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2015-03-17 14:21刘艳
关键词:绰号语言

从语言学角度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

刘艳

(宁德师范学院 中文系,福建 宁德352100)

摘要:绰号作为人名的表现形式之一,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合。它夸张人物的特长,突出人物的性格,寥寥几笔就能传神写意。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丰富,在东北地区无论是社会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存在着形象生动的人名异称绰号。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描写其鲜明的语音特点、构词类型和修辞手法,既拓宽语言学研究的维度又有利于东北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东北方言;人名;绰号;语言

作者简介:刘艳,硕士,讲师,宁德师范学院。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151-3

中图分类号:H172.1

绰号也叫外号,是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广义上大都认为它是除去姓、名、字后的又一称呼,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1]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泥人张”等。虽然是简单的几个字却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合,它虽是一种民间审美意识的体现,却具有极大的口头语言的生动性,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我国古代的通俗小说通常起源于民间的说话技艺,民间的说话艺人为吸引听众,常常把一些绰号赋予话本中有特点的人,而这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至今还保留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之中。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的东北方言中仍保存着这种生动有趣的语言现象——人名异称绰号,这种语言现象不仅在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而且活跃在东北的地方戏、东北的热播剧以及能够反映东北生活的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之中。在一定的语言范围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名异称绰号的使用频率高于人名,使人记忆深刻的程度高于人名,影响之大到取代姓名,并具备持久生命力。

一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类型

根据人名异称绰号的性质和所指的对象不同,东北方言中的绰号可以分为状貌,嗜癖,行为、举止、谈吐,业务、技艺、学识,性格、品德,威望、身份、财产等类型。[1]

形容人物状貌特征的人名异称绰号。如“谢大脚”“赵大鼻子”“刘大脑袋”“大长脸”“程大牙”“杨大个子”“周大眼睛”“张大嘴”“二歪”“三胖子”“大耳朵”“张老丑子”等,从人物最突出的状貌特征出发,虽大多是乡间俚语,但不乏生动性比姓名更接近人物特征,令人闻而不忘,尤其在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中刻画人物极为巧妙。

形容人物嗜癖的人名异称绰号。如“二大肚子”,乡党称该人小时家贫,断奶后只能吃玉米面之类耐饥,虽伙食不好但他食量很大,长得也结实,于是冠以绰号“二大肚子”。“大美子”,吉林卫视热播《全城热恋》中的女嘉宾,天生爱美,人称“大美子”。“孙二两”,此人好饮酒,顿顿二两酒,因此得名。“大吵吵”《都市外乡人》中的角色,此人因讲话声音大而得名。“吵吵”东北方言,形容人讲话声音大,近似叫嚷,在“别吵吵”短语中,“吵吵”指“吵架”。

形容人物行为、举止、谈吐的人名异称绰号。如“太温柔”,此人性格温柔、声音温柔、举止温柔因而得名。“三老拧”,乡党描述此人为人极为刁蛮,礼数多、讲究多,走起路来头、腰、臀都在摇摆,早中晚都如此,故而得名。“孙琢磨”,东北电视剧《笑笑茶楼》中的角色,此人爱思考,善分析,走路永远低着头一副想事的样子,用“琢磨”描述十分贴切。“大忽悠”,因春晚小品《卖拐》而成为年度热词,形容人语言表达能力强,通常指人用夸张的语言“无中生有”,却令人“信以为真”。

形容人物业务、技艺、学识的人名异称绰号。如“郭大夫”“李兽医”“刘会计”“张木匠”,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通常只用姓氏加职业来指代某人,以至人们在沟通交流中提及此人竟无人知晓他们的全名,我们把这种情况也视为异称绰号。又如“管文化”,电视剧《文化站长》中的角色,形容此人有学问、懂文化。“李铁嘴”指擅长语言表达的人。《刘老根》中塑造的角色“药匣子”“满桌子”也属于这一类别。

