请及资助数量多,申报程序规范、评审环节严谨公正等优点,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获取经费资助的重要渠道之一。由于以上特点,“科学基金”某一学科领域的项目资助情况,基本能反映出该领域的主要关注方向。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对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进行归纳与分析,希冀本研究有助于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研学者了解并把握本领域的最新动向,为防灾减灾研究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信息。
基金项目该学科的研究内容包括:通过GIS获取区域数据,建立“供给—需求”视角的区位配置框架及模型,构建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基于 GIS 构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的评价模型;以地震为例,运用3S技术,建构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的规划理论体系;将防灾减灾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系统研究城市生态减灾功能网络的空间组织优化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SWOT分析与生态学方法,进行山地城市公共安全多因子关联整合,对山地城市公共安全的不同影响特征及其控制措施,凝练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策略与设计方法。
Analysis of Emergency Shelter Study Funded by NSFC
QIAN Hongwei1,2
(1.SafetyandEmergencyManagementResearchCenter,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2.EmergencyManagementSchool,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Abstract:Reviewing projects about emergency shelter funded by NSFC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will help sholars in the field grasp research trend and provide policy-making information fo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tud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projects about emergency shelter funded by NSFC during 2008/2015,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se researches, extracted the research focus in area of emergency shelter study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erefor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application.
Key words:NSFC; emergency shelters; natural disasters; emergency rescue
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一般会有大量受灾人员需要安置,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容纳安置受灾人员的功能。自1976年唐山地震后,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开始成为政府治理的议题,同时也进入公众及学者视野,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安置受灾人员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了震后紧急救援效果。由此可见,大量规划建设并管理好应急避难场所是实现地震、洪涝等巨灾紧急救援的重要路径及应对策略[1-6]。近年来,伴随着地震、洪涝等巨灾的频繁发生,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但是,如何科学地规划布局并维护管理好应急避难场所,使其在破坏性灾害发生后,最大限度地发挥避难与救灾功能,仍是目前我国防灾减灾领域急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政府对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视、防灾减灾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理的全面探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已成为我国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地理学、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等多学科交叉的重要研究领域,也逐渐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科学基金”)的重要科研资助方向之一。
一、2008—2015年间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学基金”资助情况
通过查阅“科学基金”数据库可知,自2008年到2015年,“科学基金”一直持续对应急避难场所领域进行研究项目资助。为此,本研究将数据来源锁定在2008—2015年间进行分析。2008—2015之间,以应急避难场所及避难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防灾减灾领域“科学基金”项目查询发现,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共计获得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项,资助额度共计527万元。其中,工程与材料学部资助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学科的项目,共计8项;地球科学部资助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地理等学科的项目,共计6项;管理科学部资助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学科的项目,共计5项;生命科学部资助风景园林学科的项目,共计2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6项、重大研究培育项目子计划1项。2008—2015年间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项目基本概况为:面上项目资助经费3项,共计175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16项,共计342万元;重大项目培育子计划资助经费1项,共计10万。
