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霍尔斯托梅尔》中的陌生化创作策略

2015-03-17 14:21万潞姣
关键词:叙事视角托尔斯泰陌生化

试论《霍尔斯托梅尔》中的陌生化创作策略

万潞姣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读者对事物的感知难度,延长读者的感知过程,从而恢复对生活的原初感受,使得文学作品有着无尽的审美张力和艺术感染力。托尔斯泰就是善于运用陌生化手法的高手,其作品《霍尔斯托梅尔》通过叙事视角的改变、独特的情节描写以及对照手法的运用将读者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进行陌生化处理,引发人们对惯常生活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陌生化;托尔斯泰;《霍尔斯托梅尔》;叙事视角

作者简介:万潞姣,硕士,陕西师范大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119-3

中图分类号:I106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1917)中阐发的核心概念。文章开头首先尖锐地批评了象征主义的“艺术即形象思维”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运用形象的目的是使被解释之物更容易理解,进而节省注意力,所以象征主义把艺术看作一种思维和认知的方法。什克洛夫斯基则通过分析感知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形象思维说”的危害。它会使读者自动感知熟悉的事物,丧失反思能力和意识的丰富性,而艺术存在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1]再者,每个时代的形象几乎是不变的,所以在艺术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安排形象的方式和回忆更多的形象,形象的目的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所以艺术作品乃是指“那些用特殊的手法创造出来的作品,而这些程序的目的就是要使作品尽可能被感受为艺术作品”。[1]特殊的手法,即指将事物“陌生化“的手法。通过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使人们摆脱认知的自动化,重新回到原先准确的观察中,并从麻木的状态中惊醒。

托尔斯泰就是一位特别善于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作家。他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象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1]正如形式主义者所倡导的:陌生化是一切技巧的总和,实现陌生化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笔者将结合托尔斯泰的小说《霍尔斯托梅尔》,从叙事视角的改变、独特的情节描写、对照手法的运用三个角度来探讨作者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的陌生化处理。

一叙述视角的改变

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2]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作家尤其重要。托尔斯泰就善于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对生活中常见的事件进行陌生化处理。《霍尔斯托梅尔》讲的是一匹有斑纹的老骟马的故事。故事开头作者先用传统的全知视角叙述了早晨马圈里的场景和牧马人内斯特以及马群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把视角聚焦在一匹“与大家格格不入的”马,它又丑又老又瘦。作者认为马是有感情、有思考能力的,所以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匹消瘦的老马,分析它的的心理活动。接着叙述视角开始转变为内视角,由这匹骟马讲故事,它讲了自己一生颠簸流离的命运,它的命运是怎样一步步被人所改变,特别是由于不是伯爵的马,而是“马夫头的财产”对它产生的可怕后果,它被卖给了马贩子,然后被不停地转手。在此过程中还通过这匹马的视角呈现了人类复杂的社会及各式各样的人。

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马的感官去感知的世界,这种特殊的叙事视角使我们所认知的世界被马的感受陌生化了。如在我们人类社会很正常的字眼“我的”“他的”等这些表示从属关系的词,马却怎么也不懂“我被称为某人的所有物”[3]是什么意思,然而正是由于它被称作是马夫头的,所以喂养它的马夫却挨了揍。它更不明白的是“那些把我称为他们的马的人中,有许多人并不驾驭我,而真正驾驭我的却完全是另外一些人。喂我的也不是他们,而完全是另外一些人。”[3]就这样通过马的视角进行叙述,把当时俄国社会普遍存在却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私有制”现象变得新奇,不仅使读者重新认识并反思“私有制”,而且使读者认识的更深刻。老骟马把私有制描述为“人们在生活在追求的不是去做一些他们认为是好事的事,而且一味追求把尽可能多的东西叫做自己的”,[3]并精辟地指出人类是“受字眼支配”,而动物是“受事支配”,由此得出一个反常的结论:人类不如动物。在小说结束时,这匹可怜的马已被人类宰杀,但叙事视角却没有变,“谢尔普霍夫斯科伊这个出入社交界,吃喝玩乐了一辈子的人的尸体,被掩埋在土里却要晚得多。无论是他的皮也罢,肉也罢,骨头也罢,都毫无用处。”[3]更有意味的是它把埋葬死人的人称作“活死人”。作者就这样通过非常规的叙述视角,将读者司空见惯的事物和事件进行陌生化处理,把审美的自在之物转变成审美客体,不仅使读者对审美客体产生一种强烈的审美感受,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新奇感觉,更给读者带来某种冲击和震撼,使读者重新认识和冷静反思私有制。

