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5.03.039
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673-9477(2015)03-126-04
[投稿日期]2015-06-25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B类课题(项目编号:JB13318S)
[作者简介]王芳(1983-),女,福建闽侯人,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对于日本民族精神的研究,前人做了充分的工作,对日本的民族精神和矛盾性都做了深刻的剖析。对日本研究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将日本的精神幻化为菊与刀这两种具象的事物,对于日本民族精神的矛盾性特征进行了解析。国内论文中付清松的《日本民族精神矛盾外观的成因探微》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解析了日本民族的外在性与内在性,传统性与现在性以及集团性与个体性,对其成因引也做了探究。另外武汉科技大学的贺杰婵的《从樱花透射日本的民族精神》比较创新地从樱花角度探究日本的民族性,主要从樱花看日本的武士精神以及审美观。综上,前人并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的民族矛盾性进行探究,樱花只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符号,前人的研究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探究。本文更多地从文化角度出发,摆脱历史时空的束缚,来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矛盾性。
根植于同一文化体系的人群都有其相同的民族性,然而日本大和民族却与东方文化格格不入,在东方文化中凸显的矛盾性格外惹人注目,将日本民族性抽丝剥茧可以发现,日本人的矛盾性是如此地令人难以理解。本尼迪克特就指出,“日本人的性格既好勇斗狠而又待人态度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尊大自傲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化而又柔弱善变;表面服从而又心存怨恨,不甘受人摆布;忠诚而又诡诈;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 [1]。
一、日本文化中民族矛盾性的表现
(一)国民性格的双重性
一直以来人们戏谑日本为精神分裂的民族,对他们人格的多面性感到困惑不解。而对于日本人来说矛与盾并非水火不容,只要有统一的契机,则可以使矛盾完美融合。外国人则很难看透日本人的真实想法和真实做法,因为他们总是处于改变之中。
1.尚礼又崇武
日本人崇尚礼仪,对待他人总是以一种彬彬有礼的姿态出现。日本对礼仪的重视是根植于他们幼时的成长中的,在他们还在儿童时期就被父母要求学习各种礼仪,在他们刚刚会蹒跚走路时就开始学习尊重长辈。日本人的尚礼之风俗在日本人与人初次见面时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中体现无疑,日本人在初次见面时往往伴随“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这类谦虚的语言,还有九十度的鞠躬,并且对待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不同程度的鞠躬礼,某些鞠躬礼用错了对象则被认为是无理的表现。另一方面日本人却是极为崇尚武力的国家,在自己或是集体的荣誉受到侵害时,往往会拔刀相向,好勇斗狠。日本人这样尚武的风气是日本开国既存的特性,而在封建时期的武士道精神则加重了日本人的尚武精神。尚武是小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日本社会中各个制度与组织形式都有尚武的痕迹。日本最著名的民族运动“相扑”就是力与美的结合,日本人尚武,崇拜进行相扑活动的力士。武力与礼仪在日本社会完美结合,并不矛盾。
2.同一性与独特性
日本人在集体之中是具有同一性的,单个的个体往往会在集体之中被同化,社会团体中的个人为了实现目标不遗余力,相互协作,相近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方式让他们在集体中有天然的默契性。日本人不同于欧美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宣扬个体差异性,他们更多强调个体对于集体的依附力。依赖集体、倾向团结本是日本精神的优秀品质,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转化为具有负外部效应的集团主义,并与个人的吃苦耐劳、逆境不屈等民族性格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构成日本民族精神中的又一重矛盾外观 [2]。然而日本对外国则并不是同一性,而是表现了民族的独特性。日本在国际中往往有自我的观点和立场,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而依附于美国,但在关键性的问题立场非常鲜明。集体性和团结性只是用来维护国内的同一集团的利益,对于外国人,这种同一性不复存在。
