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国新,侯立丽,刘敬超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
艺术硕士,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旨在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增长、学位类型不断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求。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1次全体会议通过并批准设置艺术硕士,首先作为我国新生的专业学位种类于2005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32所试点院校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截止到2014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可以招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己达202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从设立至今,学位点不断增多,学位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层次不断提升,己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专业硕士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基本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艺术硕士教育管理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型人才。但是由于农业院校艺术硕士设置的时间较短,目前研究生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探索和提高。
河北农业大学于2014年1月成功申请艺术硕士专业授权点,目前招生方向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和绘画(国画)。硕士授权点的成功申请,是以艺术学院十余年的学科建设作为雄厚的基础支持。河北农业大学的艺术学院成立之初就依托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设计等成熟学科进行学科的建设,目前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绘画、音乐学4个本科专业。学院创建以来已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分别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流艺术院校),学院结构优良、职称结构合理。其中中青年教师是学院学术骨干力量,他们在中国画、油画、艺术设计、音乐学等专业领域均凸显出较强的教学、科研水平。教师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大型工程设计项目并获奖,出版著作、教材多部。学院现拥有专业教室、琴房、形体训练室、多功能排练厅、展览大厅、图文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艺术设计微机实验室、中国美术经典画作临摹室等万余平米的专业教学科研场所,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艺术硕士的培养奠定了物质基础。学院治学严谨,在教学中坚持“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教学理念,制定了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并逐步形成了本学院的特色,教学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学生就业率稳居河北省前列。
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会不自觉地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尤其是一些具有学术硕士的培养单位。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学术硕士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但艺术硕士目前的培养现状大多是模仿、抄袭学术性型硕士教育管理模式,理论课程比例偏多,实践课程徒有虚名以及导师的单一性等,课程设置没有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没有很好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这与艺术硕士培养目标与政策不吻合。现在艺术专业硕士的主要课程有学校的平台课(全校的公共理论课)、学位课和选修课。平台课中英语、政治必不可少;学位课也就是必修课,专业理论还占有一定比例,实践课程还要冠以“某某课程研究”等修饰词;选修课主要围绕本专业进行设课,涉及范围较广,但是目前的选课学分有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习广度的延伸。在这里,暂且不讨论公共平台课设置的合理性,也不讨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分配,起码目前制约艺术专业硕士向专业化、职业化、实践性和应用性转变的因素与政策不无关系。
培养学校各有特点,不尽相同,但是都要符合艺术硕士的培养初衷。艺术硕士的基本属性是职业性,而特定职业要求的是实用性和实践性,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所以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要打破学术学位的影响遮蔽,按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来科学管理,才会健康地发展。
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经过10年的发展建设,在规模、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的“内涵建设”问题日显突出,由于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办学条件等原因所限,导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等管理环节安排不够科学、系统,严重影响了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针对这些日益凸显的问题加以反思,结合河北农大现状和学生知识结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重新审视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坚持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毕业设计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统一的原则,体现实用和创新的特点,实现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的准确定位,以期使农业院校的艺术硕士站在较高的起点发展,并在相关院校进行推广。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办学指导思想逐渐科学化、规范化和理性化,对各类综合院校的艺术专业自身办学特色的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中明确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高等农业院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所属的非农专业尤以艺术专业为代表,依托这一大背景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由于艺术在高等农业院校并非优势学科,各方面积累不够,历史积淀不深厚,在办学中也没有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艺术硕士办学定位不明确,特色不鲜明,公众的认可度很低。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套用其他院校的做法,不重视自身特点,必然导致我校艺术硕士专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我校艺术硕士办学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研究和探讨,自寻自创出路,依托农业背景,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区域优势、文化优势等积极探索和寻求艺术硕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自身的长足发展拓展生存空间,从而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所谓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持久而稳定的发展方式,富有开创性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而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办学思想不能空乏无力,也不能立意过低,实际地分析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使办学思想更加结合实际,深入师生内心的重要途径。
办学理念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凝炼而成的,是学校宏观发展的概括性表述和客观体现,实践路线图的制定和完善支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体现着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河北农业大学经历了113年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太行山道路”,充分彰显了其办学特色。
1.依托学科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弘扬“太行山精神”,整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追求育人、兴校、富民目标,是河北农大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河北农业大学早在建校初期就提出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河北农业大学的艺术硕士旨在培养兼顾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既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有高水平技术能力的艺术专门人才,这正符合学校办学要求。
