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玮
(阜阳师范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论“真实性的丰富程度”
——关于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
肖玮
(阜阳师范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众多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的都受到国家和民族的保护。不单纯审美,而是从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元的角度看待传统工艺美术或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可以感知他们的弥足珍贵。因为,资产的意义在于“它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历史的、审美的、社会的、科学的价值”。研究体验传统手工技艺和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丰富程度”,继而了解他们所展现的深厚文化、宗教、科学、生态等背景知识,这应该就是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文化遗产;真实性;丰富细节;宗教;材料;时代审美
各国丰富的文化财富,除了物态化的文化遗产,还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它们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手工技艺包括:陶瓷、玻璃、织锦、刺绣、编制、金工制品、家居制作、书籍装帧、漆艺等。其从构思到执行往往由一个人或小部分人完成,并是小批量的。而随着设计工业的冲击,手工技艺经常面临缺少市场和传承延续的问题。人类文明历史悠久,即使一种陶瓷技艺都可以在不同的民族、地域出现材质、造型、烧制、装饰等方面数百种的不同。哪怕是其中一个细微的开片技术或者特殊的釉色都会是几代人专研的心血,是一种科学方法的接力。但是一旦这种技艺断代了,就会很难恢复。因此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认定并颁布保护政策。日本是最早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早在1955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日本就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包括传统音乐、戏剧和工艺技术等,并把具有特殊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为“人间国宝”。2006年,中国颁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这些文化财富的认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必然具有严苛的标准。正是这种独特的“真实”认定,才能彰显他们的重要价值。
1“真实性的丰富程度”是工艺文化遗产判断的准则
“真实性”在古典希腊-罗马语源中最初用来指称历史环境中某种真实的、诚实的、原来的成分。至1849年,它被定义为“真实的意义”。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在艺术品、历史、遗产保护原则中要包含真实性。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历史古迹的要领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逝去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1]它提出:“某一遗产资产应‘渗透着来自过去的信息,整个世代的人们的历史遗迹留存到今天,成为他们古老传统的活的见证’”;由于其中对“真实性的丰富程度”给予关切,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遂予以收录,并且要求申报项目在设计、材料、工艺和背景等方面都必须通过真实性程度的检验。所以“真实性”在文化遗产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文化遗产价值之所在。
澳大利亚遗产国立委员会推荐:资产的文化意义包含“它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审美的、历史的、科学的、社会的价值”。传统手工技艺和工艺美术一直被看作是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缩影。而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的研究发展,尤其是文化(或社会)人类学的传播,设计、艺术史学家不仅从审美更从人类学的角度开展研究,使用田野调查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文化遗产更广泛细致的观察,明确其珍贵的文化、社会价值。所以“真实性”的丰富程度应该是分析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生态背景和相关神话、宗教、习俗、礼仪、生产消费、技术、宗族及传承脉络等信息的重要支撑。目前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评估基本标准包括某一资产的稀有性、研究或教学潜力、代表性(它是否可以作为其种类的一个良好范例)、视觉魅力、技术程序或创新程序的证据,以及与特殊人物、文化习惯或精神信仰的联系等。
2工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丰富程度”所具有的社会、历史和宗教价值
