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精读课“情感式思辨”新取向

2015-03-17 04:37郎琴芳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言

郎琴芳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安徽合肥 230036)

英语专业精读课构建“情感式思辨”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最高目标,通过采用语言基础与篇章讲解并重的教学方法,重人文、重思辨,传授语言知识、深入挖掘和升华精读课文的主题思想,训练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其人文素质和中西方思想交流的新高度。

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种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精读课有四大任务:(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扩大词汇;(4)增加文化背景知识”[1]。可见精读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其思辨能力。因此精读课绝不应该被定位为“以技能训练为框架,重语法、轻人文”的课程。传统精读课堂仅仅在语言细节上不惜工本、重锤敲打,其照本宣科的纯语法型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半壁江山,如此过度集中于语言的外壳或字句细节必然会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Eckersley,C.E.)说过:“语言教师最大的缺点就是讲得太多,以教代学,结果学生什么也学不到”[2]。教学中越是强调工具性和实用性,就越会削弱人文性,这种教学模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人文基础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弱,更别提培养高质量的外文人才。所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外语教学中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模仿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读课程的定位:“重人文、重思辨”

精读课是贯穿英语专业始终的基础主干必修课,是综合性课程的“重头戏”。因其重视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之间的相辅相成,所以也叫综合性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综合英语课(Comprehensive Reading),基础英语(Basic English)或综合技能课(Integrative Skills)。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专四和专八考试能否顺利通过。

构建“情感式思辨”教学模式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或思辨能力,使其思考问题具备逻辑性、脉络清晰(clearly/espressively)、流畅性(coherently/effectively)、条理性(logically/critically)。钱钟书的“中西打通”、陈裕光的“文化互惠”、辜鸿铭的“中西并举、贯穿融会、为我所用”无不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是成为“双语”、“双文化”的博雅之士。把握西洋文明之精髓、传承今日之国学、交流中西方思想成为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强调各学科的纵向联系,作为低年级专业技能课程的精读课和高年级的文学课也由过去的相去甚远、鲜有交集演变成了密不可分、相依相存。既然课文本身就不乏文学作品,不如顺势而发,扩展学生的文化和文学底蕴。精读课说到底就是实现文学课、文化课的教学。只有重视文学的熏陶和文化的积累,通过讲解课文,融知识、价值、理念和情感于一体,才能使学生掌握文中所蕴含的深层信息,进而深入分析课文,自由表达思想,这才是精读教学的实质所在。

教师要把精读课上出深度,就要寻找课文中的空白点,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小到人物的对话和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接受美学的著名观点是:“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加作品意义建构的权利”[3]。精读课文的理解方式“犹如一个花瓶的碎片,若将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吻合的碎片沿着裂痕粘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花瓶,文本越多,花瓶也就越完整”[4]。学生不断的猜度思考就是在主动参与课文意义的重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正是让学生多想、先想。“情感式思辨”精读教学法鼓励学生因人而异地感受课文,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学美感。其成功的互动贵在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考的质量和高度。这种多元化的“教可教,非常教”的灵动之法,也给精读课带来了无形的张力。

