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黑孩子》中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方圆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南方黑人在种族歧视下的艰辛生活,里面对于黑人恶劣成长环境的赤裸裸的真实描写也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自然主义抗议小说。但是,这部小说在主题和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现代主义特征,它关于“异化”的主题、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存在主义文学特质都让这部小说极具现代主义叙述技巧。
理查德·赖特;黑孩子;自然主义;现代主义
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 1908-1960) ,著名黑人作家,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抗议小说”的始祖,他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Black Boy,1945)回忆了自己童年与青少年期在美国南方的经历。这本小说一问世就震惊了美国文学界特别是黑人文学界,里面对于黑人恶劣成长环境的赤裸裸的真实描写也让它成为当之无愧的自然主义抗议小说。也有一部分白人评论家认为它夸大了黑人经历中的黑暗面,哈佛大学的亚瑟戴维斯教授就认为赖特在给读者灌输“美国南方生活残酷无情,扭曲人性,南方的黑孩子们都不能正常成长”[1]的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黑孩子》让美国白人界意识到了本国最严重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开始关注詹姆斯鲍德温笔下的“西方的私生子”——黑人群体。
20世纪的西方社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文明的高度膨胀和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伤害让文学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受亚里士多德“摹仿说”影响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不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被热衷于以反逻辑和反理性手法来表达现代人焦虑和迷惘的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但是,现代主义和自然主义在主题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曾繁亭认为,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尼采学说与对自然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达尔文学说之间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内在关联。从传统文学叙事营造的“英雄”到现代文学中存在于荒诞中的“反英雄”,西方文学这种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就是从自然主义文学开始的[2]。还有学者把自然主义也划分到现代主义大旗帜下:刘象愚在《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的前言中指出,如果从历史的演化中去把握和分析现代主义,那么,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前现代主义一般指的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文学流派[3]。学者高伟光也在《“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一书中把19世纪中后期的众多文艺思潮概括为“前”现代主义,认为这些文艺思潮内部孕育着的现代因子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前奏。
西方社会的现代主义之风似乎并没有及时吹到美国非裔文学界。20世纪初的大萧条、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一些大城市发生的种族暴力事件、战争的冲击使得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黑人作家们开始转向抗议小说。“城市黑人群众受剥削,城市化和制度上的种族主义对社会心理的毁灭性冲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严峻的现实导致了1937年至1952年间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中一种令人不安的新自然主义幻想的胜利。”[4]理查德 赖特的《土生子》以“坏黑鬼”别格的形象开启了抗议小说先锋,他写于1945年的自传《黑孩子》也被认为是自然主义的杰作。赖特的自然主义影响了二战后的一代作家,包括后来超越他的拉尔夫 埃里森。
但是,仅仅用自然主义来定义赖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拉尔夫埃里森在《理查德赖特的蓝调》一文中指出,赖特在《黑孩子》中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评判和排斥正如乔伊斯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对于都柏林的排斥。而《黑孩子》中“对于受压抑心理的描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中对于犯罪分子人性的深入挖掘”[5]。埃里森的这段评论把赖特和现代主义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颇有深意。赖特在自传里说自己的全部生活使得他适合于“现代小说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但同时他出生于20世纪初,创作高峰期也正处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风靡的时期,所以不可能不受现代主义大师们的影响。他的后期小说如《局外人》、《野性的假日》就运用了明显的现代主义创作手法。
