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构建探析

2015-03-17 13:45秦昌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讲座议题创新能力

秦昌建

(南京邮电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构建探析

秦昌建

(南京邮电大学 自动化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近年来,社会的多元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学校教育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如何利用好多元文化的特性,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乃高等教育必须正视的议题。有效的文化交融能够孕育创新能力,而讲座是提升多元文化对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着力构建以多元文化为内涵的讲座体系,是当下高校亟待加强的补缺工程。

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多元文化;讲座构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强调以知识应用和创新为发展核心的竞争模式逐渐成形。而高等教育承载着培育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因此,如何通过革新高校的创新教育来提升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是当前应对新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议题。综观高校教育的各项改革,创新能力教育乃是重中之重。事实上,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项重大部署。习总书记着重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这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

综观过去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主要是从性格、动机、教育、社会等层面来进行探讨[2,3]。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多元,个人的价值观、态度、思考模式和生活体验,也都有截然不同的型态。高校如何将此多元特性融入创新人才培养中,让学生之间激荡出更多的创新火花,是当下需要努力的方向,而讲座这一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可以有效实现多元文化的传播[4]。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多元文化以及讲座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其次,探讨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构建;最后,总结相关的讨论。

一、多元文化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某个人很有文化”意思是说他有文化素养或修养,由此可见文化是一种认知的范畴,即文化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包含个人的意识(修养),获得成就或解放的目标和期望。简而言之,文化是内建于社会关系之中维系社会成员之间互动的假设和期望。因此团体成员的认知思考、判断基础、行为模式以及对问题的定义等,都与其成长所处的文化特性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即为“文以载道、道以化人”的文化本质之所在。多元文化则是把焦点放在所有不同文化“承载者”的多元面貌上,强调单一文化的多种来源,文化的柔软性、多重情境与多元发展上。故而,在探讨创新能力发展时绝不能忽略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

虽然以文化差异进行的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结果不一,但同样都指出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5]。这其中“创造力内隐理论”就是典型代表[6],比如Runco等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与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表明:其一,处于文化的边缘地带往往能够跳脱主流文化的主宰约束,进而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其二,如果个人经历过文化变迁或是曾经有过置身跨文化的体验,则将有助于个人突破既有社会的文化框架,打破原有规范的局限,取得较佳的创造优势。因此,既要重视边缘性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也要让个人有机会可以接触并体验不同的文化,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从而唤醒本身的思辨意识,将有助于开拓崭新的视野,激发创新能力。

二、讲座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

《现代汉语词典》对“讲座”释义中包含如下两条:一是指某一专门学科进行讲授的内容;二是指某一专业学科进行讲授的形式。概括起来理解,讲座即为某一领域内的学者通过讲演的形式将该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传授给听众的一种教育形式,由此可见讲座的内容具有无限多元性、讲座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早在19世纪的德国就产生了作为大学学术制度补充的讲座制度,然而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讲座制并没有在我国得到有效延续和发展,但讲座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贡献不应被忽视[7]。因此讲座对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弥补作用。

1.讲座的吸引性

讲座活动的开展,主题各异、形式各异、开放时间各异,且主讲者往往都是相关领域内具有独到研究或者本身就具有足够的知名度。高校的讲座汇集了百家学养,与专业课程相比具有“与生俱来”的强吸引力和开放性,因为它赋予了学生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选择参与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主讲者、不同开放时间的讲座。

2.讲座的多元性

扎实广博的专识、通识素养是决定创新能力程度的最重要基础,讲座的多元性决定了讲座内容的丰富性,具体的可以有学术讲座、心理讲座、人文素养讲座、生涯规划讲座等等[8]。讲座作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交汇点,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

3.讲座的融合性

围绕某一主题往往可以衍生出多层次内容的讲座,其主讲者交叉整合了不同学科分支的内涵和方法论对该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剖析,此即为讲座的融合性。针对同一个主题,既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又可以通过多学科角度进行再生。讲座的这种融合性有效地触发了创新型人才的批判思考能力,培养了创新型人才整合不同学科分支的能力,也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

三、构建以多元文化为内涵的讲座体系

当前社会的多元发展,使得文化的多样性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多元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构建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体系是当下高校亟待加强的补缺工程。通过开展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可以有效发展跨文化的知识、价值与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9]。至于具体的讲座构建实践则可以从制度、议题选取、组织开展和效果评估等层面来加以努力,以下分别从讲座规划、议题设计、评价跟踪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1.顶层规划