二、“皮革马利翁”期待效应教学法的应用:心有灵犀气韵飞,灵动之美俯拾即是

皮革马利翁式的灵动教学(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待效应”教学,指教师对学生有所期待,学生会表现得更好。“因材施教”就是此种灵动教学的关键词,它意味着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备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个性为根本,灵活地创设情境,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有限时空内获得更多系统化的知识,并探求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情感式”交流,了解学生已具备和欠缺的知识及不同爱好和需求,捕捉学生思维发展的脉络和闪光点,根据学生的动态信息创设分层次的教育环境,为学生量身设定,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教学方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情感式思辨”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教师主动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与学生一起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交流新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共同体”,实现师生之间的最优化配置。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他的教室是生机勃勃的”、“灵动”的教学体,即处于活的、机变的、互动的教学状态。“灵动”是一种让课堂跃动着和谐音符、涌动着师生汩汩智慧的生气和动力。优质的互动课堂就一定包括成竹在胸、随机著色的教学设计,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才华驰骋、诗意横飞的教学语言。精心构思、匠心独运、异彩纷呈的教学设计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对课文、学生、教学艺术的潜心钻研、独到领悟、锐意创造的精妙体现。教学设计不是对现成教参的再现型简单劳动,而是极具创新意识的智力劳动。教师能随心所欲、举重若轻地驾驭课文、课堂和学生,必然会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设计和语言使用、学生基础等有一个透彻的剖析和准确的定位。絮叨凝重的提问,千篇一律的教学流程,照本宣科的诠释绝不能带动学生的审美享受。疏密有趣、张弛适度、意趣盎然的灵动格局方能体现教学手腕和文化积淀。

精读课可以“始于乐,终于智”。灵动教学的最佳境界应该是一种吸引学生参与智力活动的游戏。精读课堂上可以多一些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欲的活动,切不可实行匠气十足的“霸权主义”和喋喋不休的“填充倒灌法”。“教师是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组织者、鼓励者、建议者和评估者”[5]。学生是教材的具体实施者和掌握者,教师则是在课上起教导、指导、辅导、诱导等串联作用的“启蒙者”、教练和导演。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和学生一起探索和协作的民主过程。聪明的教师懂得合理规划课堂,优化课堂效益,在活动中渗透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为学生提供示范以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语言活动的时间,做到以点带面、详略得当、讲练结合,让课堂充实且有创意,这就是“教学策略”。

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文本、学生、教师都离不开情。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应采用一切可能之法,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学效果大都取决于师生的精神状态如何。有激情的课堂能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趣从事学习和思考”。灵动的课堂上能让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成为学生与一个鲜活生命的一次哲理性对话,而学生所表现出的高涨热情和创新精神也会让教师大加赞叹。

三、情感式互动教学模式与范例:真善美感受与思辨能力的完美相融

“情感式思辨”教学体系的最高目标即学生能用批判的逻辑思维对主题流畅且有深度地分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6]。每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让学生感到学习该课程对他们建立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将来从事任何工作都非常重要。

1.教学的关键即讲课和赢得互动。讲课前教师首先要明确课文的主题和类型,给课文定性归类,如科技篇、道德篇、环境篇、励志篇,以此挖掘出课文的真善美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实现大学课堂“知识多多(Informative)、乐趣多多(Interesting)、受益多多(Instructive)”的目标。

2.课文的导入环节(Lead-in Part)可以是引人入胜的精致散文,也可以是悬念十足的一连串问题。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将与课文主题和背景知识相关的人物传记、小幽默、电影、诗歌、歌曲、等巧妙衔接,从而化机械刻板为灵活生动,化冷漠僵化为情趣盎然。按对阅读理解深浅层次的不同建构3类课堂提问模式,分别是:“字面层次类(Literal level)、解释层次类(Interpretive level)和应用层次类(Applied level)”[7]。结合课文内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提问既能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能照顾不同学生的心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受关注的感觉。教师设置问题,适时点拨的同时,也要及时解开症结、指点迷津,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

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奥托·叶斯泊森(Otto Jersperson)说“学习语言就如学习游泳,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在岸上教学生泼水戏水,而应直接把他们投入语言的大海,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8]。学生只有持续不断的语言训练才能逐步积累起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不断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也应情随文涌,情动而辞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实践教学中可用诸如即兴演讲、时文点评、即席赋诗、学生自主教学和点评等多样化的语言转换练习把呆板的文字材料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提升思维角度和感悟秉性。

3.引入班级报告环节(Class Report/Presentation Part)。要求学生对课文关键词进行3-5分钟的公共演讲,学生在实践中会通过网络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这种预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点的主动探索和获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其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加深对语言的领悟。

