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丰
(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价值澄清法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咨询方法由教育家路易斯·拉思斯提出的。拉思斯注意到,年轻一代的“情感需求”与“价值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他发现儿童与青少年有“情感需求”,即归属感、成就感、经济上的安全感、远离恐惧与愧疚、爱与关心、自尊和对自己所处世界的了解。如果这些需求未被满足,他们会变得内向、偏激、顺从、叛逆或显现心理病症。为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年轻一代需要多种情感支持与干预,来自家长、教师、青年指导员,在必要的时候,也来自心理健康专家。拉思斯设计的大量为满足年轻一代情感需求的实用行为须知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建设意义。
拉思斯还注意到,除了情感需求,年轻一代也有价值需求。存在主义在美国家喻户晓之前,他就认识到意义与价值的问题应得到充分重视。他发现许多青年不清楚什么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应如何使生命充满意义与满足。取而代之,他们表现得漠然、轻浮、过于顺从、过分异议、无法做出决定。
这并不是说有这些行为模式的年轻人没有偏好或目标,只是这些目标并没有被充分认清及足够重视起来,无法指导他们的行为朝着清晰、一致与令人满意的方向发展。拉思斯认为,年轻人只有价值指示,而没有价值观,真正的价值观应当综合这些价值指,需要有情感成分(如感受、喜好、厌恶),认知成分(如观点、信念、选择),以及行为成分(如行动、模式)。这三者之间应具有一致性。
拉思斯想帮助年轻人走出价值缺失状态,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行动。他发现多数年轻人很少有机会在一种支持性与挑战性并存的环境中思考他们的人生。所以他着手设计实验,以外部干预的方式向年轻人说明这种缺少价值观的情况。他开始问他们关于人生的“价值澄清问题”,这些问题旨在帮助缩小感受和选择与实际行为之间的鸿沟,鼓励运用一种过程发展和应用更成熟的价值体系。此外,他控制自己不对年轻人的反应做出判断和评价。他发现这些问题本身已经启发了思考过程,引发年轻人的深入思考。当他们经历这一过程、开始认真反思他们的价值指示时,他们的价值需求或价值缺失的行为模式会发展为指示更明确价值观的行为模式。
1957年拉斯思在纽约大学授课时首次提出“价值澄清”一词,他已在无意间发展出一个新的咨询方法。这个方法结合了可追溯至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文化传统、18世纪理性主义及被爱默生反复强调的苏格拉底格言精髓“未加检验的人生不值得过”。但拉思斯走得更远。本着对约翰·杜威著作的理解,他认为某些类型的问题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审视生活中价值混乱和冲突中更有用。拉思斯的博士生西尼·西蒙和梅尔·哈明于1950年末至60年初扩充了这一理论及价值澄清方法,将拉思斯对价值观的定义扩展为符合七个标准的方面。
珍视、珍爱
1.珍视、珍爱
2.当众肯定
选择
3.从多种选项中选择
4.在思考后果后选择
5.自由选择
行动
6.积极行动
7.持续行动
1966年,拉思斯,西蒙与哈明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一书问世,标志着价值澄清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流派正式形成,给当时的教育界带来了巨大影响。“拉思斯等人在合适的历史时机出版了他们的著作。价值澄清理论与当时盛行的人本主义改革及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青少年反文化风潮的主旨相一致。”[1]书中演示了如何使用价值澄清问题,并提供了大量价值澄清活动来帮助青少年发展价值观。
20世纪 70年代是价值澄清理论与方法的扩展期,价值澄清活动在迎合时代需求的道路上,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走向高峰。“通过教师现场培训和联邦、州的经费支持,价值澄清迅速成为道德教育的时尚统领。”[2]西蒙与其他价值澄清教学者们继续发展出更多活动与练习,强调价值澄清方法的书出版了40多部,1972年出版的《价值澄清:师生实用练习策略手册》用大量事例详述了79种活动,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售出超过50万本,成为图书馆和教师案头必备之书。大量同类著述接踵而至,发展了新的活动,将价值澄清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如就业教育,家庭教育,两性关系,宗教,健康,人生规划等等。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在学习会中亲身体验了价值澄清法并了解到它作为一种辅助助工具的效力。价值澄清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课堂、个人或团体咨询、心理辅导、大学教育及咨询者培训中。在这一时期,价值澄清学派通过大量的出版物手册向教师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西方众多德育理论方法中流行最广、最为实用的一种。