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亟需讲座来补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语境下,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依据创新型人才内涵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各类文化讲座的实施,并科学地分布于低年级至高年级之间,使文化知识生产和再生产围绕基于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资源配置。此外还须做好监督工作,让多元文化讲座真正纳入学校教育,贯彻执行。

建立了制度,就要有规范化的实施,需要构建一整套规范科学的流程,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循序渐进地保障多元文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作用的落实与追踪[10]。讲座主题的选取、主讲者的邀请与聘任、场地与经费的申请审核、宣传方案的制定与论证、讲座现场的操作流程以及事后的评价与长期跟踪等一系列流程都须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的预审、审核和再论证。

2.议题设计

体验多样的文化可以让个人跨越不同文化的藩篱,聆听边缘者的声音,理解非主流的立场和观点,此举有助于显著提升个人的创造思考能力[11]。而设计多元文化取向的讲座议题就是将各种文化、民族、族群、性别、语言、宗教等团体的经验与贡献融入讲座议题中,使每个学生都能重新解读过去的主流观点,接触非主流或他人的经验,以重新建构个人的知识观,点燃创新的火花。此外多元文化议题的选取,需要避免多元文化背景下特定文化载体的刻板与僵化,且要强调每个文化本身的多元异质特性对创新能力的孕育功能。

设计多元文化取向的讲座议题,其作法是将各类型文化的内容整合于讲座议题中。整合多元文化的讲座是以适宜的主题或议题作为概念主题,来连接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引导学生对主题的探讨。而相关讲座议题的选取必须基于学生现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并将其融入其中。进而言之,讲座设计不但把多元的观点带入议题之中,更要将学生层面的不同声音当作多元文化的一维,反哺其对于社会多样性的了解,促进人才的扬弃思辨能力。

3.效果评估

针对讲座开展效果的评价、创新能力培养的跟踪反馈,必须科学化规范化,比如可以从以下五点对讲座进行评价跟踪,一方面确认讲座内容传达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否有效;另一方面作为后续讲座实践的改进依据。

(1)在讲座议题理解方面,能否用自己的言语文字重构定义,或诠释讲座的重点和个人观点,以及能够找寻并阅读与讲座议题相关的其他书籍,作为建构个人观点的参考依据。

(2)在实践应用上,能否将在讲座内容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应用在解答创造实践中的某些问题上。

(3)在学科整合上,能否将讲座的习得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科观点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产生新的想法或观念。

(4)在交叉分析上,能否针对讲座内容中不同的议题进行比较,如差异性、利弊得失及因果关系等。

(5)在评估上,能否利用讲座习得,建立自己对现实问题的价值观或判断准则。

四、结语

创新能力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革新,基于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其中不乏以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为焦点的,如知觉、动机、情绪、人格、环境、文化等。本文即以多元文化因素为探究焦点,辅以讲座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创新。首先说明文化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指出多元文化是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社会、学校或家庭环境中,文化所展现多元、开放包容的特性,都将有助于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讲座形式是多元文化传播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讲座的设计与实施应该善用文化的影响力,除了保存既有的文化优势之外,也要突破文化框架,培养跨文化思维,以促进个人扬弃思辨能力的发展。其次,鉴于社会的多元发展,校园内已经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无论是主流或非主流文化都汇集到学校,宛如一个文化的枢纽。本文就此一发展趋势,构思通过构建融入多元文化特性的讲座体系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效扩充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1]万钢.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4,(12).

[2]鄢晓.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13,(2).

[3]洪清玲,齐严.创新人才概念及培养的文献综述[J].特区经济,2013,(10).

[4]王亚萍,郑秋娟.校园讲座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基于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人文素养讲座的案例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3).

[5]张光曦,金惠红.中华文化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5).

[6]黄四林,林崇德,王益文.创造力内隐理论研究:源起与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5,(6).

[7]伍醒.从讲座制起源看19世纪大学学科制度化的变革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8]李婷.公益讲座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1).

[9]赵海涛.“多元文化教育”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10]应可为.高校学术讲座与学生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24).

[11]董宇艳,陈杨,荣文婷.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

2095-4654(2015)08-0061-03

2015-04-06

2015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讲座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G641

A

猜你喜欢
讲座议题创新能力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