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民俗学价值初探

2015-03-17 18:04李彩云
关键词:关帝庙游记新疆

李彩云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新疆游记》民俗学价值初探

李彩云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新疆游记》是根据谢彬在新疆调查财政时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部游记,真实记录了20世纪初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地方物产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状况,反映面广泛,内容丰富,议论深切,是之前历代西北行记都无法比拟的,是研究新疆民俗重要的文献资料,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新疆游记》继承并发展了西北行记文体及题材,在中国古代游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谢彬;新疆游记;民俗学价值

谢彬(1887-1948),①号晓钟,作品数量颇丰。《新疆游记》《云南游记》是谢彬亲至新疆、云南调查财政时对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之作。此外,谢彬的《民国党政史》《西藏交涉史》《国防与外交》等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疆游记》出版时,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了序言:“今读谢君晓钟之《新疆游记》,行路四万六千余里,记载三十万言,述其足迹所经,观察所及,以飨国人,使知国境之内,尚有此广大富源,未经开发者,可为吾人殖民拓业之地,其兴起吾国前途之希望,实无穷也。”孙中山对《新疆游记》的重要性做了相当的肯定,不仅如此,对于谢彬记录《新疆游记》之举,孙中山明确指出,谢彬“于奉公万里,风尘仆仆之中,犹能从事于著作,成一数十万言之书,以引导国民远大之志,是亦一大事业也”。[1]谢彬曾名列《当代中国名人录》(1931年版),知名度主要是由于撰写了《新疆游记》。[1]

《新疆游记》,原名《新阿游记》,②是根据谢彬在新疆调查财政时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部游记,真实记录了20世纪初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地方物产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状况。20世纪初,新疆交通落后,新思潮很难立即波及至此,内地对新疆知之甚少,《新疆游记》为当时的国人认识新疆地理位置、物产资源等方面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依据,经《时事新报》刊载《新疆游记》始,立即引起了国内各界关注,《地学杂志》《民心周报》等纷纷转载,上海中华书局亦出版了单行本,将其录入《新世纪丛书》,至1936年该书重印达九次之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疆游记》被视为20世纪初新疆之百科全书。[1]《新疆游记》涵盖了清末民初新疆的历史、地理、风土、民情等多方面的真实状况。谢彬遍及新疆38个县(共43个县级单位),仅新疆境内行程为16675公里,反映面广泛,内容丰富,议论深切,是之前历代西北行记都无法比拟的。《新疆游记》具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是研究新疆民俗重要的文献资料,然目前学界对于谢彬生平及其对新疆的开发思想等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于《新疆游记》民俗学价值尚未论及,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民俗学价值作简要论述。

一 物质生产民俗

《新疆游记》反映了因边疆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当地物质生产特点,居民的物质生产选择与地域有着天然的联系。新疆多山、多草原等地域特点决定了当地本土民族饲养牲畜,游牧为生。

1.饲养牲畜,民汉杂居。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甚至与之相关的生产仪式,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生产民俗。”[2]中原以汉民族为主体,多以农耕为主,新疆地处边陲,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新疆游记》中记载了大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赖以生存的生

产方式、生产经验等,如《新疆迪化道属》一节中“十五里,道北有村落及牛羊群,询系回庄,居民四五户”,[1]“是日行六十里。车店七,居民六,驻排长一,马队五。附近皆草地,牲畜成群,西北坡上有泉”,“二十三里,大泉湾,牲畜弥野,道北数里有村庄,汉回民各数户”,“旁近皆草地,汉民一户,杂树数株,大泉一、小泉五”,“汉人五百家,余皆回民”,“缠民三十余户,汉民仅五六家”。类似上述记载《新疆游记》中随处可见,足以说明当地民族民汉杂居,主要以饲养牲畜为生。

《新疆游记》中不仅记载了当地民族饲养牛羊的方式、规模等,而且记载了民众日常所食用的其他物产,如“住哈密。晨间回王赠送鹿茸、和阗毯、哈密瓜干、葡萄干四事,坚却不获,且招午宴。”“自是以西,沙梁起伏,车频升降。起处若坡,碎石弥望,伏处为沟。沙枣成林,枣实大如指,其色淡黄,皮厚味涩,为塞外沙碛中之物产。”“盐池在正南乌克塔克山麓,产盐极多,分三层,上硝盐,中白盐,下青盐。白、青皆色洁味纯,远胜淮盐,惜交通不便,不能远销远地耳。”“北山麓有草地数十亩,芨芨草弥望。……沙碛中多产之,而新疆特多,尤以焉耆城东清水河子地方所产,为最上品。其心坚实,以之作箸,状似象牙。”唐岑参、李贺诗中皆记载了芨芨草,但只是提及,并无详细说明,中原人士对芨芨草不甚了解,但《新疆游记》中对此详细记载,可补诗之缺憾。