70年代中后期的,经由价值澄清学说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霍华德·柯申鲍姆的补充、丰富,价值澄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与推广。以《超越价值澄清》、《对价值澄清的澄清:一些理论问题》两本著述中的理论阐述为代表,柯申鲍姆成为价值澄清学派后期的一个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面对反对者的批评与质疑,柯申鲍姆提出了他修改后的价值澄清模式,将价值澄清过程由原来的3方面7步骤扩展至5方面18步骤。在这一模式中,柯申鲍姆除了强调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社会文化的因素外,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的情感在价值观澄清过程中的作用,并引进了一个全新的范畴——交流。尽管做出修正,价值澄清理论仍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主要理由是它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混乱反而更加剧了这种价值观的混乱状态。
柯申鲍姆在文章中总结到:“20世纪价值观教育的历史犹如钟摆。世纪初以明确的品格教育开始;在20年代和30年代转向进步的公民教育;40年代和50年代社会不重视价值观教育,而致力于灌输战争时期的努力目标和国家繁荣的思想;在60年代和70年代,价值澄清、价值分析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占主导地位;80年代则产生了一种更具指导性的道德教育形式;整个 90年代,乃至进入新千年,品格教育流行起来。”[3]价值澄清理论以对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批判开始,到被新品格教育所代替;从60、70年代的盛极一时的顶峰至80年代备遭批评跌至低谷,其过程和原因反映出美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当代教育钟摆式的探索历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保守主义开始回归,其标志是里根总统入主白宫。受此影响,美国的道德教育也向传统道德教育回归。由于青少年犯罪、毒品滥用、暴力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增长,这一长久以来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价值澄清不是被视为在价值观、道德观及品格教育中有用的工具,而被当作一种完备的项目用于价值观与道德发展——是造成日益增长的药物滥用等的最终原因。很快价值澄清法就饱受指责,认为其在青少年发展教育中有很大不足并会带来问题重重,需要辅以更加传统的方法来灌输并宣传榜样的力量。人们重新认识到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加强秩序和纪律整顿,规范道德习惯的重要性。批判地吸收传统品格教育模式的新品格教育开始兴起,价值澄清理论开始走向衰落并转向新品格教育。
面对各方猛烈抨击,柯申鲍姆在《支持价值澄清》、《捍卫价值澄清:我们的声明书》等文章中为价值澄清理论做了辩护、修正并扩展了其理论边界,但最终在反思一学说本身的缺陷后,他也放弃了这一学派转而投向新品格教育。他对价值澄清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走向衰落的四个原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存有时尚主义的问题;价值澄清应用不当;价值澄清运动缺少对研究和发展的关注,学派本身停滞不前。”[4]价值澄清学派坦言价值澄清理论对一切于人类发展进步有关的学说是持开放态度的,他们也预见到该学说有可能会被修改、改进乃至融合。但无论如何,价值澄清理论的初衷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为此,它将与其他学说合力致力于这一目标。80年代后期,价值澄清理论与新品格教育逐渐融合。对新品格教育从教育精神至教育方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80年代初期,柯申鲍姆在一次访谈中就指出,价值澄清未来的发展是“作为一门独立方法将会消融,被整合吸收进人们所从事的各个行业中……这些方法将继续被教授,但不一定被称为价值澄清。现在价值澄清方法是教育行业及其他辅助行业的一部分,它们会继续流传。”[5]90年代以后,虽然价值澄清理论已不复当时的盛行,它所介绍的方法活动仍被保留,甚至成为咨询者、教育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培训员等人的必备工具。正如柯申鲍姆预言的那样,价值澄清与其他领域的学科很好的融合。但由于使用者并不知晓这些方法即是价值澄清法,他们只是片面或肤浅的使用一部分,并不了解这些方法的最初形成理念、它的延展深度与多变性。
2000年,柯申鲍姆于罗切斯特大学教育与人文发展玛格丽特华纳研究生院担任咨询与发展部主任时,深刻的感受到这一趋势。他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们非常接受价值澄清法,认为它实用,对他们很有帮助。在担当社区咨询、校园咨询及职业咨询的角色时都能应用这些方法。他们提醒了柯申鲍姆价值澄清法可以在辅助性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全美各大咨询与心理治疗会议及学习会上,他不断地被问及有关价值澄清的问题,了解到当代人们对价值澄清法仍有强烈的需求。
2013年,凭借45年来对价值澄清法的研究与应用经验,柯申鲍姆出版了在新时代关于价值澄清的著述《价值澄清理论在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为个人与团体设计的实用策略》。透过历史的沉淀,作者更清晰的回顾了价值澄清法的发展过程,更透澈的分析了兴衰的成因,从当今时代发展的角度系统介绍了如何使用价值澄清法,辅以大量真实的研究事例,为价值澄清在新时代应用提供了提导,预示着价值澄清法持续、健康的发展。
