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珠,周天涛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如何破解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惑
柳明珠,周天涛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如何破解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惑?基本要求是做好“3+3对接”,要有创新的机制,完善的措施,才能保障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开花结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3+3对接;创新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主力军的地方高职院校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由为经济服务的部门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部门,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科学规划办学定位,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也即是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办学实力,教育成果才能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认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相配套,与地方经济社会保持和谐互动的发展关系,校企合作密切,产教深度融合,然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必须要让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让政府“出政策,出投入”,让行业“树标准,强产业”,让企业“愿参与,乐合作”,让高职院校“育人才,优服务”, 还必须要有创新的机制,完善的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高职教育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可以大大提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相对接,增强地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高职教育的校企密切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提高专业教师实操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提高企业科技技术研发能力,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的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科研能力。通过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开展订单培养班,对口服务企业,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办贫困资助班,针对地方贫困地区青少年和贫困人员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创业或继续升学,提高就业技能和生活质量,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减轻弱势群体的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于是,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为地方扶贫富民工作提供重要服务,所以说,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对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一些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了一哄而起争办热门专业现象,开设的相关专业没有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依然存在延用原来中职院校的课程标准,并没有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岗位需求相对应,不符合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根本定位与内容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存在片面追求“先进”和“高新” ,导致盲目求新、求洋、求贵,甚至存在闭门造车,理论老师教实践,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车间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最直观的要求即是亦产亦教,要求学生进校门即进产门,进课堂即进车间,实习即就业,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环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全面对接,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行业企业的生产发展也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还有,校企对接要求高职院校主动,合作参与要求行业企业主动,相互融合,密切交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体要求是做好“3+3对接”。第一个“3对接”是要求高职院校做好三个层次的对接,第一层是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完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好助推手;第二层是要求高职院校所有设置的“专业群”必须完全对接地方全体“产业群”,尤其是对地方重点发展产业要重点设置相关专业,重点提升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优化专业设置,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第三层是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内容要完全对接行业企业的规范标准,按照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等开展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计。第二个“3对接”是要求行业企业做好三个层次的对接,第一层是要求行业企业的行为组织要完全对接高职院校提供智力人才支撑,要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把握好“风向标”; 第二层是要求行业企业主动全面对接高职院校合作交流,主动与高职院校共同搭建产学研做合作交流平台,为校企联姻做好“红娘”;第三层是要行业企业发展全面对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求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当好“导航” 。
近年来,高职教育虽然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但始终无法深入,校企合作处于粗浅状态,导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关,得不到企业认可,而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得到人才资源的保障,这种供需矛盾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各个利益主体只看重自己的利益,不重视社会责任,缺乏对利益的整体的高度认识,才导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最终流于表面,高职教育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的机制,完善的措施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具体措施有:其一是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应依托“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推动地方行业组织建设能力,形成企业群,充分整合“政行企”的优势资源,发展高职教育。其二是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的机制,要让“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关系通达,各元协同互动,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整体分析,宏观决策,充分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统筹规划各项事项。其三是激励补偿机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要求,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激励并监督企业积极参与合作中。其四是完善考核机制。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学校主要考核的是组织与领导的履职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校企共建基地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声誉情况以及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等;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企业主要考核生产技术培训情况、订单培养情况、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技术的改进情况等等;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行业组织主要考核的是行业产业是否能同步发展,检查和评价体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否及时反馈和修正。同时,联盟的各元主体通过制订具体考核标准,开展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制定出完善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发展。
[1]杨帆.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杨运鑫.中国新合作职业教育论纲[J].教育与职业,2013,(35) .
[3]董颖.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2011.
2095-4654(2015)07-0106-02
2015-04-15
G71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