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崴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要义。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科学谋划、合理推进,促进个性化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凸显个性化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
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需求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发掘个体的优势潜能加以有效引导,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1]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基因不同,成长环境各异,努力程度有别,导致不同个体在身心特征、认知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此外,个体在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个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发现差异,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构成了个性化教育的起点。这种尊重,不仅仅是人格上的尊重,更是对每个个体生命独特性的尊重。个性化教育正是建构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和完善并最终成才。
哲学人类学指出,人是具有未完成性的存在物。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个体自身拥有巨大的潜能。潜能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不可预知的、多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是生命个体蕴含的与生俱来的“尚未开发”的能力,是生命个体成长壮大的底蕴所在。然而潜能不可能自发转化为现实,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2]因此,教育要因势利导,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唤醒每个学生身上沉睡的潜能,找到每个学生发展的“制高点”,使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能够充分发挥,促进个体生命自由能动的表达。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需要为前提展开,需要是人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归纳为五种,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既各有特点,又互为补充,逐级递进。对学生发展而言,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迥异,因此需要的层次必然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借助条件的预设能够引发学生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使之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因此,要把满足个体需要作为个性化教育的生长点。通过配置多样化教育资源,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增大学生选择的自由,满足不同学生的合理、正当、健康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的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3]”
个性化教育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着眼点,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落脚点。一方面,要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内在规律,通过扬长避短、按需施教,尽可能培养学生在其个体成长和成才的实践活动中,完善个性、独立人格、发展全面,成为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全面而具个性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要把个性培养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准则内化为自己的优秀个性品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旨在回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回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在诉求,回应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4]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高校必须大力加快创新人才培育,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然而,以社会为本位的传统教育观,过度强调统一性和群体性,导致学生个体思维方式趋同并且僵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迷茫,自主性、能动性、想象力、创造力均处于被压抑和束缚状态,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个性化教育基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鉴于对教育现状的客观审视,针对传统教育的薄弱环节,通过创设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活创新动力,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志趣,发展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直至最终成为自己,促进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异化因素的渗入,却构成了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的多维冲突。具体表现在:在教育对象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将重心主要放在“两支队伍”(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四困学生”(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就业困难)上,对占比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过度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忽视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成才需要。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渗透,重说教、轻体验,重管理、轻引导,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内心认同,导致学生失去了建设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育内容上,只是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政治思想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等传授给学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入脑、入心,缺乏吸引力、渗透力、感染力。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以消解存在的冲突与阻滞。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旨在将学生从传统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主动回应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性诉求,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育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人类潜能本质与实现的研究,首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不仅具备基本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还兼具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以及生存智能,它们分别与个体自身的九种各不相同的潜能一一对应。这九种智能的不同排列组合与分布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智商、情商和潜能差异,从而使每个人都成为与众不同的生命体。[5]因此,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通过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引领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推进个性化教育需要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四个维度入手,其中课堂教学是基础;社会实践是手段;校园文化是载体;制度建设是保障,这样才能切实将个性化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6]在推进个性化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率先垂范,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加强教育内容针对性。开展个性发展教育,让学生理解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的真正内涵,树立科学的个性发展观;强化身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创新素质教育,激活学生创新活力与创业梦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涵育优良个性品质。二是追求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方法的改善是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与日臻完善的体现,更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和学生个体的差异,综合运用启迪式、探索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使被动的知识接受过程变成学生积极主动求索的过程。最后,教学载体现代化。积极适应微时代,建设微网站,搭建微平台,开发微课程,形成线上线下师生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手段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个性化教育,不仅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更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实践养成的意义在于,它既为培育个性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衡量标尺。个性化教育应通过鲜活的实践性体验,使学生在感知、理解、体悟、甄别、选择中获得直接认知,增强情感体验,对自身个性品质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从而调动起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及气质、性格类型中的长处,扬长避短,自觉完善个性的发展。一是要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形成目标同一、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合作深度广度,做到实践育人制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高效化培育、体系化运作、课程化实施、科技化辅助,为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构筑宽广舞台。二是要完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按照“全程引导、逐步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建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一年级学生)、社会认知(二年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三年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培养(四年级学生)为侧重点的社会实践分类实施体系。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活动形式和内容应丰富多彩,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通过个人的价值判断,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发展取向的活动,形成不同的活动组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砥砺优秀个性品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学生个性品质形成中的定型剂作用。
校园文化是推进个性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化人功能,增强个性化教育的附着力。一要探索构建分层分类活动体系。既要跟进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水平和能力,又要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价值诉求,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专心把控活动过程,用心强化活动成效。知生所需,按生所求,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与搭建支点,为学生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一方面,通过收集学生在校园微信平台上搜索、浏览等留下的数据痕迹,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有针对性的予以推送;另一方面,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努力实现学生每学年能够至少参加二次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要大力培植优秀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不受院系、专业、年级的限制,由志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学生自愿组成,相对自主的开展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要重视培育校园人文环境。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大学精神为支撑,以色彩斑斓的学科教室为阵地,以百花齐放的学术论坛为依托,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日用而不觉”的浓厚氛围,使得置身于这一环境中的每个学生都受到浸润与感染,自觉发展特长,完善个性。
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事关全局。要以制度运行为保障,充分发挥制度对广大师生员工的驱动作用,推进个性化教育常态化和长效化。一是要注重完善顶层设计。二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制定班导师、辅导员工作规范,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的作用,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起到助推、提升作用,形成辅导员、班导师和专业课教师有效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三是优化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改革学生评价观,建立综合考察和评估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特长的评价体系,形成更好的挖掘学生发展潜力的机制。四是建立和谐互动机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教育力量要相向而行,各种教育能量要互补共融。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个性内容与个性特点必将愈加丰富和生动。高校学生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以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个性完善为新的教育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1]陈少平.注重个性发展,坚持因材施教[J].高等理科教育,2001(5):22-24.
[2]弗罗姆.弗罗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3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3-504.
[4]习近平.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9/c_11 11056325.htm
[5]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1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2-4.
[7]胡锦涛. 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N].人民日报,200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