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小说中“缝制百纳被”的文化隐喻与美国非裔女性文化

2015-03-17 10:50郑娟
关键词:索菲娅非裔沃克

郑娟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在独树一帜的美国非裔女作家的阵营内,艾丽丝·沃克才华横溢,成绩斐然,创作了许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树立了她在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地位。沃克在美国文坛一直被誉为“黑皮肤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一生致力于为美国黑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找寻自我和争取自己的权益,以赢得自己的“一片天空”。沃克的作品与她生活在美国南部的亲身经历和对黑人女性痛苦生活体验的深切理解是分不开的。她生于美国南部,是非洲大陆黑人的后裔,从小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亲眼目睹美国非裔妇女早期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中所遭受到的歧视与迫害。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黑人女性在美国男权社会中地位卑微,处于底层,更要面临性别与种族的双重歧视和压迫。[1]缝制百纳被虽是黑人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项普通的家庭手工艺活动,却是黑人女性集体的文化坐标,展现了非洲优秀的民俗文化,审美情趣和核心价值观。它恰如美式足球和法国红酒一样,都是各国与各名族文化的最精确的文化隐喻。美式足球是美国人钟爱的最有代表性的体育运动,体现了美国个人表现,团队精神,竞技诉求和完美主义等文化特征,而法国红酒也代表法国人追求完美、卓越和一丝不苟的文化传统。缝缀百纳被是艾丽丝·沃克笔下特征鲜明的美国非裔妇女风俗。沃克选择百纳被这一奇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中,目的便是让黑人妇女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精粹与自己民族的优秀。对沃克作品中“缝制百纳被”的文化隐喻研究既是对女性主义文本的研究,也是一项对黑人女性亚文化的研究。本文将创造性地借用Martin Gannon 在2001年提出的文化隐喻理论框架,深入剖析沃克小说中“缝制百纳被”的文化内涵,并进而揭示它所隐喻的美国非裔女性无穷的创造力和深厚的姐妹情谊。

一、文化隐喻与非裔女性文化

文化隐喻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从古至今人们对隐喻研究的成果之上的。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在《论修辞》中写到,“隐喻是把隶属于一种事物的名称用来指代另一种事物。”[2]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到了20世纪,细心的人们发现语言中隐喻其实举目皆是,例如“口”指代的是面部器官,却广泛的以隐喻的方式用于“河口”,“瓶口”,“火山口”“门口”等等。Lakoff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3]他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是人们用已知的具体事物和经验去理解一个新的事物或经验。如今,隐喻应用到多种学科的研究中,隐喻与文化更是息息相关的。隐喻构成文化,传承文化,文化对隐喻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隐喻是一种语言和心理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隐喻研究的大背景下,Gannon于2001年提出文化隐喻概念,并指出它是某一特定国家或名族的文化体系内,全体社会成员无论在心理,认知还是情感上都普遍认同或默认的一些活动,习俗和现象,预指着一种公认的,潜在的核心价值观,如中国的长城,西班牙的斗牛,法国的红酒等等。[4]

Gannon提出了理解文化,构建文化隐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深入了解国家或民族的语境,尽可能长时间地融入所研究国家的传统,历史和社会文化中。第二,辨认具体的文化隐喻,确定一种习俗或现象,能象征该国形象并被全体成员在心理上认同。第三,揭示文化隐喻所翻译的基本社会特征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5]根据以上框架,我们可以推断出沃克作品中“缝制百纳被”是代表美国非裔女性文化的最精确的文化隐喻。这是因为首先,沃克生于美国,成长在美国南部乡村黑人家庭,可以说是成长于黑人女性文化之中。其次,在她的作品中,也出现了犹如花朵,房子,布鲁斯隐喻等诸多隐喻。但花朵与房子的隐喻太过宽泛,不是美国非裔文化中特有的一样事物,只能做为一种文学隐喻,而布鲁斯音乐代表的是黑人整体文化,只有缝制百纳被是代表黑人女性文化的最贴切的民俗活动。沃克的许多作品都再现了黑人妇女集体或单独缝制百纳被的情景如长篇小说《紫色》,短篇小说《罗斯丽丽》和《外婆的日用当家》和散文《寻找母亲的花园》,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了解到黑人女性从裁剪,设计,拼帖到缝制的一整套缝被的过程中,她们发挥了惊人的创造力,缔结了难能可贵的手足般友谊,也无形中书写了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