2.农耕。

《新疆游记》中大量记载了当地民族饲养牲畜的半游牧生活,但也提及了当地农耕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水利灌溉情况,如《新疆迪化道属》一节中“三十里,新庄子,回语曰‘克子胡木’。渠水淙淙,杨榆成林,村庄亦密。汉民三十余户,各种地百亩,余皆缠民”。虽有多处提及农耕生产方式,但作者也特意指出新疆当地居民不甚重视农耕,仍以放牧为生,如“新疆改设行省已三十余年,而未垦荒地,犹在在而有,盖当清末,策名军籍者,志在轻一死以图金帛,令之屯田,奈彼无田舍翁思想。谪戍之徒,又习于游堕,劝令力穑,辄思潜逃。缠民食用,乃瓜果与牛羊,粟麦非所重,有余力始艺之。盖畜牧简易,不忧水旱,习俗已深,殊难骤改。”

二 物质生活民俗

谢彬特别关注新疆当地的衣食住行,《新疆游记》对物质生活民俗记载尤为详尽,尽可能地还原了20世纪初新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新疆游记》中记载了清末民初当地本土民族与中原汉民族截然不同的相貌、衣着、打扮以及日常生活等,如《新疆迪化道属》一节中“城内回民④四百余户,深目隆准,躯干雄伟,圆帽革履,服饰皆殊,文字横行,语言侏离。乍见疑是西洋人,所异者目睛黑耳。妇女身衣红袍,首蒙巾帨,长及于肩,酷肖印度女子装束”。如果说,新疆若羌县罗布泊境内发现的楼兰美女(1980年)、小河公主(2003年)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维吾尔族源自欧罗巴血统的话,那么此处的记载早于其近一个世纪,可与其互相印证。谢彬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新疆,他对于当地民族的饮食业颇为关注,如“食哈密瓜(清时用以进贡),味亦平常,不若传说之佳。瓜形椭圆,皮有花纹,肉色淡红,仁若西瓜子。民国2年,王君曾携其仁至北京,嘱农商部友人,详按哈密气候土性,种之农事实验场。及其结实,形味皆变,几不可食。江橘淮枳,迁地弗良之说,或可信与。回王亦云:此地土暖泉甘而无雨,故瓜味浓厚。然瓜子亦须用灰培养,置之不湿不燥之空仓,愈久愈佳,有久至十余年者。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种之,其味不美,得气薄也”。一语道出了哈密瓜独特之处和其种植方式。谢彬亦记载了新疆多产苹果的实况:“近郊有果子园数十处,产苹果、白果、核桃,而苹果特多。”对于葡萄干及甜瓜、梨等亦有记载:“葡萄干岁率百万公斤左右(百斤值银六七两),实大而色白。历史艳称之葡萄美酒,实由是以酿成。而东湖甜瓜,鲁克沁梨,亦近来之有名者,特产额少耳。”“每岁桑葚熟时,土人就树下撷而啖之以当饭,或三月不火食。”

新疆饮水及水质情况在《新疆游记》中亦有多处记载,如《新疆迪化道属》一节“自安西至哈密,水味多苦,且每站只有一泉,车夫急饮渴马,矢溺交下,泉即不苦,亦秽极矣”。并引古书佐证之:“幼读《后汉书·耿恭传》,‘笮马粪汁饮用之’,是特滤去水中马粪,方为饮料,史官不知戈壁情形,过侈其说耳。”因多山、多沙漠戈壁的地理环境,当地民族发明了举世独有的坎儿井,这在《新疆游记》中也有多处记载,如“西北数里,有官开坎井一道,水源极旺,可灌地四百亩,膳后与烈夫策马往观其工程。初见一大涝池,置闸便可积放。旁有屋,居农官,司闸之启闭。其上承水渠,长百余丈,流声淙淙。更上则数丈一井,次第低降,通以阴沟,上掩沙土,以防雍塞。操工者云,井愈多,水源愈旺,有连缀至十余里者。好井三年一淘,劣者岁须修治,《汉书·沟洫志》

引洛水,井下相通行水,即是此类”。谢彬不仅描述了民国时期新疆坎儿井用于灌溉的方式、规模,对于其形状亦给予了关注:“其西七里,即吐鲁番界。自二工至此,圆阜累累,遥视若丛葬之义冢,皆坎井也。”而且在书中对于坎儿井的最早记载亦进行了页下注释。