工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丰富程度”表现为:即使对它的工艺和文化背景并不了解,但仍能感受到它所传达的历史氛围及怀旧感。即使只有残片而依然保持其真实性。这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细节审美特点和特有的民族、区域风格,传递出曾经的时代文化、审美准则和深刻情感。
2.1手工技艺文化遗产通过“真实性的丰富程度”体现出历史、社会文化
康德认为,美的经验蕴含着一种权威性与投入感。人类的装饰文化一开始就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中国封建社会装饰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社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先秦“礼藏于器”,礼器具有社会政治属性,意味着对财、权的掌控。宫室、章服、彝器、车马都有严格的制度与产别,不准僭越。《考工记》记载了中国古代玉器的佩戴准则:“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即天子用纯色的玉质材料,上公用杂色的玉,侯使用质地不纯的玉石等。《周礼-春官》规定旌旗制式:天子用绘日月的旗,叫大常;上攻、诸侯用绘蛟龙的旗,叫旂;孤卿用单色的帛作旗,叫旜;大夫用的旗四周镶白边,叫物。各种旗的流苏数目也不同:天子旗十二,上公旗用九,诸侯旗用七,如此等等。[2]欧洲早期,优质的染料和色素昂贵而稀缺,所以持久的明亮的颜色就成为财富的标志。伊丽莎白女王在进行加冕礼时,穿了一件亮丽的紫色斗篷并带了一条金黄色围巾。在一片棕色、银灰色的服装衬托下引人注目成为视觉主导,表现出权利与装饰是成正比的。[4]
传统艺术品能够较突出地体现区域文化和时代背景。出土于成都体现三星堆文化的一些青铜雕像,有一双被夸张到极致的眼睛,眼睛中央有一道横脊,使其眼球变成一个有棱角的几何体。甚至于有的铜像的眼部瞳仁从眼球表面突出成柱状。铜像手持礼器,全身雕饰花纹(对应华丽服饰的刺绣图案)。巫鸿先生通过对丰富的细节研究认为,这种眼睛的塑造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观念,即“具有特殊身份的王者有一双形状奇异的眼睛”[3]。而三星堆出土的其他石人雕像有些没有眼睛,且双手背缚其后。反映其在现实生活中眼睛可能被刺瞎,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囚犯——“夺其目即夺其生命”。
2.2工艺文化遗产通过“真实性的丰富程度”传达宗教寓意
宗教信仰最初是原始人类凝聚精神力量和意识崇拜的方式展现。20世纪之前宗教在各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工艺设计主要都是体现宗教主题。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手工技艺多为基督教服务,不论是教堂使用的烛台、圣洗礼盆还是圣经手抄本,都是这样。中世纪《圣经》手抄本不再用古埃及盛产的纸草为材料,而使用羊皮纸。羊皮纸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要确保毛色无疤痕并经过浸洗、腐烂、暴晒、在具有碱性的水中浸泡等“鞣制”过程,之后,绷框、拉展、打磨……形成可双面书写,容易吸墨而且不渗淤的优质材料。犹太教曾规定:羊皮纸所用动物只能是无罪的(上帝选中的)。如牛、山羊、绵羊、鹿等,猪则不被认可;不使用内层的皮;制造过程中教徒应该参与。《摩西五书》特别要求要只能书于一头小牛制成的同一张羊皮纸上。制作一本书需要一百头左右的羊。所以为节约,羊皮书的装帧及书写总是密集遍布纸面。还会把金银磨制成粉,调成颜料装饰图案。昂贵的材料和繁密华丽的装饰以及教徒年复一年的抄写使手抄本《圣经》不仅记录了圣经教义,而且见证了古代宗教的影响力、教徒的虔诚、书籍装帧风格特点等真实、丰富的文化信息。其“真实性的丰富程度”表明它们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日本神社信奉万物有灵论。供奉神灵的构筑物——神庙也会受到死亡威胁。所以日本伊势神社宫殿每隔20年要焚毁重建,叫作“式年迁宫”。神社在每年10月都要举行“神尝祭”,把新稻米供奉给“天照大神”。作为重要的日本文化遗产,伊势神宫木制建筑结构本身不是唯一的重要指标,与其相关的“式年迁宫”、“神尝祭”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体现其“真实性的丰富程度”的标准。
3工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丰富程度”具有科学价值
亚里士多德把学术分为理论的学术、实用的学术及制造的学术。制作的学术是通过一定的经验和技艺实现某个具体目的,属于“工具理性”的疆域。中国思想体系中,把道(包括大道和各种具体的道在内)的追求和器的追求分别开来。后一种追求的累积效应就是“技艺”[5]。较为复杂的传统手工技艺或工艺美术都会有其独特的制作科学,是基于理性的感性。通过手口相传,把关键的技术科学一代代传承下来。
3.1材料科学
材料对于手工产品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精神的源泉。材料学这门科学对于几千年以来的手工艺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于他们不断钻研,对材料的特性了如指掌且不断创新。盛产玉石的地域会慢慢形成高超的玉雕工艺。而黄河岸边的手工艺人会就地取材使用黄泥制作“澄泥砚”。中国遗存下来的明清家具多采用了昂贵稀缺的高端木材,如黄花梨、黑檀、小叶紫檀等,这些芳香坚硬的木料在木制品工艺师的手中精雕细琢(也只有它们才值得这样雕琢),虽然历经沧桑,仍然温润如初。在中国古代,已经掌握了矿物质材料的制作技术。中国传统宫室、墓室、石窟壁画,均使用了丰富的矿物质颜料。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之《丹青》卷中,记载了矿质颜料的制作。石材或宝石类材料经研磨、漂洗得到不同矿物色彩,色泽稳定不易变色。蓝色为石青和“青金石”等,绿色主要是绿松石和孔雀蓝等,黑色为黑曜石等,白色为水晶、白珊瑚等,红色为朱砂、辰砂、玛瑙、银朱等。银朱又称紫粉霜,是朱砂经高温炼成水银并和雄黄调配而成的。把矿物质研磨成不同粗细的颗粒,制作出深浅不一的色彩,颗粒越大反射光线越强,画面具有闪烁的光泽。