形容人物性格、品德的人名异称绰号。如“大喇叭”这个绰号在东北方言中经常被使用,以突出嗓门大,喜爱传播消息,无法保守秘密的人物性格。“大辣椒”这个绰号在电视剧《刘老根》中由演员李静扮演,塑造的是泼辣、厉害的农村妇女形象。“赵老蔫”“老面兜”形容老实、内向、软弱的人物性格。“王老赖”指经常耍赖的人。“牤牛子”指性格倔强的人。“滚刀肉”在东北方言中指称执拗、认死理的一类人,多形容头脑不开窍,无法教化的妇女。“泥鳅”办事游刃有余、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的人。“怪王”东北电视剧《怪王外传》中的主角,“怪王”的绰号因其古灵精怪能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而得来。“贾姑娘”,实为男性,但因为性格阴柔,又“贾”与“假”同音,乡里冠以绰号“贾姑娘”。

形容人物威望、身份、财产的人名异称绰号。如“马百万”“王大拿”“孙寡妇”等。

形容人物家族排行的人名异称绰号。如“杨二”“邹三”“刘四”“小五”“小九”“老嘎达”等。

东北方言中人名异称绰号种类繁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以描摹人物状貌的情况为最常见,但无论哪种类型都意在深入刻画人物,为满足社会生活或艺术形式的需要。

二东北方言中人名异称绰号的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作为汉语人名的表现形式之一,与其他汉语言一样以语音作为物质外壳,是声韵调的集合,但它具备区别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受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以及黑土地广袤辽阔的地理因素和四季分明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东北方言凸显出粗犷豪放的风格特征。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调以及儿化、轻声和个别字的特殊读音等方面。

从声调上看,东北方言的调值不到位,这就导致了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东北方言声调调值的基本形状与普通话声调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止点却不同。普通话的阴平是高而平的“55”调值,东北方言的阴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4”度;普通话的阳平是高升的“35”调值,东北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4”度;普通话的上声是低降升的“214”调值,东北方言的上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213”度;普通话的去声是全降的“51”调值,东北方言的去声调值一般只相当于“42”度。[2]表现在人名绰号上,如“王大拿”“刘大脑袋”“大美子”“大耳朵”的调值趋降,听感模糊。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3]儿化现象在东北方言中普遍存在,儿化音的发生能够表示细小、轻松或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东北方言的部分人名异称绰号中存在着儿化音。如:“谢大脚”中“脚”的读音是“jiaur”;“张大嘴”中“嘴”的读音是“zuer”;“赵老蔫”中“蔫”的读音是“niar”;“怪王”中“王”的读音是“war”;“三老拧”中“拧”的读音是“nir”;“麻三”中“三”的读音是“sar”。要指出的是在形容家族排行这一类中,姓氏加排行,排行除“七”“八”外都读作儿化韵。

汉语中将因语流音变而形成的又短又轻的调子统称轻声。[3]东北方言人名异称绰号中的轻声字词基本与普通话中的轻声字词一致。如“姑娘”“喇叭”“琢磨”“子”“寡妇”等,在普通话中“娘”“叭”“磨”“子”“妇”读轻声,在东北方言的人名绰号“贾姑娘”“大喇叭”“孙琢磨”“药匣子”“孙寡妇”中仍读轻声。

另外东北方言人名异称绰号的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存在个别字音的差异,如“大耳朵”中“朵”的音不读“duo”而读作“dou”;“滚刀肉”中的“肉”不读“róu”而读作“yóu”;“三胖子”中的“三”不读阴平“sān”,读作阳平“sán”。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北方言绰号中作为词缀的“子”,一般读作“ze”,而不读“zi”。

三东北方言中人名异称绰号的结构类型

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是人名的一种,属于专有名词的范畴,从构造上看一般是无名有姓或无名无姓的固定短语。有姓无名的人名异称绰号的构造模式多为姓在前,其他成分在后,[4]如“孙琢磨”“谢大脚”,也有姓氏在后的情况如“怪王”。从音节构成上看,至少二音节,如“二歪”,一般三音节如“大长脸”“药匣子”,四音节也比较常见,如“张老丑子”“杨大个子”。