从这本新时代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历经时代风潮后更加成熟的理论继承者,用他沉稳深厚的理论积淀与真实案例将一个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方法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与盛行期要将价值澄清推广至越来越多领域的野心勃勃不同,这一时期柯申鲍姆有意将它推回原点——作为一门咨询方法着重应用于辅助行业,而不是作为主导学科大规模的应用。书中体现了价值澄清法发展的几个特点:
柯申鲍姆甚至坦然“这些年价值澄清经历了很多变化,因此并没有对于价值澄清的官方理论,定义及术语也没有完全一致的解释。这里只是我对价值澄清理论基本概念、实践活动的个人理解。”[6]他按照传统的价值澄清 7个步骤而不是经他修定的18步骤来介绍41种价值澄清法,具体地指导它们的使用场合及开展方式。同时为使用者总结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价值澄清问题及价值采访问题,并辅以相应事例。
为防止无效率、无目的地使用价值澄清法,他为使用者建立了便于操作的步骤和体系。价值澄清法的使用过程应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找出价值问题;2)使用一个或多个问题或活动鼓励个体或团体对象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3)鼓励使用价值澄清七步骤;4)营造安全、尊重的氛围,不强加任何价值观。[7]在每个步骤中都有详细的指导。他总结了价值澄清的四个主要传递模式即价值澄清问题、价值澄清访谈、价值澄清策略与 3阶段教学。每个模式适用不同的群体与情境。
柯申鲍姆对咨询者从培训、监督、态度、反应、到如何具体应用价值澄清法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与建议。在不同心理咨询情境下介绍价值澄清法的导入及运用,并加以大量个案调查。包括职业咨询与发展、康复咨询、两性问题、个人成长、校园咨询等。
价值澄清法不是万灵药,它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与其他多种方法配合使用,共同解决问题。柯申鲍姆将价值澄清法与荣格的个体中心咨询法、艾尔伯特·埃利斯与威廉·格拉瑟的认知-行为治疗法、现实主义治疗法/选择治疗法、存在主义治疗法、阿尔弗雷德·艾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法、叙事疗法、动机访谈法、接受和承诺疗法、欣赏式探询、生活训练与积极心理学作了简要比较,让使用者了解价值澄清法的各个方面,并与其他方法互补使用。
柯申鲍姆延续了价值澄清实用性传统,总结了大量的可用型问题及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对方法的应用和介绍始终以价值澄清一贯的精神为指导,最终目的是将价值问题引入咨询及治疗,引导人们思考,找到指导人生的价值观,使生命更有目的性,更充实。
回顾价值澄清理论近50年坎坷发展不难发现,价值澄清法的创始者与继承者们用多年的努力为世人留下大量实用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在新时代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多种行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帮助。但正如世上没有一种万灵药,认为价值澄清可以完全解决价值问题,不针对澄清对象特点大规模进行应用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只有在了解个体、组织、行业的真正症结所在,选择适当的价值澄清方法,深入而持续的进行价值澄清,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多元化背景的今天,价值澄清理论仍在帮助人们找到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帮助人们思考生活,合理安排人生。
[1]RECHARD T. KINNIER.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Values Clarification: Values Conflict Resolution [J].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5,74:19.
[2]HUNTER,J.D.The Death of Character:Moral Education in an Age Without Good or Evil[M].New York:Basic Books,2000:74.
[3][4][美]霍华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 个人的历程[J].郭冰.译.中国德育,2009(10):17.
[5]ROBERTA P. MARTIN. Values Clarification: The State of the Art for the 1980s. An Interview with Sidney Simon and Howard Kirschenbaum[J].Counseling and Values, 1982:222-223.
[6][7]HOWARD KIRSCHENBAUM.Values Clarification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Setting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1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