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协同完成,因此,不同学科科研工作者对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的关注与其学科背景紧密相关。当然,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在所难免,国内外对防灾减灾日益重视,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救援效果及安置灾民方面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学科的科研工作者与实务部门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研究逐渐加强。统计数据表明,“科学基金”资助的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基金项目由2008年的1项,增加至2011年5项,此后,每年都有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方面的项目,从整体资助情况来看,资助力度有减缓之势。2008—2015年间,“科学基金”每年资助的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项目数量为:2008年资助1项,2009年资助3项,2010资助4项,2011年资助5项,2012年资助3项,2013年资助2项,2014年资助1项,2015年资助1项。
二、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得到“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集中在3个方面:
(1)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及规划设计。包括避难迁安系统选择方法、选址优化、选址规划模型、应急避难场所不同类型建筑物如何科学组织规划、规划设计方法、区位布局配置模式及设计策略等,占资助总项数的65%。
(2)避难行为规律。包括应急避难场所时空与避难行为的互动机理,避难人群疏散规律;疏散模拟,疏散动力学等,占资助总项数的35%。
(3)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应该说,明确指出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的资助项目几乎没有,但在应急避难场所组织规划设计、选址及避难行为规律的研究中,大都考虑到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科学运营问题,但研究太过笼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方面的项目几乎达到了100%。当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后的最为重要环节,就是灾害发生后如何高效运营的问题。科学基金缺乏对这方面内容的资助项目,这方面的课题有待加大资助力度或实行委托研究,以使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研究更趋完善。
(一)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规划设计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及规划设计是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和前提,其对灾后紧急救援及灾民安置的效果意义重大。针对地震、洪涝及泥石流等不同灾害频发的区域,如何结合具体区域实际科学选址并进行建筑实体设计至关重要。正是因为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规划设计的重要性,该学科方向占据了“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项目的很大比例。
(二)避难行为规律
发生地震、洪涝灾害后,大量避难人员的行动轨迹具有不确定性,如何跟踪并动态确定避难行为轨迹是个难点,也是困扰避难人员从灾难点到达应急避难场所路径过程中的瓶颈;此外,大量灾民涌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其避难行为有何规律,也是值得探讨的。2008—2015年间,“科学基金”对以避难行为为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避难行为作为逻辑起点,在探讨避难路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建构社区级避难生活圈;采用运筹、控制等方法研究突发灾难事件后的群体紧急疏散策略;采用灾害链及风险理论,构建避难网络的拓扑关系,研究避难行为及影响因素等;采用多智能体和动态网络技术,在GIS平台下,建构大规模人群聚集场所群体疏散模型;运用仿真模拟及复杂性科学方法,研究楼梯疏散的人群动力学规律及特性,建立高层建筑大规模人群疏散模型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
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包括常态及灾时运营两个方面,而应急避难场所灾时运营是关键,日常科学维护是基础,其为灾时高效运营提供切实保障。就目前来看,欧美国家,尤以日本在应急避难场所运营方面研究较早,也比较深入[7-9]。国内这方面有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翻译介绍,但如何结合我国灾害实践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实际,能够应对不同灾情的应急避难场所科学、高效运营的管理规律尚需加强研究。以此为基础,科学基金暂未对此研究方向进行专项资助。在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规划设计及避难行为等方向的基金资助项目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的问题,笔者仅就此方面的研究给出归纳提炼:应急避难场所减灾功能网络及其关键设施布局的适宜性评价;应急网络与灾变过程的交互作用机理;避难疏散路径;避难场所的动态安全评价;避难人口如何安置及对避难场所管理的影响;避难资源的有效配置方案及其优选;采用灾害情景模拟及现场避难模拟实验,运用ACO智能优化方法建构最优避难路径的空间模型;应急避难场所的主客观环境评价体系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
(一)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受资助学科的研究热点
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其重要学科支撑包括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建筑规划学科、地理学科及风景园林学科。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科学基金项目隶属于管理科学部管理科学3处,即宏观管理,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的申报及“科学基金”资助主要集中在该学科方向。从往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看,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仍是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受资助的重要学科点。建筑规划学科归属于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该学科在应急避难场所领域也是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由于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建筑规划行业的背景,致使很大一部分应急避难场所学者关注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规划布局及科学设计问题。