正如人们考察左拉、伦敦等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主义作家的思想构成,会发现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思想杂货铺”[6],赖特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兼容并蓄的作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尼采的唯意志论、存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能在他的创作中找到影子,因为他的出发点是活生生的现实,对这个世界的“适应”、“个人选择”和“社会革命”思想深藏在他对于外部世界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刻画中。作品的“叙述情节有较强的外在化形式倾向”,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常呈内在化形式”[7]。可以说,作为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之一,赖特志在做黑人大众的代言人,向整个社会控诉白人的罪恶行径,这也是他没有直接选择属于精英分子文化的现代主义的原因。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不是一个现代主义大师,在他一部部具有自然主义情节的小说中,处处可见现代主义创作思想与技巧的痕迹。他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就是这样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自然主义小说。
现代主义文学由于受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带有浓郁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在作品内容上,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以及现代人对自我的探索与思考”[8]。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一直在寻找自我,从学校、工厂、医院到兄弟会到最后的地下室,他终于发现自己是个白人眼中的无形人。他对生活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只能躲到地下成为一个真正的无形人。这种寻找自我以及环境对人的异化的现代主义主题在《黑孩子》中同样非常突出。出身贫寒,寄人篱下,在这个白人主导的社会,赖特从小就深刻感受到饥饿、贫穷以及肤色带给自己的痛苦。南方社会对黑人实行的种族歧视给赖特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也让他从小对这个白人世界又恐惧又痛恨。在“经历了童年生活的打击以后”,他深深地感叹“黑人是从来不允许掌握西方文明的全部精神的,他们多少是生活在其中,但是却多半又为其所不容”[9]。
伯纳德贝尔说:“赖特的生存,如反映在《黑孩子》和《美国饥饿》中有关他年轻时的凄凉描述一样,是付出了代价的。这在他的人格中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形成了他的疏远和叛逆意识,这种意识最终普遍存在于他那真实和想象的世界里。”[10]赖特一开始在他单纯的世界里认为白人“是跟别人一样的人”[11],分不清姥姥和白人有什么区别;后来他目睹火车上黑人白人分座,听说了很多黑孩子被白人男人打,“两个种族的概念作为一种轮廓鲜明的东西”开始在他脑子里形成[12];再后来霍斯金姨父因为没有听白人的威胁离开自己生意兴隆的酒馆结果被白人开枪打死,他开始感到“对白人的恐惧”在他的“感情和想象中是永远扎下根了”[13]。从一个单纯的黑孩子到一个和其他的黑孩子一样适应了黑人生存法则的人,开始明白要对白人唯唯诺诺才能生存,“在白人面前,一言一行都不得不审度盘算”[14]。个人自由意志屈从于社会异化力量,这种险恶的生存环境对于黑人个体的异化以及种族歧视带来的疏离感和荒谬感在《黑孩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黑孩子》中的这种异化和疏离从广义上来看也代表了现代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力量的一种幻灭感和危机感。
现代派既是“浪漫主义的继续”,“自然主义的变种”,又仍然“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如存在主义文学”[15]。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存在主义哲学具有三个基本原则: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很明显,赖特在创造时或多或少受到当时存在主义哲学的一定影响。