谢彬于百年前足迹遍及新疆,除了关注衣食外,与其行程密切相关的交通和建筑亦在其视野范围内,谢彬当时在新疆境内乘坐最多的是马车,在每一处住宿时大多都写到了车店,如“上午十时,冒风发一碗泉。西行,扣帘静卧,莫敢外窥,唯觉升降陂陀,车时颠簸。风吹沙石,击车蓬如雨雹而已。二十里,入鄯善界。三十六里,车箍轳泉。御者苦寒,曳马力竭,遂止宿焉。是日行五十六里。车店三,官店一”;“是日行六十里。民居十一,车店四,白杨树十株,种地八顷”;“是日行六十里。车店七,民居六,驻排长一,马队五”;“十里,头堡。宿。是日行六十里。土堡甚小,仅容一驿一庙,车店三家,汉民五户,回民七八户,缠民十八九户”等等,不一而举,基本上凡是住宿处,皆有车店出现。可见,在清末民初的新疆,主要的交通工具仍是由马拉的有车篷的四轮车。因新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内地文明很难立刻波及至此,所以轿车在当时的新疆甚为少见。此外,谢彬在《新疆游记》中常常写到短途旅程主要是骑马,如“住哈密。上午偕柱臣、烈夫策马游城北龙王庙。”

《新疆游记》中也描写了新疆当时民众居住的情况,如“上午八时半,发三堡。西行碱地,十里,柳树泉,渠水回流,村村衔结,土屋数家,皆缠民”。新疆冬季严寒,在土屋中,常常有热炕,“傍晚风息,夕阳甚佳,夜卧热炕,不能成眠”,此为谢彬二月二十八日所记,可见,新疆天气之严寒。谢彬对于伊斯兰教建筑亦给予了高度关注:“出西门,瞻回王陵。陵为伯锡尔王所筑,费时二十年,始告成工。高三四丈,下方上圆,墙垣皆花瓷方砖,极其壮丽。通事启门入,左右二碑屹立,上刻可兰经典。逾重门,即王陵所在,皆长方形,上覆彩帛,数之十,两旁小冢亦十余。……新陵左旁,复有四陵错处,则其曾祖以上诸王所在。……诸陵之后,有大礼拜堂,规模宏敞,可容千人以上。”“过回寺,旁有塔,高三四丈,为鲁克沁回王苏刚所建,故名苏刚塔,形如圆顶瓷瓶,堆砌精致可观。”

三 游艺民俗

新疆地理位置偏远,但自张骞通西域以来,历朝文化交流却未间断,唐朝时西域乐舞源源不断传入长安、洛阳等地,盛极一时,乾隆时期新疆流人数量达到顶峰,内地文化亦随之不断地传入新疆,民国时期内地歌舞乐曲在新疆已是多见,这在《新疆游记》中亦有记载,如“赴本地绅士公宴,主席为商会会长李开仁与劝学所长李澜。同席为冯、牛、王诸君。有戏佐觞,系秦腔中之旧戏,无甚可观”。“返寓,作致财部函电数件,即赴王式如知事晚宴。冯、牛、王、李皆先到,饮颇尽欢。是晚演唱秧歌佐觞,演员皆乡里人,衣红衣,扮生旦丑角,且舞且歌,类似吾湘之花鼓,特鄙俚不堪,同席多乐之,可见哈密地僻无音乐矣”。新疆本土民族能歌善舞,民间音乐能手众多,哈密地僻无音乐之说不免偏颇,但谢彬的记载却也说明了内地歌舞传入新疆之实况。

四 信仰民俗

中国民间有崇拜关羽的宗教信仰传统,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将各民族军民大批迁往新疆,旨在保卫边疆安宁,此时大批流人也被流放至新疆,从而迎来了有一个政治文化交流繁荣的新时期,正是这些移民和流人为新疆的政治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各族民众开展屯垦戍边,建设祖国边疆的同时,关羽崇拜在新疆也盛况空前。新疆关帝庙始于唐代,盛于清代。“在全疆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关帝庙,仅县城以上就有关帝庙40多座。官府每年在各主要关帝庙例行祭祀,这种定期举行的仪式非常隆重肃穆”。[3]