3.命运观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日本传统的神道教相信命运的安排,认为任何事都是神的安排,相信命运中的必然性。但日本人并非被动地接受神的意志,他们更多的愿意发挥自由意志,通过强大的意志力来实现目的。虽然必然性的命运不可改变,但凡人如何明确神灵的意志,只有在与他人的矛盾斗争中逐渐明确。日本人相信某些事情的发生也具有偶然的因素,这些偶然的因素完全可以通过一种人为的感知去避免。在遵从神的意志去行事的前提下,如何发挥精神的力量,实现目的也是日本人常常思考的问题。
(二)日本文化中的矛盾性
1.文化上保守又进步
日本人对于他们的传统文化有着近乎痴狂的偏执与热爱,相扑这项运动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并不具有美感,在减肥浪潮席卷世界之际,两个上身赤裸,下身仅有一块布的肥胖身躯进行角力的节目并不美观,日本人却视之为国技。至今为止,日本的相扑选手还是保留着古时的习惯,相扑选手的生活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服饰和发式也因等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现代化的日本从未放弃这项流传百年的运动。日本的舞蹈也是固守了神道教的舞蹈特点,神道教万物皆有灵的思想导致舞者在进行舞蹈时往往不敢进行大幅度的动作,生怕惊扰神灵。东方的舞蹈虽然不似西方的舞蹈那样强烈但也强调肢体的舒展,日本的舞者则是压制住内心的情感,肢体内敛。然而在教育与科技上日本人是异常进步的,早在明治维新,日本就定下了教育兴国的理论,据不完全统计,幕府末期男子的识字率为40%~50%,女子为15% [3]。
西方先进的生活方式早已成为日本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日本人仍在不断学习。
2.信仰上的儒教主义与功利主义
儒教是日本的传统思想观念,日本的儒教源于中国,逐步融合自身的神道教、佛教形成具有日本思想的儒教。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的功利主义传入,对于儒教的禁欲主义和纲常教化形成重大冲击。然而日本学者注意到近代以后,无论是儒教主义还是功利主义都无法独立支撑日本的精神世界,明治政府颁布《教育敕令》将两者统一于效忠天皇。现在日本的封建纲常思想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以一种家族式的形式存在,日本人的家庭纲常观念,父子、夫妻关系都存有等级色彩,将中国古代的儒教思想也搬到了现代生活。然而社会经济上却是以功利主义为先,企业的效益与利益高于一切。
3.樱花与武士道精神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折射出日本人的价值观理念。樱花这样具有柔美特性的花朵与坚毅刚强的武士品质相提并论,这是大和民族矛盾性的又一写照。日本人认为樱花在盛开绚烂之际,经风吹落,漫天花雨的情景是最为壮丽的,就像是武士毅然决然赴死的情景。武士道,视死亡为等闲之道也 [4]。樱花的柔和和武士道的刚硬形成完美对比,日本人对此却认为是相通的,既爱樱花,又崇武士。
(三)民族自我的劣根性
日本人的民族矛盾性注定了他们的劣根性,这样的民族特质导致日本的军国主义猖獗,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伴随一系列的问题,加剧社会的不安定性。
1.审美的矛盾性造成的暴力扩张
日本人追求完美,细心敏感,容易沉浸在美之中,然而日本人对于美的定义不涉及到道德层面,不会受到道德的束缚。血腥、暴力往往也是他们追求的美,不辨善恶的盲目追求导致日本社会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日本的黑社会势力猖獗,而且往往是受到政府承认存在的。黑社会根系庞杂,深入到日本社会的各处,犯罪率逐年增加。日本的邪教组织也异常活跃,类似于奥姆真理教这样的邪教往往导致社会动荡。日本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也不容乐观,同比世界而言,日本的青少年犯罪手法之残忍令人发指,而犯罪者在事后往往表现出冷漠而无畏,日本的暴力影片常常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模仿对象。
2.变态而煽情的爱情观造成的男女不平等
日本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加,给日本家庭主要劳动力的男性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他们心灵的变态扭曲,变态的行为往往会给与他们压力的释放,心灵得到快感。日本男人的爱情观里女人是其所有品之一,女性在家庭中应该完全服从男人的意志。女性作为家庭的弱者往往成为他们施虐的对象,通过对女性施虐表现他们的强大。日本社会的女性往往以一种贤妻良母的形象存在,她们为丈夫和儿子准备好一切,她们的生活就是家庭。一些妇女往往在婚后就会变成全职太太,即使是著名的日本明星山口百惠在结婚后也息影隐匿了,这是日本社会对于女性的定位。但这种定位往往伴随性别歧视,或者说有些女士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碍于社会的观念,而变为家庭妇女。
二、日本文化中民族矛盾性的成因
(一)岛国地理位置的影响