赖特从小就颠沛流离,被父亲抛弃,后来母亲又两度中风,不得不寄人篱下。家中亲人对他动辄打骂,实行清教徒式的严厉管教,他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受到精神压制。与此同时,在白人社会,他又备受歧视和凌辱,很难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个世界对于赖特来说,就是一个不断需要抗争的荒谬痛苦的世界。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的剧本《禁闭》讲述了三个灵魂在地狱里互相纠缠和折磨的故事,他们都想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结果陷入“他人即地狱”的痛苦状态。而《黑孩子》中对于赖特成长中充满敌意的环境的描写和《禁闭》“他人就是地狱”的主题不谋而合。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16]在这种压抑的大环境下,赖特身边的大部分黑人选择逆来顺受接受被压迫被他者化的现实,《土生子》中的别格选择走向极端诉诸暴力,而赖特走上了和他们不同的道路。这个世界很早就让赖特明白,“因为我没有力量使我外部的客观世界的事情发生,我就使事情出现在内部”[17]。他选择在逆境中拯救自我,一开始通过给白人干活攒钱逃离南方;到了北方之后,又用读书和写作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他“借助书本”,才终于“以一种消极求生的方式活了下来”,“每逢我的环境不能养我育我的时候,我就抓住书本不放……”[18]。这也体现了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人面对荒谬险恶的生存环境不能听人摆布,而要通过积极行动介入和干预生活。如果没有赖特青少年时期的积极努力与生活抗衡,后来的非裔美国文学界或许就要少了一颗耀眼之星。
现代主义为了表达现代人的焦虑和孤独,常常借助于隐喻、象征和梦幻手法来描写现实世界。《黑孩子》作为一部具有自然主义情节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学者徐芳曾指出:“黑人隐喻的阐释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无限的,无论达到什么样的所指都不会满足能指,因而黑人文学能用隐喻的话语解构白人价值观,表明黑人的历史、文化价值。”[19]赖特在《黑孩子》中对黑白二元对立进行了解构,大量的隐喻开启了丰富的诠释空间。
和《土生子》以及《看不见的人》一样,白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隐喻,象征了一种一直“在场”的霸权力量。在霍斯金姨父被白人杀死之后,赖特“不敢正视那张恐怖的、杀气腾腾的白脸”但又“知道这张恐怖的白脸就隐隐约约地笼罩在我们头顶上什么地方”[20]。这里的“白脸”和《土生子》中的道尔顿夫人的白色衣服一样,像一个白色幽灵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肯尼斯·金纳蒙曾提到“火是赖特用其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出的中心隐喻”[21]。小说开篇,童年赖特在姥姥家出于好奇,点火烧窗帘,结果引发了一场火灾,差点把房子烧掉。他被吓坏了,妈妈把他好一顿痛打,打到失去知觉。四岁的赖特开始感觉到火是会带来危险乃至毁灭的事物。在赖特在妈妈的带领下向抛弃他们的父亲要钱却被冷漠拒绝的时候,“火”这一意象再次出现。“事隔多年,父亲跟那个陌生女人的形象,他们在火光摇曳中容光焕发的形象,还多次在我的想象中涌现出来,那么生动,那么鲜明,我觉得简直一伸手就可以摸到……”[22]。肯尼斯指出,“火”在这里象征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随时破坏赖特生存的那个原本相对安全的世界,可是小赖特既不能理解也不能控制这股力量。这股力量也可以理解为自然主义所认为的人无法摆脱的生物本能。后来,因为赖特不相信宗教,姥姥曾警告他“会永远在火海中被燃烧”[23]。“火”在这里再次成为险恶的外部世界的象征,因为赖特后来发现黑人可以随意受白人的凌辱和痛打,甚至被施加私刑,这样的现实世界又和姥姥口中的“火海”有什么区别呢?
宗教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到,也是小说的一个重要隐喻。赖特从未相信过宗教,但受醉心宗教的姥姥的强迫,他需要做祷告、参加布道会。祷告的时候他“学会了用鞋的前尖儿来使自己保持平衡,把脑袋靠在哪个方便的墙角上”,因为他觉得“除了上帝之外,是没有人知道的,而且我认为他是不在乎的。”[24]尼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宣布“上帝死了”,而幼小的赖特已经模糊地感觉到上帝早已经抛弃这个冷漠的世界,生而为人必须要自己学会生存和抗争。上帝在这里其实是白人创造出来控制黑人思想和话语的傀儡,而宗教象征了黑人逃避现世痛苦追求来生自由的心理麻醉剂。赖特《土生子》中别格的母亲托马斯夫人醉心于宗教以忍受白人压迫,女友蓓西以酗酒麻醉自己;宗教和酒精一样,都帮助黑人麻痹自己以从精神上逃离白人世界,从而更好地依附和顺从于白人的领导权。赖特在小说里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的东西的渴求,就是人类灵魂对于征服和超越人生中种种无法改变的局限性的渴望。”[25]
“饥饿”是《黑孩子》的又一个重要的隐喻。出生在一个饥寒交迫的南方黑人家庭,又遭到父亲的遗弃,童年赖特总是在遭受饥饿的折磨。家里的亲人对他动辄打骂,他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与此同时,赖特目睹了南方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不仅得不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连生存都变得没有尊严。在这种情况下,饥饿除了生理上的感觉,还有更深层次上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精神的饥饿。“饥饿悄悄向我袭来……本来是,只有在我玩耍的时候,饥饿才总是跟我有点形影不离,可是如今,夜里一觉醒来,我就看到饥饿在我床边站着,形容枯槁,瞪眼望着我。”[26]“饥饿”在这里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形象。这个形象在后来赖特听埃拉讲故事激起自己强大的求知欲之后再次出现,他缠着埃拉继续给自己讲故事,却被姥姥无情地阻止;他写小说在当地黑人报纸上发表,却受到家人和同学的鄙视。“我周围的环境对于写作和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是完全格格不入的。”[27]“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从理论上来讲是机会均等的美国,但是他们完全明白应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要是哪个黑孩子说他渴望当一名作家,那他的伙伴们立即就会说他发了疯。”