在《新疆游记》中记载最多的是关帝信仰,其次为伊斯兰教信仰。在新疆境内,关帝庙随处可见,几乎每日谢彬的行程记载中都有关帝庙,如二月二十四日“上午七时,发星星峡。西北行,细沙满途,如行河滩。七里,大坂,有关帝庙,过客祀祷甚虔,联额满廊庑。相传此处多魔,建庙后始安静。神案前陈水晶二方,精光烁烁,莹澈可爱,周皆盈二尺,戟芒圭角,俨若削成。其晶大者可制眼镜。俗传此石能催生,磨水饮之立产。道士告余曰:是石出距庙十余里星星洞中,白黑杂丛,锹掘即得。驿路绕庙左,凿石为道,巉岩陡峻,恒易覆车,庙前有碑,上泐‘小心坡路危险’以戒行人”。此处关帝庙与官路驿站驿路相连,其警示价值大大凸显。谢彬笔下记载了数量众多的关帝庙,从哈密至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至伊犁,均能看见大大小小的关帝庙,关帝庙往往建在驿站、旅店旁,规模最小的则由一道士看管,往往于此供行人休憩饮茶。“关帝崇拜不仅在满、汉军民中盛行,在其它一些非穆斯林民族中影响也很大,关帝庙在南北疆地区大量兴建,成为满族、汉族、锡伯族、蒙古族共同信仰和崇祀的‘武圣’和‘战神’”。[3]这主要是因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清朝把修建关帝庙列入统一规划,地方官员把修建关帝庙作为一件大事。每年春秋二季的祭祀,当地最高官员率众前往关帝庙祭祀。在新疆南疆地区,大部分县城普遍建立关帝庙”。[1]

除了内地传入的关帝信仰外,新疆伊斯兰教信仰民众也颇多,谢彬笔下也常常描写到伊斯兰教的寺庙及做礼拜的信众,如三月六日记载的“其右数武,有礼拜堂,即回王每日五次诵经之所。堂前建藏经阁,顶如覆釜,上层辟四门。每朝黎明,回王令阿浑立其中,引吭高呼,全城回民,闻声起诵经典,无或后者”;三月三日记载中“席中,回王两走净处

诵《可兰经》,状极虔敬。信仰之深,无可为譬。穆罕默德魔力,亦大矣哉”。谢彬不仅记载了信众诵经的规模,也交代了回民对伊斯兰教信仰之深。三月四日记载的“回王信教最笃,不食汉味,汉官请渠,必倩渠家厨治馔,否则渠不赴席,故昨冯宴系回席”则交代了伊斯兰教信仰的饮食禁忌。

《新疆游记》是根据谢彬在新疆调查财政时的所见所闻撰写的一部游记,真实记录了20世纪初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地方物产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状况,反映面广泛,内容丰富,议论深切,是之前历代西北行记都无法比拟的,是研究新疆民俗重要的文献资料,有极高的民俗学价值,本人能力有限,对其民俗价值研究浅尝辄止,综述如上,求教于方家。

注释

①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游记》作者注为谢彬,甘肃人民出版社作者注为谢晓钟。

②游记原名《新阿游记》,因谢彬至新疆时阿勒泰直属中央政府,是特别行政区。该书正式结集出版时,阿勒泰已作为道区之一改隶新疆省,故名《新疆游记》。

③杨昌泰《著名爱国学者谢彬的生平与贡献》(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侯夏《近代中国边疆史地学家谢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4期)、吴福环《谢彬在新疆游记中表述的治理开发新疆的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杨昌泰《谢彬与左宗棠开发新疆之比较》(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谢彬对新疆开发的思想》(船山学刊,2000年第3期)等。

④此处指维吾尔族。

[1]谢彬.新疆游记·代序[M].杨镰,张颐青,整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3-4.

[2]漆亚莉.《桂海虞衡志》民俗学价值浅析[J].广西地方志,2007(6):57.

[3]陈旭.新疆的关帝庙与关帝崇拜[J].世界宗教文化,2009(4):37,39.

On Folk Custom Value of Traveling in Xinjiang

Li Caiyun
(Yili Normal University,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for Xinjiang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Yi’ning,Xinjiang 835000,China)

Traveling in Xinjiang,written by XieBin,is a true record of the political,economic,military,customs and local proper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Xinjiang region,this book is an important book in which there are a lot of valuable Document literatures about Xinjiang,which is of higher value of folk custom.Traveling in Xinjiang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style of travel notes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XieBin;Traveling in Xinjiang;value of folk custom

I206.5

A

1672-6758(2015)05-0128-4

(责任编辑:郑英玲)

李彩云,讲师,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思想。

伊犁师范学院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新疆游记》中哈萨克族民俗研究”(编号:2012ZYYB002)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流人文化视阈下清代新疆作家群研究”(编号:14CZW032)阶段性成果。

Class No.:I206.5 Document Mark:A

猜你喜欢
关帝庙游记新疆
福建东山关帝庙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超市游记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荥阳关帝庙遗址发掘记 檀山里3000年前的寂静聚落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