二、百纳被与非凡创造力

美国黑人女性早期生活环境恶劣,长期处于白人的奴役和黑人男性的暴力当中,她们靠着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创造力才得以生存下来。早在19世纪初,许多黑人妇女被贩卖到了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当地气候严寒,到了冬季,都要手工做几床被子御寒保暖,而当时物质匮乏,美国黑人女性出于节俭目的,手工缝制百纳被,她们从家人的破衣旧布上,裁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布片,利用数学中几何原理和图案设计中的知识,内心先产生了一个粗略,模糊的整体想法,并在针线缝缀的过程中,图案一步一步明确,最后编织出一幅幅精美的马赛克样式的手工艺织品。整个过程都凝聚着黑人女性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这些被子不仅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温暖,在生活困难的时候,黑人家庭主妇也把多余的被子拿到市场上出卖,以接济生活或用来冲抵赋税。无论生活如何艰辛,黑人妇女总能用勤劳的双手,缝制出充满智慧和创意的百纳被,温暖家人也给后人留下一件件宝贵的遗产。

作为美国流散文学代表人物的沃克,对自己族内妇女的超凡斗志和她们丰富的想象力钦佩不以,她在作品中细致地描述了黑人妇女缝制百纳被的传统活动及其所体现的黑人的非凡创造力。莱德曾经指出,在美国非裔女作家中,沃克不是描写百纳被的第一人却是第一次在作品中探讨百纳被的文化内涵。她的作品影响深远,揭示了百纳被所蕴藏的美国黑人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惊人的创造力。[6]

在散文《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沃克用这样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母亲:“我们兄弟姐妹的日常用品几乎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包括穿的衣服,裤子,盖的床单,被子还有使用的毛巾和布包。夏天她把菜园里种的蔬菜和水果做成罐头储藏,冬天,她缝制精美厚实的被子御寒。[7]沃克正是从自己朴实,勤劳,充满智慧的母亲和其它黑人母亲的身上解开了孕育黑人妇女长流不息的创新精神的奥秘。

沃克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向下看”的艺术审美观。艺术创造力不仅属于那些象牙塔下的艺术家和富人,更普遍存在于那些处在社会底层,受奴役和压迫,却有生活智慧的人中,其中美国社会中的非裔女性就是典型的代表。同样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中,沃克提到,她在游览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展览中心时,见墙面上挂着一幅图案精美绝伦的百纳被,它虽价值连城,确是美国南部一位不知名的黑人妇女缝制的,用料也是也是一些旧衣服上剪下的碎布。这床被子给每位观看展品的人留下了深刻的精神感受,也让人不禁联想到缝制者的非凡创造力和想象力。沃克评述到,“这位黑人妇女便是我们母亲中的一位,一位凭借智慧和创造力,使用生活中她能找到的材料,绘制平凡而又无价珍品的艺术家。

三、百纳被与浓厚的姐妹情谊

文学评论家艾伦﹒坡在《针与线:妇女针线活的新文学发现》中,探讨了自18世纪以来女性对于针线活的态度的转变过程。[8]其实,自19世纪以来,黑人女性对做针线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刚开始的厌恶,不喜欢,仇视演变成后来的乐意,自豪甚至骄傲。拼缝百纳被是黑人妇女世代相传的一种常见的针线活,沃克发现,在美国黑人妇女中,缝被是生活策略,更是黑人女性彼此团结相互扶持,缔结深厚姐妹情谊的纽带。她们是姐妹与朋友,会为彼此做任何事,她们一起闲话家常,缝制被子,相互照看孩子,而且非常乐意如此生活。沃克还首次提出了有别于女性主义的妇女主义思想,倡导黑人女性建立友谊和姐妹情谊的重要性。这种情谊不仅包括同性之间的单纯的友好互助的关系,也包括同性间的性爱。黑人女性同胞们经历着类似的遭遇,彼此安慰,鼓励,互相关心,形成了难能可贵的情谊,而另一方面她们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作为一个团结的整体,才能汇聚强大的力量,奋起抗争才能获得自我解放和人格自由。

沃克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紫色》主要揭示了黑人姐妹的团结与友爱是她们实现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小说采取书信体的形式,用主人公茜丽写给妹妹和上帝的信向读者讲述了她如何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从一个饱受虐待,生活凄惨的女性逐渐觉醒,成长,最终成为一个个性独立,自尊自强的新时代女性的故事。[9]姐妹的宽容与爱护守护着她,感染着她,并帮助她逐渐走向成熟。在这当中,百纳被是姐妹情谊的催化剂,在一起缝被的过程中,她们的矛盾与猜忌转化成相互的关爱与鼓励,这种彼此的关爱是人性最纯真的归回。