从2008—2015年间“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项目分布看,建筑规划学科也是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受资助的重要学科之一。地球科学部的地理学科下的自然灾害与风险评估、城市地理学方向,由于长期关注区域资源配置及区域规划问题,许多地理学者长期关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区域配置问题,由此,该学科也是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基金项目的重要学科点。由于防灾减灾范畴外延较大,其与生态学日益紧密结合,许多生态学家,从生命科学部的风景园林学科中的景观生态学等角度,关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理中的科学问题,目前这个领域尚未有专项应急避难场所的基金项目资助,但从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学者开始关注防灾公园型应急避难场所中有生理障碍的弱势群体问题。随着对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尤其是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理的深入认识,如何从景观布局角度考虑应急避难场所中的不同群体特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缺陷,进而进行科学有效规划设计及健康管理将引起关注。
(二)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研究热点
以唐山地震为起点,应急避难场所开始被多个学科领域学者所关注,到汶川地震时,应急避难场所在震后安置灾民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尽管汶川地震时,应急避难场所从规划到维护管理都存在很多问题,但毕竟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科学基础问题开始得到“科学基金”的关注。以此为基础,经历了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及鲁甸地震后,应急避难场所在我国得到了政府及实务部门的关注,也得到了“科学基金”强有力的资助,实践中,应急避难场所的优势及功能作用在一次次灾害紧急救援中得到验证。尽管如此,一次次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直接造成应急避难场所在巨灾救援中暴露的软肋。
应急避难场所领域涉及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建筑规划学科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多个研究方向。与已受“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相似,今后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的项目申请也应集中在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及规划、避难行为规律及其科学运营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从以往资助数据看,由于应急避难场所具有的建筑行业背景成分更浓一些,自由申请项目集中在这个学科似乎更多,这也进一步表明,其他学科要加强这方面的学科交叉。结合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基金项目的数据,综合考虑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灾害中避难所的使用情况,要建成体系完备、使用高效的避难所,需要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致力于不同级别避难所构成了避难体系,二是着眼于避难所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10]。
就避难所体系的建立而言,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避难所的规划布局工作,尽管如此,针对不同区域的地形,如山区、乡村,针对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科学选址一直是个难题。这些区域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经济条件差,一旦发生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如何健康、高效地运营是必须直面的问题。而针对组织规划设计方面,欧美国家早就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共生体系、规划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考虑[11-12]。
另外,如何形成科学高效的避难所运营管理尚未成熟,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都缺乏深入认识。大量避难人群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如何使应急避难场所高效、健康运营极其重要,如避难场所运营中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如何构建;无障碍应急设施如何配置;在一些中小城市、偏远山村,一旦规划建设避难场所,其避难物资如何储备、调度;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如何规避二次灾害;其运营环境影响是否需要考虑,如果考虑以及怎样评测。
对于避难行为规律,目前国内外仅限于建筑物发生灾害后的人群疏散问题,城市社区发生灾害后,灾民从灾害发生点到避难场所避难逃生过程中的避难行为痕迹如何把握,采用哪些方法,对此,有学者提出采用大数据方法来全盘掌握避难群体整体行为[13]。如果这种假设能够成立,大数据方法是否具有可行性,避难行为数据如何获取,指挥决策命令如何传达下去等,这些问题尚需深入研究;此外,还应探讨应急避难场所运营中如何使应急设施、避难人群及环境匹配协调等。
四、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方向与建议
(一)申请方向
随着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不断发生,大力规划建设并维护管理应急避难场所,会引起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及建筑规划学科学者的关注。对应急避难场所及相关学科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仍是“科学基金”资助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等学科交叉中的关键技术和重要研究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以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等为多个学科和行业背景,涉及公共安全、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地理科学、建筑工程、城市规划、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需对许多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的科学规划选址;不同类型应急避难场所的最优布局;避难路径与避难行为关系;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环境影响;应急避难场所科学运营管理;应急避难场所运营影响因素;应急避难场所与周边社区的互动规律;应急避难场所运营周期的人群行为规律;应急避难场所中弱势群体的专项规划及科学管理问题;应急避难场所灾时高效运营对紧急救援效果影响规律、结合绿地防灾公园如何设置紧急避难有效空间及其时空分布规律[14]。西方国家的 “有准备的社区”、“有恢复能力的社区”如何与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15]等。
