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灯樱镇与中国——浅析《带灯》的典型性

2015-03-17 21:34:44王苗苗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

王苗苗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带灯樱镇与中国
——浅析《带灯》的典型性

王苗苗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摘要:贾平凹的《带灯》以乡镇女干部带灯为主人公,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当前中国农村的现状,堪称现实主义力作。典型理论自五四时期传入我国并经理论家的创造性转化,在文学领域得到广泛宣传。贾平凹的这部小说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以及典型化的方法三个方面践行了叙事性作品中的典型性特质,并以此见证这部小说的生活魅力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化

《带灯》是贾平凹2013年送给文学界的又一力作,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女大学生萤来到秦岭地区的樱镇政府工作,期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上访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村民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既没有办法摆脱现实,又没有能力超脱世俗。这部小说现已翻拍成戏剧搬上荧屏,深受好评。

对于这部小说是否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历来有很多争议,而我认为这部小说很具典型性。下面我就从“典型”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典型性,以及作家是如何达到这一高度的。

一典型人物——带灯

童庆炳、杜书瀛、栾昌大、李衍柱等人在其著作中分别对典型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我在这篇论文中采用童庆炳的观点: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首先必须有特征性,其次要富有魅力。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阐述带灯这一典型人物。

1.特征性。

所谓特征性,《文学理论教程》中这样阐述:“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1]从总特征和局部特征两方面进行理解。具体到《带灯》这部小说中,带灯总的特征就是矛盾性,局部特征便是与上访群众、上级领导们打交道过程中围绕着矛盾性这一总特征所体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带灯原名叫做萤,即萤火虫,寓意黑夜中的一盏灯。因不满于“腐草化萤”的说法,自己改名为带灯。作为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她在解决农民纠纷、上访事件等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矛盾性,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带灯是一个矛盾的角色,可以说她是现实和精神世界的矛盾集合体。她生活在繁杂、泥泞的现实之中,却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不同于乡村中的其他女人,也不同于官场中的其他男性。喜欢安静,喜欢亲近自然,身在官场却看不惯官场中的规则。她好像总与环境格格不入,这也就注定了她最终的悲惨命运。”[2]

伴随着这种矛盾,她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唯一的寄托就是远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虚幻的。带灯每天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矛盾性这一总特征时刻伴随着她,在处理一些具体事情的时候也是围绕着这一特征。例如她在处理上访事件的过程中,切身地为村民们考虑,想严惩那些当地的不法分子。可镇长以及樱镇政府的干部们都在打马虎,甚至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谋利益,带灯在这种氛围中不得不随波逐流,但自身又过意不去,就这样得过且过,最终被自己的矛盾性逼疯。

2.富有魅力。

具有真实性,能引起读者共鸣,这种小说最富有魅力。贾平凹的《带灯》正是这样的小说,主人公带灯更是富有魅力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自身性格、气质富有魅力,另一方面在于她所显示的一种灵魂的深度。

(1)自身的性格、气质魅力。

带灯容貌美丽,爱干净,爱读书,极富文艺气息;其次,她容忍、善良,处处为村民们考虑,具有很多美德,是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再次,在工作方面,极富责任感。对上:随叫随到;对下:设身处地地为老百姓考虑,为他们谋利益。这一形象深得大家喜爱,这种大公无私的干部形象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能引起共鸣。除此之外,从女性角度而言,带灯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她在婚姻上并不幸福,和丈夫缺少共同语言,无奈只能分居两地;在感情上,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找不到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找不到一个港湾。从这一角度而言,又博得大家的同情。

(2)带灯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带灯之所以富有魅力,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即这一人物形象地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历史真实的程度,即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现状以及中国基层的现实生活。

对于贾平凹的这一特色,可谓从沈从文类型转移到鲁迅类型,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带着批判的理性观点看待问题。李衍柱在《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中这样阐述鲁迅的典型观:“鲁迅在典型问题上,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反对凭空创造,科学地回答了艺术典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3]带灯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更是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色。她是代表了整个中国政府机关中的一批具有良知感,但却不得不随波逐流的工作人员。他们想改变现存秩序,并且为之进行努力。同时小说又通过带灯的言行真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的农村现状,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呼声,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使得这一人物富有魅力。

二典型环境——樱镇

这里所谓的典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具体到《带灯》这部作品中,典型人物带灯生活在樱镇这一环境中,樱镇又是整个中国基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带灯》以樱镇为切入点,真实再现了当代中国农村与基层社会的现状。

1.自然环境。

自然因素对人、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带灯》中,贾平凹选取樱镇作为描写对象,一方面受作家自身经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以此为典型表现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

贾平凹青少年时期住在家乡陕南丹凤,丹凤地处秦岭,环境艰苦,经济贫困,但是这里的人民都很要强而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我们在《带灯》中可以感受到作家自身经历的这种影子,樱镇同样也是个环境艰苦、经济贫困的地方,人们吃不饱饭,住的地方破烂不堪。但这里的人民很要强,不满于既定环境造成的这种窘状,渴望改变现存秩序。

同时,作家借助樱镇来展现中国农村的现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来讲,樱镇这一地方无疑都极具代表性。该地地理环境闭塞,与外界联系极其不易,外界一些紧跟时代的思想很难传入,农民们的思想根本得不到提升,依旧愚昧、麻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能不说是影响该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2.社会环境。