4.搭建训练和检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平台。教师在课堂讨论(Classroom Discussion)中可以安排“你说、我说”(Free Talk)的环节。教师预设讨论话题(topic),让学生“自说自话”或与同桌讨论,以“内容充实、逻辑清晰”为标准,以演讲、辩论等各种形式营造锻炼口语的氛围,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为日后职场中的团队合作(Teamwork)打下基础。

5.确立课文中的动情点和兴奋点乃是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读课文的教学往往是条分缕析、挖掘细节,包括品读语言文字之精美、感受作品情节之动人,学习人物刻画之精妙,发现平常世界中的哲理。教师切忌给主题、人物性格、写作技巧贴上“大杂烩”的标签,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把一篇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大堆知识的拼盘,让学生生厌”[9]。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增强精读学习的时代性,引导学生以课文为支点定向辐射,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欣赏品味。

6.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反复推敲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课文主题。在这种“知识大爆炸”式的讨论中,“情感式思辨教学”达到了最高潮。经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学生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如下要素: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判断力强、论证力强、界定力强。

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其见解精辟、情感真实、绘景状物逼真、哲理丰富。精读课的"情感式思辨"教学,就是师生一起进课文,走进蕴藏其间的那份生生不息的感动。实现师生同作者共享观宇宙之浩渺、叹岁月之匆匆、感人事之沧桑。精读教学“使万象化为美丽,使至善至美成为不朽”[10]。

四、教学艺术的升华:细微之处体现教师功力,精读教学呼唤教师的文学素养

钱伟长院士曾说:“你不教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11]。由此可见,教书与学习是一个整体,教学和科研应呈互相鼎盛烘托之势。“一杯水与一桶水”、“教学科研双肩挑”的理论可以促进教师逐步加深自己的知识沉淀,不断改善教学艺术。科研,是一个教师从“匠”走向“家”的必由之径。一个优秀的精读老师应该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学者,一个“眼中有人”、热爱学生的多情人士。

精读课所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内容之庞杂、备课量之大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流利的口语,讲课时既细密精道、通俗易懂又要言不烦,既言简意赅、恰到好处又见解精辟。教师要把教学实践当成一件艺术品,对闲言碎语“挑刺”,“清洗”没有感染力的话语,“过滤”较多的口头语和含糊不清的表达,善用如矶如珠、如诗如画的语言来诠释阅读体验,营造诗意的精读课堂。教师要一开口就与众不同,无论是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还是口若悬河、倒背如流,还是兴之所至华彩文辞脱口而出,都游刃有余。如此才能把无声无息的课文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条、有声有色,还能给学生以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以及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美学享受。一条条精彩绝伦的“语录”一路雀跃着奔涌而来,让学生每次听完课都觉得余音绕梁、神清气爽。教师旁征博引的机智潇洒和信手拈来的经典哲理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热爱和阅读渴望。

五、结束语

“情感式思辨”教学简言之即以真挚的情感和灵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目标要能引逗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课文的容量,把学生从沉闷刻板的教学程序和练习、考试、分数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将精读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将一种浩然正气和悲悯情怀带入课堂,或慷慨激昂、飞扬滔厉,或汩汩溪流、滋润心田。一个优秀的教师"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得法"时,应善于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侵染着墨韵书香,让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正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和人生态度的灌注,才有课堂上畅然的生命呈现。

[1]李莉文.试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教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45.

[2]奥马列.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70.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精编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0.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77.

[5]朱丽骏.新型英语精读教学探微[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08(3):47.

[6]钱祖荣.现代教师学导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67.

[7]朱丽骏.新型英语精读教学探微[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08(3):46.

[8]任绍曾.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现代外语,2002(3):259.

[9]孔庆东.审视教育[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68.

[10]Abrams M 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The Major Authors(Seventh Edition)[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2010.96.

[11]郭九苓.教学魅力——北大名师访谈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

(编辑:韩胜利)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