主人公茜丽的蜕变来自于两个同胞姐妹的影响。首先是,儿媳索菲娅,她性格泼辣,个性刚强,刚嫁给茜丽的儿子,变展现了强烈的反抗意思,懂得用斗争来保护自己,与索菲娅不一样的是,茜丽的性格懦弱,受到非洲文化中男权思想的束缚,对丈夫的打骂与痛苦的生活境遇一直默默忍受。她对儿媳妇索菲娅既敬畏又嫉妒,所以挑拨儿子用武力的方式制服索菲娅,结果儿子哈伯却被索菲娅好好修理了一番。索菲娅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不但没有记恨茜丽,反而拿来一个旧的窗帘,邀请茜丽一起缝制一床被子,在缝被的过程中,她们化解了隔阂,增进了了解,并成为很好的姐妹。同时茜丽在索菲娅的引导下,重新认识了自我,逐渐意识到黑人女性相互团结和奋起抗争的重要性。沃克巧妙地用百纳被在两个女性之间搭建了一座相互沟通,彼此谅解的桥梁,在这以后,两人经常在一起缝制被子,闲话家常,互相鼓励,体会共同的精神感受并建立了珍贵的姐妹情谊。沃克对故事的安排完美又巧妙,百纳被的文化隐喻意义凸显。另外在索菲娅选择带着孩子投奔姐姐时,茜丽把一床“姐妹的选择”的百纳被送给了索菲娅,这床被子代表着姐妹的关怀与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茜丽对索菲娅抗争意思的认同。黑人女性的同心协力的精神通过百纳被得到了升华。

其次,茜丽的成长与转变也来自于黑人布鲁斯女歌手莎格的影响。如果说茜丽的反抗意识来自于索菲娅的开导,那莎格向茜丽展示了女性应拥有经济基础,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莎格其实第一次是以茜丽丈夫情人的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她没有一丝的挑衅,径直走到了茜丽的身旁,拿起了针线,与茜丽一起缝制被子。缝被的举动消除了茜丽的戒备之心,也让她结识了一位个性独特,经济独立的新女性。沃克又一次设计缝被的情节,让两个本是情敌的黑人女性发展成了战友与姐妹。甚至后来的情人。在莎格的支持和帮助下,茜丽创办了自己的裤子公司,获得经济独立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性格也越来越刚强,并最终找寻到了自我。

这些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故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便是,黑人女性首先要自立和自强才能摆脱压迫和歧视的地位,才能赢得男性的尊重,而有了同族姐妹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才能找寻自我,学会自立和自强,并与男性建立平等关系,在广大黑人女性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姐妹情谊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四、结论

几百年来,美国的广大非裔女性一直地位卑微,生活窘迫,是社会中被大众忽视的弱势群体。早在南北战争以前,身为女奴的她们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与命运,饱受折磨与摧残,到了近代,虽名义上受法律保护,实则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种族与性别的歧视与压迫,她们是可悲的隐形人,个性被抹杀,逐渐丧失自我。作为黑人的女儿,艾丽丝·沃克从事写作的目的便是通过发掘黑人女同胞世代相传的优秀品质和她们民族灿烂的文化,感染和启迪她们,让她们重塑自我,鼓起勇气,用智慧与勤劳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沃克选择了缝制百纳被——这一流传于黑人民间传统手工艺活动,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黑人女性的生活与文化风俗。缝被其实是沃克作品中最经典,最常用的一个意象。本次研究以语言学家Gannon的文化隐喻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沃克的文本,发现缝制百衲被其实是代表非裔女性文化与民族身份的一个中心隐喻,一个最为贴切的文化代名词。而同时通过分析沃克小说中的缝被细节与创作方式,我们更为深刻地领略到了美国非裔女性文化的真正内涵。

百纳被是黑人女性丰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她们用极具创造力的双手,缝制了精美的被子,给家人带来了温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件件珍品。利用百纳被,沃克不仅找寻到了自己的根,也体会到黑人女性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谊,在一起缝被中,她们相互关心,交流感情,互相体谅,而最重要的是,她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通过缝被,她们找到了集体,团结在了一起,在整体中找到力量的源泉,并借助姐妹的鼓励与帮助,实现了个人的解放与独立。同时,沃克的具有百衲被特质的文学创作手法也凸显了她为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解决各民族争端与矛盾提出的思路,即借用百纳被从破碎到完整的美学意象,为美国多元文化融合勾勒出一个美好的蓝图,然而未来虽光明,道路必将艰辛和坎坷。

[1]王喜绒,等.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8.

[2]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5-18.

[3]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2(2):20-23.

[4]Gannon,Martin.Cultural Metaphors:Readings,Research Translations,and Commentary[M].Thousand oak,CA Sage Publications.2001a:69.

[5]Gannon,Martin.Chapter 4,Cultural Metaphors,Exercise 4.1,Questionnaire Item;and Exercise 4.2,Paragraph profiles[A],In Working across Cultures:Applications and Exercises,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2004:541.

[6]Leder,Priscilla.Alice Walker’s American Quilt.Dieke,Ikenna.Critical Essays on Alice Walker.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1999:108.

[7]Walker,Alice.In Search of Out Mother’s Gardens[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canovich,1983:14.

[8]埃德加·艾伦·坡.刘象愚,编选.艾伦·坡精选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158.

[9]Walker,Alice.“Roselily”——In Love and Trouble:Stories of Black Women,Harvest Books,2003.

猜你喜欢
索菲娅非裔沃克
未来科幻城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沙特首位“机器人公民”想要孩子
快递爱情
没有什么来不及,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节选)
世上最美丽的吻
火车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