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责任教育

2015-03-17 12:17申志宏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思想

申志宏

(邯郸学院 社科部,河北 邯郸 056005)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 他将一事无成, 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职责的一种自我意识及其自觉程度, 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1]培养具有完整责任品质的人是全社会的呼唤,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社会其他群体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一直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任,他们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其思想觉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直接间接地把责任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以思政课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瓶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不同于专业课教师,除了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即通过授课对学生进行引导、示范、激励,使大学生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此,思政课教师责任感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学实效性的降低,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全球化、意识形势斗争日趋复杂化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教学被边缘化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比较尴尬,处在一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教学往往被边缘化。在高校,思政课被学生称为凑学分课、休息课,上课比较消极、主动性不高,“老师长篇大论、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屡见不鲜,其他系部对思政课也不重视,随意占用学生上课时间的现象比较普遍,笔者曾遇到打扫宿舍卫生、看守所谓责任区柿子树等奇葩请假理由。为此,很多思政课教师找不到授课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上课积极性被严重打击,有些教师为此走上极端:要么破罐子破摔,不再辛苦备课,要么不考虑中国国情、国史,以吸引学生眼球为要务,用戏谑的方式讲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2],发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牢骚、抱怨,课堂教学一团糟,四川大学教师周鼎的“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的观点引起了很多教师和学者的反思和讨论。

(二)理论被质疑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逐渐走出象牙塔,直面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调查研究也表明,大学生整体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同意“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占 85.8%,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占63.3%、同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的占64.5%。[3]与此同时,不同于五六十年代政治态度鲜明、信仰坚定的大学生群体,当代大学生强调权利意识,重功利轻道义,主张独立和自由,往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首要考虑因素,大学校园里充斥着的多是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大学生相互攀比消费、关心学什么能快速成功,职业目标的选择优先考虑的往往是高收入和高福利,加上涉世未深、思想奔放不受约束,他们往往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敢于质疑主体价值观、政治理论,倾向从网上获取信息,出现很多偏激、错误观点,思政课教师如何引导大学生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信息混乱的今天坚定政治信仰、理性认知社会是一大挑战。

(三)课堂被僵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以“宣教式”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只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较少考虑受众(学生)的感受,思政课本来理论性就很强,教师上课又缺乏能动性,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是照本宣科、一味说教,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强调政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导致思政课解疑释惑性不强,无法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尽管是全国统编且不断修订,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加上思政课多是大班授课,师生互动较少,僵化、单调、乏味的课堂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之,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思政课迫切需要变革传统授课模式,以真正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效用。

二、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在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中,教师无疑是领头羊,是灵魂和关键,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要时刻谨记责任,积极引导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群体,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目标,为此,可从三点入手:

(一)时刻保持激情

要使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增强教学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时刻保持激情,保持心态年轻。正如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一克里斯托夫·戴所言,“仅仅掌握了内容知识与教法技巧还不足以成就一个好的教师。好教师应该对他们的教学、学生与学习都抱有激情,而优质高效的教学需要智力与情感两方面的投入。”[4]激情四射的教师可吸引、推动、激励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中, 激情不应成为少数教师拥有的品质或是奢侈的装饰品,某种意义上, 激情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学生要做到三个自信的前提是教师要授之以知,给大学生正本清源,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敏感、热点问题,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导之以行,自觉行动,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为此,国家需加强思政课教师相关历史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如今大多数思政课培训还停留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忽视了对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解读,大多思政课教师虽有澄清的意愿但缺乏知识、阅历的支撑,为此,可组织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进行研讨,对热点、敏感问题答疑解惑。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知识素养,不要回避敏感话题,要勇于正视,要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融入教学,以事实为依据,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度分析,课下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推进四维互动式课堂改革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

通过与社会、与历史、与课程、与学生的互动使思政课课堂更具活力。为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教学实效性,要求学生必须任选以上一种课堂互动方式,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开展,并以20%的成绩计入总成绩,根据其课堂表现和完成度,以教师和小组内部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而该项成绩及格,该课程成绩才能及格,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与社会互动,即辩时代真相。高校不是真空地带的金字塔,思政课更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其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思政课授课内容乏味、枯燥,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学生觉得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和索然无味。基于此,可让学生运用课程理论以辩论赛的形式辨析社会焦点、热点。而方案是否可操作直接决定了课堂改革的成败。笔者所任职的高校是一所市属普通高等学校,每班学生至少在百人左右,且往往四五个专业,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如何有效组织百余人的互动是开展辩论赛的一大难题。可以中间列为单位将大班划分为正、反方两方,进行自由辩论,这种引入竞争机制的特殊分组打破了专业的限制,学生发言非常踊跃,课堂效果不错。

二是与历史互动,即忆抗日英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忘记历史,历史必将重演,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秉承优良传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而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弘扬以民族精神空前觉醒、爱国激情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为显著特征的抗日民族精神可更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此项课堂实践要求大学生寻访身边抗日英雄的亲历者或知情人,积极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在课堂讲述或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抗日英雄或抗日事件。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人数众多,感触颇深,很多学生表示,原来曾经有那么多的英雄为了和平抛头颅洒热血,要倍加珍惜今日之生活。

三是与课程互动,即讲课程片段,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堂讲述相关事件或人物,要求内容逻辑严谨,语言简约、富有感染力,有一定的时间限定,根据其课堂表现打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些教学内容不免抽象、理论化,面对青春活力的90后甚至00后,教师如果一味填鸭式教学,又怎么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课堂上怎会有生机、活力?这种方法一改之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吸引他们主动去了解、去探索,就像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5]从而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四是与学生互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乐于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二字,(法)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那就必须杜绝生搬硬套、硬塞知识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一些譬如小品、微电影、课堂互动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思政课堂兴趣盎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曾排演五四小品,看到巴黎和会上顾维钧虽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但弱国无外交,中国依旧被西方列强出卖,学生悲愤不已;当听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街头的爱国演讲,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掌,这种表现形式潜移默化间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具说服力、影响力。

[1]蔡桂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82.

[2]辽宁日报编辑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辽宁日报,2014-11-14(4).

[3]柴素芳,李文生. 《从感悟到行动——对河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5):116.

[4][英]克里斯托夫·戴:《保持激情:成就优秀教师》[J].教育研究,2009,(3):60.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41.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