河北农业大学的农科专业环境,是长期以来被社会所公认的优良的办学特色,所以艺术创作应与农业科研相契合。将农业院校艺术硕士教学、科研、创作等活动与农业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如视觉传达设计与食品学院的包装工程方向相结合,音乐与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生活习性研究相关联,实现学科优势互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突出艺术专业特色。
河北农业大学的艺术学科在建立之初就依托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设计等优势学科。其艺术学科在“大农”强势学科的带动下,扛起了“服务三农”的大旗,先后与多个重点学科建立了服务与合作的关系。在其他艺术院校看来,艺术创作应该是“阳春白雪”而非“下里巴人”,而河北农业大学的艺术学科在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证明,深入基层、走太行山道路,才区别于其他艺术院校循规蹈矩的办学理念,才不会把创新只是挂在口头上。艺术学院成立十余年,承担了省内外各地、市、县城区规划,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VI形象策划设计,农副产品包装设计等多项与农对接的应用项目,凸显了“服务三农”的发展理念,也展现了与农对接的广阔前景。
2.借助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深度整合我省民族文化资源,凸显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积极参与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承担易县满族风情村摆字龙灯保护与传承研究、白洋淀芦苇画工艺研究等非物质文化研究项目多项,不但拓展了学术研究领域,也逐渐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主持设计了冉庄地道战景区规划设计方案,参与景区古迹的保护研究工作,以冉庄地道战景区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整体规划布局,努力形成以景区为主体、民宿、商业、观光休闲合理分布,向东西两端延伸的革命老区民俗文化旅游链,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河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优势,注重教学和科研的成果转化和创新推广,放大民族民俗文化的品牌效应,将分散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整合为一体,将潜在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掘翻新。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经过多年自然传承,其形式是分散的,很难凸显优势。只有通过发掘研究、成果转化、包装创新、市场拉动等途径,将这些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依托学科优势整体链接起来,才能加宽加厚文化产业链,在整体上促进我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例如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音乐专业,利用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整合了我省民族民俗文化中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间工艺等各种产业,赋予现代创作理念,推出了一批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受到学术界及社会好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构建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本土化,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与其他综合性艺术院校或专业美院相比,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显示出整体的差异性。不论是综合性艺术院校,还是专业美术学院,在办学的目标定位方面均高度一致,这是由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办学积淀以及学科结构、人才储备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内所谓的“八大美院”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专业设置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在国内外同类型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相继涌现出综合院校的艺术专业均参照其进行专业建设。而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与这些高水平的艺术院校相比,在综合办学实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条件先天不足,而且短时期内也难以弥补。艺术学科在农业院校中也非强势学科,这是客观事实。因此,在办学的目标定位方面只能在特色上做文章,既要依托本校的强势学科的优势,“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河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又要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扬长补短,把资源转化为特色,把特色转化为优势,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学科建设方面,综合性艺术院校大多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建设,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围绕自身特色组建师资队伍和进行学科建设,从而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与师资队伍特色,不求“大而全”,只求“少而精”,这也是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的发展思路。
河北农业大学艺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引进人才、稳定人才难的问题。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在这方面借鉴成熟院校的成功做法主要有: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借助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力量,引进或定向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特聘教授、驻校艺术家等制度,聘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负责人)来校任教或讲学;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师、艺术家、民间艺人长期任教,建立与设计公司、设计院、画院良好的合作体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提倡实行校内外双导师为主,形成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导师队伍,二者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加强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这些做法基本能体现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艺术硕士学科与师资队伍特色。
河北农业大学的艺术学科承担着实践为主、服务三农的重要使命,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三大任务,在这三大任务中,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加快培养高精尖的艺术专业人才,是河北农业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目标。对于艺术学科来说,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
学校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指南针和动力来源之一,办学思想的形成不是唯心的主观臆断,而是一所学校从历史到现实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是时代和未来的发展缩影,凝聚了学校的历史精华和发展特色。学院办学特色不能离开所属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在共性基础上的不同,是对传统优势的继承和发展。办学特色应该能够起引领作用,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
笔者虽然对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关问题作出了有益探索,但是由于河北农业大学艺术硕士教育管理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想要探索出一个成熟的具体的符合本校自身规律的艺术硕士教育模式,还要不断探求和完善。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凝练和积淀,不会靠短时间的行为一蹴而就,需要通过不懈的实践探索,逐渐从稚嫩到成熟,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优势。河北农业大学是具有113年历史的学校,艺术学科十几年的发展与成就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相信艺术硕士在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下一定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1]王娟.我国艺术硕士(MFA)教育管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陈洁.MFA艺术硕士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研究生,2013(8):59-61.
[3]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4):111-116.
[4]徐彦婷.我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教育,2015(3):105-106.
[5]李江.高校设计学专业艺术硕士(MFA)培养可持续发展策略思考[J].艺术教育,2015(1):204-205.
(编辑:刘伟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