1.东北方言中无名有姓的人名异称绰号的结构类型。

(1)姓氏+排行基数词,如“杨二”“邹三”“贺五”等。

(2)姓氏+xx,如“贾姑娘”“王软和”“高狼头”“孙琢磨”“马百万”“李铁嘴”“管文化”等。

(3)姓氏+大+x/xx+子(四音节时或加),如“张大嘴”“王大拿”“刘大脑袋”“杨大个子”“赵大鼻子”等。

(4)姓氏+老+x/xx+子(四音节时或加),如“赵老蔫”“花老白”“李老怔”“张老丑子”“杨虎三子”等。

(5)x/xx+姓氏,如“怪王”“小浪张”“懒王”“穷李”等。

2.东北方言中无名无姓的人名异称绰号的结构类型。

(1)前加式(前缀+词根)。

① 排行基数词+x/xx,如“三老太太”“二歪”“二蛮”“三胖子”“三老拧”等。

②大/老/小+x/xx,如“大吵吵”“大辣椒”“大喇叭”“大耳朵”“老五”“小九”“老嘎达”等。

(2)后加式(词根+词缀)。

x/xx+子,如“药匣子”“狗剩子”“四牛子”“三牤子”等。

(3)其他式(词根)。

xx,如“滚刀肉”“面兜”“泥鳅”“太温柔”等。

以上无论是无名有姓的东北方言人名异称绰号还是无名无姓类,都是专有名词的一种,即使是“老刘”这样简单的绰号,在某个特定的地域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特指一个人,周围的听众都能够知晓它所指称的人,它区别于年纪尚轻,入行较晚的“小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的结构类型所表达的基本是偏正式的语义结构。

四东北方言中人名异称绰号的修辞手法

修辞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一种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即修辞格是在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中形成的种种修辞方式和手段。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中,把汉语言中出现的种种修辞方式,总共归纳了38个修辞格。[4]东北方言中人名异称绰号中比较常见的辞格有以下几种。

比拟,拟物是比拟的一种,把“人”当作“物”来写。如“高狼头”,形容人的头很小像“狼头”一样。

借代,借代就是有些事物不想或不便明说,用其他相关的事物来加以说明。如“大广播”东北电视剧《樱桃》中的角色,因此人嗓门大,爱传播各类消息类似广播而命名。“大辣椒”《刘老根》中的角色,由李静饰演,性格火辣,用辣椒借指,使用了借代的手法。“药匣子”的绰号也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东北方言人名异称绰号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借代,借代的方式多以特征、标志代本体。

夸张,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如“李铁嘴”,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人物巧舌如簧,善于语言表达。

仿词中的音仿,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另一词语。如“贾姑娘”,“贾”仿“假”音,实际意义为“假姑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鲁迅先生说,“绰号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4]东北方言中的人名异称绰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固然有着宝贵的研究价值,但我们应该看到其对弱势群体的描摹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类似“五矬子”“高大傻子”这样带有讥讽、嘲笑、挖苦的绰号是我们应该禁绝的,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使得我们的语言环境得到净化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宋代名字研究[D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2e7fec19fc4ffe473368ab1f.html.

[2]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D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6faea880e53a580216fcfeb0.html.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纪秀生.汉语人名学论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

Analysis of Different Nicknames of Names in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Liu 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Fujian 352100,China)

Abstract:Nickname, as one manifestation of names, is a combination of trinity of the sound, shape and meaning. It makes use of vocabulary and the voice as materials. It exaggerated the characters and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There are a wealth of nicknames in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whether in social life or i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different appellations in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which describes its distinctive voic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type and rhetorical. The analysis not only broaden the dimensions of linguistic research, but also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s.

Key words:Northeast Chinese dialect; names; nicknamed; language

Class No.:H17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绰号语言
与绰号握手言和
语言是刀
历史人物的绰号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起绰号”比赛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