《带灯》中的社会环境便是围绕着樱镇这个地方呈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小说选取综治办作为观察的视角,对基层的村镇选举、上访、土地开发、乡村恶势力、自然灾害、民生疾苦、官场百态等乡镇政治生活、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原生态的描写与揭露。这方面,贾平凹显示了其对现实生活异乎寻常的观察能力和透视能力。”[4]

主人公带灯是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在其位,谋其政,综治办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带灯每天解决的都是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有民间矛盾、官民矛盾,两者通常交织在一起,这使得这一矛盾更为复杂。例如马连翘的公婆因为两个儿子不合,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分居两地,还得受媳妇的气,这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孝道观念。除了民间这一矛盾,官民矛盾更为严重,村干部、乡镇干部所表现出的官气、匪气,使读者读完甚觉心寒。马副镇长进入猪圈,打猪逼出孕妇的做法,让人不忍卒读。这种民间矛盾、官民矛盾在我国各个乡镇随处可见,樱镇只是作为一个典型将这一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该地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思想严重滞后等现象,也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人人身上都有虱子,乡镇干部也不例外。但当带灯提出开展消灭虱子的建议时,领导都是打马虎,表面上同意,但不给实际行动上的支持,消灭虱子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是贾平凹对当地的官民并没有完全持以批判的态度,而是给予了一定的同情。他并非想通过自己的笔杆子揭露中国的种种丑恶现象,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见树木而知森林。樱镇这一地方作为作者在《带灯》中塑造的典型环境,可谓相当成功。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同样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典型人物是生活在典型环境中的,必然要受到典型环境的影响,同时,典型人物又会对典型环境产生反作用。这体现在《带灯》中,带灯这一典型人物是活动在樱镇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因此,必然会受到樱镇各种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她的各种行为,生活、工作等方面又会影响到整个樱镇。

三典型化的方法、途径

一部作品,如何达到典型的高度,得到读者的认可,引起大家的共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评论家们也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我在这篇论文里结合《带灯》从以下两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立足于现实。

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是任何一部优秀作品都要做到的,这个要求对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而言更为重要,而且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基础。因此,要想达到典型化这一高度,首要因素便是立足现实。就《带灯》这部小说来讲,贾平凹立足现实,描写当前中国农村与基层社会的现状,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典型性。书中农民的上访事件,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几个老伙计的善良、淳朴让读者觉得就像是身边人,政府机构的勾心斗角、阴谋算计抑或带灯、竹子这一类人的兢兢业业也是全国各地的一个缩影。

艺术典型既来源于社会生活,又不等于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毕竟要经过作者的再加工。但是作者在进行再加工的时候,同样必须遵循立足现实的原则,不可凭空捏造,否则,就不是典型作品了。贾平凹在创作《带灯》时,也加入了自己的虚构,但这些虚构出来的成分也是作者平时的经验积累,而不是一时想起而为。

2.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这一观点是借鉴鲁迅的典型观,鲁迅曾这样描述:“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5]这一过程是作家进行加工提炼的过程,为了塑造出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作家不可能只写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读者是针对所有人,而不是针对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因此作者要杂取种种,然后合成作品中的这一个。

《带灯》中的带灯形象,抑或其他人物形象,以及樱镇这一典型环境,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而是作者结合乡镇女干部的短信讲述,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综合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身边人的讲述等方面综合而成的。正是这样,才使得读者看完小说有种身边人、身边事的感觉。《带灯》正是这样完成了“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四小结

《带灯》这部作品通过带灯、竹子等典型形象,樱镇这一典型环境,成功地再现了当前中国农村以及基层社会的现状,让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对这一现状有了更清楚地了解,不愧是当之无愧的“典型作品”。这部小说将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迹,贾平凹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典型形象、典型环境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现实主义作家们所需要学习借鉴的。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9.

[2]蒋瑞.刍议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的思想内涵[J].时代文学,2015(1):5-6.

[3]李衍柱.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76.

[4]吴义勤.“贴地”与“飞翔”——读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J].当代作家评论,2013(3):37-40.

[5]鲁迅.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17—518.

[6]杜书瀛.论艺术典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7]栾昌大.文学典型学说史概观[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8]张连义.《带灯》:“说”出的乡村现代化之痛[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6-140.

[9]刘树元.艺术的现实超越与近距离描写——评贾平凹的小说《带灯》[J].湖州师范学院院报,2014(5):39-42.

[10]陈理慧.敞向乡村大地的写作——评贾平凹的新作《带灯》[J].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评论小辑,2013(4):100-104.

[11]张晓琴.一灯可否除去千年暗?——评贾平凹的《带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10):13-16.

Class No.:I206.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he Analysis of Prototype in the Novel Daideng

Wang Miaom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China)

Abstract: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Daideng is the female cadres in towns, and this novel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rural living situation . So it is called realist masterpiece and it is full of prototypes. With the typical theory, the paper explained the reason why it is called a typical work from the typical character, the typ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ethod in order to witness the charm of life and art of this novel.

Key words:prototype; typical theory; typical environment; typ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2-0127-3

作者简介:王苗苗,在读硕士,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典型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新闻传播(2022年17期)2022-11-22 09:45:56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典型业绩
水泵技术(2022年2期)2022-06-16 07:08:54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传媒评论(2019年6期)2019-10-14 00:59:20
党报典型人物通讯写作问题研究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传媒评论(2018年1期)2018-03-22 01:24:29
典型催开百花香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24
新闻写作中“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