日本矛盾的民族特性和他们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多山地丘陵,可耕地面积狭小,并且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自然灾害频发。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日本人的生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日本人重视团结协作,强调行动一致性,在集体行动中才能获得个人生存的机会,因此日本人就无法像欧美那样强调个人主义,这样的条件下所有人都宣扬个人主义是无法生存的。日本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造成在交通不发达的时期是很难进行人口流动的。日本不同于中国在历史上发生多次民族迁徙,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日本社会的人口流动仅限于岛国内部,这就造成单一民族大和民族的形成。单一的大和民族、统一的文字语言、稳定的政治形态,使得日本人的民族认同感、文化归属感比较强,这是其产生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原因 [5],这也就造成日本在面临外国社会时,往往具有排他性,外国人难以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日本人的岛国属性造成他们本土的文化不易流失保存完好,日本人对于传统的文化偏爱异常,即使经历时代的变迁也不会忘记传统。日本作为岛国与外界的交流较少,信息闭塞,日本社会在历史上与中国和朝鲜相比发展较慢,日本人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他们有西方海洋文明的特性,征服海洋寻求先进的文明。日本通过遣唐使将中国唐朝的礼仪典章,科学文化运回日本,进行改革,建立先进制度。美国人黑船事件后,日本人学习西方文明、先进的科技教育制度,又提出“和魂洋才”,无论在何时日本总保持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意识到岛国的危机性,总带有居安思危的思想。然而在改革中却不会被异国文化同化,日本始终是日本。在学习的过程中日本人一直保持一种谦卑的学习者的姿态,岛国的自卑性早已深入骨髓,因此日本人的性格中一直延续这样彬彬有礼的形象。
(二)历史进程发展的影响
日本人的尚武,崇拜武士,信仰武士道精神与日本的历史进程是牢不可分的。镰仓幕府统治时期,御家人制度得到确立,武士作为一个阶层社会地位得到了确定,此后的千年武士和武士道精神一直被幕府用来作为统治的手段。武士道认为对待主君,对待天皇要绝对忠诚,不惜以死亡来换取荣誉。日本的武士阶层在明治维新之后消失,然而武士道精神从来没有消失,并且一直存留在日本人心中。一方面武士道精神被运用到了企业中,以往对于君主的绝对效忠变成了对企业的绝对忠诚,日本人的企业文化非常强调“忠”的概念,目的是培养员工对于公司工作认真奉献。另一方面武士道精神的错误泛滥造成日本人的暴力倾向严重,崇拜强者和权威的心理以及忽略仁慈而强调忠诚 [6]。首先是日本军国主义与右翼势力的猖獗,二战时的军国主义思想给日本以及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将武士道精神灌输给参战的日本青年,日本军队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这种被利用的武士道精神往往导致集体性的犯罪,个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犯罪已经不自知。另外日本人因为武士道精神崇武之心旺盛,这不同于中国的武士以止息干戈,强身健体为目标,日本人尚武往往引发社会暴力事件。
(三)独特的审美观
造成日本人矛盾的民族特性的另一原因就是日本独特的审美观,日本人对于美的认知往往不同于世界。日本人最传统的审美就是物哀,认为美丽与哀愁总是一并存在的,只有忧愁哀伤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情感。因此日本人认为樱花之美并不是满树繁花之时,而是花瓣凋零之际,这样转瞬即逝的消亡之美才更值得铭记。日本人对于死亡有独特的理解,许多民族都以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而哀伤,日本人将死亡试做人格升华的体现,将为主君而死的武士视作神佛供奉,死作为生的对立面而存在,也是属于人生的过程之一。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偏执也是他们独特的审美观造就的。例如相扑运动中相扑武士的形象及其表现出的力量,在日本人眼中是美的享受。日本人对于盆景艺术的痴迷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西方人重视享受自然,日本人因为受到自然的威胁太多更喜欢控制自然,用盆景将自然掌控于身边。
三、结束语
日本人矛盾的民族特性,源于他们岛国的地理位置,也有日本历史发展的原因,以及他们在历史中形成的独特审美,根植于日本人的文化之中,根植于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而言研究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日本,实现中日的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