二独特的情节描写

描写指“作者在偏重于共时性上对人及场景进行描述的做法”,[4]与偏重于历史性的叙述共同建构起整个艺术世界。独特的描写也是一种文学技巧及陌生化的手段。《霍尔斯托梅尔》的副标题是“一匹马的故事”,托尔斯泰本人也曾认为“除去被马车夫鞭打和它奔跑的情节以外,完全没有什么可写的。”[5]但伟大的作家总是能突破常规思维。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同样的情节却被作者描写得新奇无比。如我们对马吃草的场境已然非常熟悉,但托尔斯泰所描写得情节却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他把马群之间发生的事情、马的动作和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就像作者本人是一匹马,能听懂马的语言,看懂马的行为动作。内斯特在牧马时“有些小驹子并排卧在草地上,有些在吃草,有些则伸出后脚在耳朵后面搔痒。”[3]调皮的褐色小牝马调皮而又可爱,它作弄老马,在女伴面前表现。尤其是在“勾引”河对岸的马时,它嘶鸣到“我既年轻又漂亮,而且身强力壮”,[3]“但至今没有尝到过这种感情的甜蜜,不仅没有尝到过,而且连一个情人,连一个情郎也没有看见过我。”[3]在这里作者赋予马以同人类一样的感情及语言交流的能力,与日常生活中人对马的认识大大不同。我们平常看待这些生命时,总会把它们当做没有感情、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用语言交流的动物,所以就不会以人的思维来理解它们。在这里托尔斯泰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思维,向读者展现了别样的马的世界,把人们通常看到的马的世界陌生化了。通过这些陌生化的情节描写使作品富有魅力,为作品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审美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托尔斯泰的艺术才华还表现在对悲剧的描写上。关于悲剧,席勒认为其目的是享受怜悯感的艺术才可称为悲剧,而唤起读者怜悯感的关键就在于成功地运用悲剧形式。小说末尾,这匹可怜的骟马被宰杀时,它以为那个专剥兽皮的人在给它治病,“他觉得疼,哆嗦了一下,蹬了一下腿,但它还是忍住了,等待着下文。”[3]为文章营造了悲惨的气氛。接着,它感觉到“一种什么液体像一大股喷泉死似的流到了它的脖子上和胸上”,[3]之后,它还感到轻松,觉得“生命的整个重担减轻了”。正是作者这种慢镜头似的描述,向读者呈现了老马被宰杀的整个过程,不仅延长读者的感受时间,拖延对其情感的折磨,使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更进一步强化了悲剧效果,引发读者对悲剧根源的追寻。作者在此使用的艺术手法正是鲍里斯·埃亨巴乌姆在《论悲剧和悲剧性》中所指的延宕和阻滞程序。他认为使悲剧情节充分展开就应该延宕和阻滞悲剧。

三对照手法的运用

什克洛夫斯基在《故事和小说的结构》中认为“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1]即事物将自身的正面或反面一分为二或分成几个更多的侧面,也就是建造梯形结构,并指出对称法由托尔斯泰创立。在《霍尔斯托梅尔》中,作者将骟马与谢尔普霍夫斯科伊形成鲜明对照,两者联系的情由是谢尔普霍夫斯科伊曾有一段时间是这匹骟马的主人。首先,老马有着高贵的血统,却能为每个主人吃苦卖力、任劳任怨、“为别人的快乐而受苦”即使掉丢半条性命也心甘情愿。而谢尔普霍夫斯科伊好吃懒做,过着醉生梦死、雍容华贵的生活,即使欠债后“还保持着生活的排场”,如同行尸走肉。其次,文章末尾,老马被剥兽皮的人残忍地割断喉咙、开膛剥皮、抛尸野外被啄食,最后不管它的皮、肉,还是骨头都被派上了用场。而谢尔普霍夫斯科这个吃喝玩乐一辈子的人的死,却是给人们又增添一项麻烦。人们给他穿上好新制服、锃亮的皮靴,再把他装进新棺材里,甚至“棺材的四角还挂上新流苏”,[3]“然后再把这口新棺材放进另一口铅椁里,把它运往莫斯科”。[3]人与马的命运形成的鲜明对照极具讽刺意味,通过对照揭露了贵族生活的罪恶,强烈地批判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在这里不仅马与人形成对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自相对照。老骟马高贵的身份与劳碌凄惨的命运形成对照;谢尔普霍夫斯科伊前半生与后半生的对照。他原先是个富有、骄傲的美男子,但他生活奢侈、随意挥霍,最终成为一个破产的、皮肉松弛的老头。就这样通过马和人的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俄国社会不合理的“私有制”制度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此外,骟马眼中的世界与人类惯常生活的世界也是一种对照。

托尔斯泰使用”陌生化”手法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将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拖延读者的感受过程,从而使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重新获得关注,恢复人们丰富的意识和反思能力,引导读者摆脱麻木不仁的状态,领悟普通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大道理,冷静反思现实生活并挖掘其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3,6,7,1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9.

[3]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4卷)[M].臧仲伦,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46.

[4]鲁枢元,刘锋杰,姚鹤鸣.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7.

[5][俄]古谢夫.托尔斯泰艺术才华的顶峰[M].秦得儒,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7.

[6][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M].李友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On De-familiarization Creation Strategy in the Kholstomer

Wan Luj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China)

Abstract:The De-familiarization theory i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Russian Formalism. The use of de-familiarization can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the perception of the literal works ,while extending the perception process of readers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feeling of life and making the literal works have endless aesthetic tension and artistic appeal. Tolstoy is good at using de-familiarization technique .His Kholstomer practiced the de-familiarization by changing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unique plot description and the use of contrast ,provoking the readers into review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social life.

Key words:de-familiarization; Tolstoy; Kholstomer ; narrative perspective

Class No.:I106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托尔斯泰陌生化
七颗钻石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忘记自己的人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