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容
(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惠州 516007)
大学生就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思考
邓淑容
(惠州学院 经济管理系,广东 惠州 516007)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就业教育生态问题也开始引起重视。如何使就业教育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手段,是高校备受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生态的视角分析就业教育微观、中观、宏观等问题基础上,从和谐就业生态圈、可持续就业生态链、绿色就业生态环等方面对就业教育生态系统进行构建与思考。
大学生; 就业教育; 生态 ;构建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关于生态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热点。目前,学界上的生态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二是关于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三是借助生态学理论,将生态的思考引入各学科领域,以系统、整体、联系的观点阐述各学科现象,总言之,“就是将自然生态观抽象转化为哲学生态观,使原本属于生物学生态学意域之中的实体性生态概念转变为思维观念层面的生态概念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教育环节,就业教育成效状况与其自身生态建设紧密相联,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态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育成效不仅是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大学生优秀学业、体面职业、未来成功事业的重要指标。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就业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丰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各生态因子在教育活动中的合理组合及科学构成,从生态视角构建良性循环的运作系统,以实现就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一)关于生态与生态系统
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的本义是构成某个生物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在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因环境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系统特征,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不同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动态发展格局”。
(二)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就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保证自身在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就应结合当前的国家形势、社会背景,充分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发展特征而展开,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既要普及大学生就业知识,做好国家与地方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宣传,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开展就业实践教学活动;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开设不同的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开展职业素养与职业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辅导与就业心理调适,并及时做好特殊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2.服务性与需求性相结合
就业教育是围绕学生就业开展的工作,教育范围涉及了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知识、就业行为、就业能力等主题,突显出其对大学生及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而服务成效则与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和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就业教育的实施既要对大学生就业情况有充分了解,也要对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有充分掌握,从而使就业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大学生就业服务、满足社会职业需要的有力推手。
3.全面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随着传统教育藩篱的冲破,就业教育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化,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多元结构转变。由此,在新形势下,就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是要从大学新生开始抓就业工作,实现全程化、全面化、全员化、常态化,使就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就业形式更加多样;在注重就业教育全面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各项就业教育因子的联系性和协调性,避免把各因子割裂对立,以保证在就业整体教育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1.微观系统的失调:就业教育各生态因子布局分散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业教育新模式,在思考中不断丰富就业教育内容。就业教育从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向新型教育理念转化,从单纯的就业指导向多元的教育内容转变,教育思路由强调就业结果向重视就业过程转化。大学生的就业,离不开他们优秀的学业基础,也离不开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事业追求的愿景。可以说,学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职业发展的途径,事业是就业的最终目标。“因此新时期的就业教育内容应当包括大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发展、就业创业计划、事业谋划等主要内容”。 就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就业的指导,而应是对学业、职业、事业、创业等方面的系统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教育要么只停留在单纯的就业指导上,要么把这几者独立开来,忽视了就业生态系统的共通性,忽略了就业教育各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由此导致就业教育整体效能低下。
2.中观系统的失衡:就业教育与服务对象需求脱节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生活关系的总和。人才与社会要得以接轨,就业教育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其教育的优劣体现了人与社会的融合度。就业教育不仅是向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也是为社会输送可就业人才,体现出服务对象的双向性,大学生是就业教育服务的基础对象,社会是就业教育服务的终极对象。只有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为目的实施的就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但是,就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容易脱离两者的实际需求:一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实行“一刀切”,没有根据大学生的群体与个体需要实行分类分层次分阶段教育,忽略大学生的就业实践需要而空谈教育理论教育成果;二是忽视社会人才需求情况,以高校固有的就业教育模式开展工作,缺乏对用人单位对于人才需求基础调查和分析,也缺乏对社会用人结构的认识,导致就业教育的结果出现人职不匹配现象。这种脱离学生需要与社会需求的就业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发展,阻碍了社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3.宏观系统的失谐:就业实践教育与社会实训教育脱轨
就业实践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子系统,社会实训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辅系统,两者的和谐共处互通形成生态环。社会实训教育以就业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目的,以提升个人素质、工作与团队技能为目标,强化大学生通用技能,以更好地提高就业竞争力,解决大学生和企业需求的错位。若要突出社会实训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强与社会、与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借力社会、政府、企业资源,强化实训平台建设”,相互形成合力并联合驱动,通过就业人才培养共识,实现大学生职业理论强化与技能提升的结合。很多高校就业教育在实施过程失谐的体现是,没有很好的将校外资源与就业实践结合,忽略社会实训教育在就业教育中的平台建设,缺乏社会实训与就业实践的系统规划,导致大学生职业技能有限,阻碍了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1.以就业教育系统内容为基础,构建和谐开放的内生态圈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就业教育成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就业教育的实施应当体现现实性、针对性、时代性,一是教育内容要更加丰富,尤其强调就业内容的系统教育,要由传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向新型的就业教育理念转化,不能仅针对“就业”,而要涵盖与就业相联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教育过程和结果,包括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择业能力的培养、从业规范行为与能力的锻造、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二是教育对象要更加广泛,教育对象要由单纯对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向全体大学生及毕业后的学生的就业跟踪的转化;三是教学要求要强化提高,既要掌握就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就业实践与职业技能的提升。所谓学习是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就业择业的途径,就业择业是从业的前提,创业则是实现就业的目标体现,强调了就业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与统一,既注重彼此之间联系和作用,也不忽视它们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既注重就业各生态因子的的平衡发展、和谐共处、相互作用,也强调就业过程与结果的相互统一,从而构成和谐开放的内生态圈。
2.以人本观念为主导,创建可持续运作的就业生态链
良好的生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崇尚人、自然与社会合一的审美价值。高校就业教育与大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在就业关系中构成了一条生态链,良好的就业教育应在就业营养供给中需要凸显人文生态价值,体现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就业教育环境,配备充足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对就业软硬件建设实现学生想就业、可就业、能就业的愿景”;二是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诉求,把普遍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既考虑大学生的群体需求,也考虑大学生的个体需要;既为大学生开设普遍使用的就业课程、普遍实施的就业教学讲座、课外就业实践活动,也根据大学生个体特征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个别就业心理辅导等工作;三是要凸显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在教育过程中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通过对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访谈了解社会的用人需求,并将调研分析情况融入就业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实现人职匹配。
3.以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目的,搭建绿色就业生态环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理论与职业技能达成统一的结果。在充分掌握职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要实现职业技能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就业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训教育的接轨,由校内教育向校外教育延伸,由理论教育向技能训练转化,由就业实践向社会实训拓展。通过行业专家进讲堂、“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借助社会的可用资源,通过校内外的实训体系和校企合作模式,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和良性循环运作系统,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企业,使学生找准就业方向,解决供需错位矛盾。高校通过工学结合、委托招聘、订单培养方式,以企业用人标准共同确定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按需培养、企业录用”,主动适应市场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各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
高校就业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开拓的视野、以科学的理念重视就业教育的实施,力争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体系,以更好地实现学生良好的就业目标,更好地实施就业行为。
[1]杨增岽.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12,(10):84~86.
[2]操菊华.生态视野下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22~124.
[3]陈伟.大学生系统性就业教育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8,(1):135~137.
[4]付嫦娥.基于社会资本增值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模式构建[J].中国高校研究,2009,(8):79~80.
[5]倪伟.校园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探析[J].中国报业,2013,(7):25~26.
2095-4654(2015)07-0022-03
2015-01-20
G40-05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