(二)申请建议
(1)注重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科学问题。科学基金比较注重多学科的基础性问题探讨,在多学科探讨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相关领域的学者开展本学科创新性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应急避难场所离不开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等多学科交叉,以应急避难场所解决上述多学科,尤其是应急管理、区域建筑规划的科学问题是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基金研究的根本所在。
(2)多学科交叉协同。科学规划与高效运营是应急避难场所领域诸多学科问题的核心,尤其近年来地震、洪涝及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应急避难场所在应对突发灾害方面作用明显,如何解决应急避难场所科学选址,对于灾时应急避难场所高效运营影响重大。此外,我国长久以来的重建轻管,即重视规划,忽视运营管理,造成灾害发生后,应急避难场所在安置灾民时出现较多问题,暴露了应急避难场所灾时高效运营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就表明,开展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的同时,要同步开展应急避难场所高效、健康运营的科学研究工作。它需要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行政管理、地理科学、规划科学、建筑科学及风景园林等多个领域加强学科交叉,协作攻关,开展系统研究。
(3)有的放矢,援接地气。科学基金的申请非常注重研究内容的实际可行性,从近几年相关领域的项目申请发现,申请内容比较宏观,内容泛泛,与当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理实际问题距离较远,不接地气。建议申请者考虑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及运营管理的具体实际工程或管理基础问题的角度出发,深入提炼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基础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相关探索性研究。
五、结语
(1)梳理了2008—2015年间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应急避难场所及避难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防灾减灾领域“科学基金”项目查询发现,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共计获得“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项,分布在城乡规划、建筑设计、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城市地理、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风景园林等学科方向。
(2)探讨了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得出了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得到“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主要集中在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规划设计、避难行为规律和运营管理等方面。通过分析相关数据,提出了相关学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规划、避难行为规律及其科学运营等方面。由于应急避难场所具有的建筑行业背景成分更浓一些,自由申请项目集中在这个学科似乎更多,表明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研究热点的强调与其他学科交叉。
(3)提出了应急避难场所领域“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申请方向与建议。注重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学科、地理学科、建筑规划及风景园林等学科交叉、积极吸取国外研究成果,开展应急避难场所领域基础关键技术仍然是“科学基金”资助应急避难场所领域项目的重要方向;提出注重多学科交叉、协同、有的放矢等重要申请建议。
参考文献:
[1]苏幼坡,王兴国.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苏幼坡.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王卫国,陈建伟,苏幼坡.地震应急救援物流瓶颈与对策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3):36-40.
[4]陈建伟,王卫国,苏幼坡,等.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4):33-37.
[5]陈建伟,王卫国,苏幼坡,等.地震灾害抗灾弱者及其救助规划[J].世界地震工程,2013,29(2):52-57.
[6]李延涛,王卫国,陈建伟,等. 地震复合灾害与应急救援对策[J].世界地震工程,2014,30(1):119-124.
[7]胡卫建,王娟,马菁,等. 日本新泻县区域防灾规划——地震灾害对策篇[M].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8]愛知県防灾局灾害对策课. 愛知県避難所運営マニュアル[EB/OL].(2014-10-20)[2015-01-03] http://www.doc88.com/p-9119406984121.html.
[9]孙亮,顾建华.美国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的调查报告——联邦政府对卡特里娜飓风的响应:经验与教训(一)[J]. 世界地震译丛,2008,33(1):68-80.
[10]钱洪伟.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探讨[J].灾害学,2014,29(4):143-149.
[11]许永毅.日本环境共生住宅及其认证标准分析[J]. 建筑科学,2010,26(S2):82-86.
[12]李积权.日本建筑节能对策[J]. 福建建设科技,2009,8(3):17-22.
[13]宋轩.大数据下的灾难行为分析和城市应急管理[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9(8):25-29.
[14]樊良新,刘昌华,佟艳,等.焦作市绿地格局与其紧急避难功能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26-232.
[15]夏保成.西方国家公共安全管理的理论与原则刍议[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6.
[责任编辑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