[28]这种对于知识、对于通过阅读写作表达自己的强烈“饥饿”一点也不比童年时代身体的饥饿少。而作为一个南方的黑人,从不知道白人和黑人的区别到学会在白人面前佯装谦恭以求生存,赖特渴望能像白人一样生存,能受到理解、认可和关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说:“一想到我得不到同情,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比任何事情都更使我感到受了伤害而痛苦万分。我产生了一种新的饥饿。”[29]而这种“饥饿”对他后来成为“抗议派”鼻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黑孩子》是一部优秀的“前”现代主义之作,但其总体精神和创作方法带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虽然拉尔夫埃里森对欧文豪称赖特是他的“精神之父”很不认同,坚称赖特在文学影响力上只是他的“亲戚”而不是“祖先”,但不可否认,赖特绝不能仅仅被定义为一名自然主义作家。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博采众长,他的《黑孩子》中有大量主观心理印象和琐屑的片段感受,带有现代主义典型的“异化”和“寻找自我”主题,多处以象征和隐喻来描述现实世界,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文学特质,是一部极富有现代主义叙述技巧的著作。
[1]Arthur P Davis.Black Boy by Richard Wright[J].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1945,14(4):589-590.
[2][6]曾繁亭.西方文学叙事从“典型”到“类型”的现代转换——兼论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J].东方论坛,2008(4):36-43.
[3][15]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30.
[4][10]伯纳德贝尔.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 [M].刘捷,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9,196.
[5]Ralph Ellison.Richard Wright's Blu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45-62.
[7]谭惠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理查德 赖特及其文学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J].外国文学研究,2010(1):56-64.
[8]徐曙玉.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9.
[9][11][12][13][14][17][18][20][22][23][24][25][26][27][28][29]理查德·赖特.黑孩子 [M].王桂岚,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38,24,48,79,226,79,299,58,35,130,125,134,14,136,227,291.
[16]萨特.萨特哲学论文集[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117.
[19]许芳.简论美国当代黑人小说中的隐喻性 [J].外国文学研究,1996(3):48-51.
[21]Keneth Kinnamon.New Essays on Native S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8-34.
Analysis of Modernist Feature in Black Boy
FANG Y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Zhejiang University,Zhejiang Hangzhou 310058,China)
Richard Wright portrays the tough life of American Southern blacks under racial prejudice in 1920s and 1930s in hi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Black Boy.The naked depi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black children grow up also make it a well-deserved naturalistic protest fiction.However,there are modernist features on the theme and creative approach,such as its"alienation"theme,symbolism,metaphor and existentialism,which imbue modernist narrative techniques into the writings.
Richard Wright;Black Boy;naturalistic;modernist
I106.4
A
1674-7356(2015)-04-0067-05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5.04.013
2015-05-18
方圆(1991-),女,安徽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非裔文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51111.094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