深入了解材料特性并区分对待是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特点。中国《考工记》记载:在制造轮毂时,对砍伐下来的木材,应该首先“矩其阴阳”,然后“以火养其阴,而齐诸其阳……”即应对木材分向阳和背阳做记号,烘烤背阳面去湿气,以免制作轮毂时收缩变形。而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工艺效果。中国青花瓷的图案呈色虽都靠氧化钴,但色调往往不同,因为所用钴料的成分不同而至或清雅或浓郁。清代在彩绘颜料中调油,而明朝工匠则是调胶。因为油的质地细腻所以清朝的彩绘瓷花纹比明代显得精细[6]。
3.2造型科学
除少数纯属娱乐外,工艺美术以实用性为主,造型与装饰均体现功能的需求。如中国辽代的一个皮囊壶体现了契丹族从游牧过渡到半定居的生活方式。茶汤是热的,茶注就不配注碗。酒是凉的,酒注配以注碗方便加热。一样是酒具,硕大的反应所贮酒的温和,小巧的表现贮酒的浓烈[6]。中国古代《周礼》记载,周代对兵车的轮、辅、厢的设计,对农用车的伏兔设计,以及对轮牙、轮辐结构、检验方式,等都积累了详尽的经验。在对具体部件的尺寸配合要求中,这些经验都是用分数形式加以表述[7]。欧洲中世纪的各类手工行业成立行会并制定了设计标准,规范建筑物的形状、比例以及许多标准家用品的尺寸。时至今日,工业设计更注重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家具、电器等工业设计都有国家标准。而为了保护本国市场,许多国家制定了更多严格的标准、法规用来设置技术壁垒。目前,欧共体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十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原西德曾制定关于禁止进口车门从前往后开的汽车标准,旨在于抵制类似意大利生产的菲亚特500型的汽车款型[8]。目前,基于各民族文化传统基因传承的手工技艺、工艺美术产品,更应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以符合时代审美和生活方式。
4工艺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丰富程度”符合当代审美
4.1传统手工制品符合现代细致审美的文化需求
审美方式即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舒适的生活带来更细致的观察。艺术形式本身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具有摆脱环境约束的独立意义[9],体现出主体性和与环境共生、互动的和谐关系。现代主义审美风格曾经是时代的主流,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形式改变了20世纪50年代世界城市三分之二的天际线。但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文丘里在1966年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明确提出,“我赞成混乱的因素而不赞成直接的和明确的,我主张凌乱的活力而不强求统一……能深刻有力地满足人们心灵的简练的美,都来自内在的复杂性”[10]。他认为建筑就是带有装饰的遮蔽所。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到来,表明二战之后,经济发展,工艺复兴时代来临,人类对繁复装饰审美的天性滋长。而相对于现代主义简约乃至极简风格的工业产品,传统手工制品独特的民族个性,优质的原材料以及纯手工打造的体验等都更具现代审美价值。其蕴含的区域文化生态、地理、历史特色,都符合现代审美对感性的要求。如传承至今的扬州漆砂砚,采用上百年的金丝楠木做砚身,并用浮雕、透雕等各种手法雕刻,使楠木的价值最大化。其砚堂部分使用天然大漆和金刚砂的结合,细腻温润。漆砂砚的砚盒更是采用了独特的“点螺”工艺,结合扬州风光或文人故事的图案,并辅以诗文、篆刻,在漆黑的大漆底的衬托之下闪烁的螺贝点缀,精细高贵,充分体现了“工不厌精,料不厌细”的手工特色,是现代精良、畅销的手工制品。
4.2传统手工技艺、工艺美术制作和传承的过程是执着、独特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今天,许多人被手工技艺所吸引,尤其是女性。埃托·索托萨斯曾说:“设计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完美生活的乌托邦的隐喻方式。”同样,手工技艺所固守的不仅仅是对物的执着,更是对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的留恋和向往。一个区域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生态特点和传统生活方式,比如河南淮阳的“泥泥狗”玩具,泥塑传说中的九头鸟、人头狗、蟾蜍、蝎子等各类不同求福、避灾功能的动物,其具有淮河文化的丰富底蕴,是淮阳太昊陵每年三月祭拜人祖伏羲的“人祖会”中群众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庙会是传统特色活动,作为古老的交易集会,能吸引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群众云集而来。这种集祭拜、购物、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生活方式至今仍能在中国黄淮流域的农村沿袭,是十分幸运的。
文化空间包含独特的经验、表演、过程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其文化的完整性对提供真实性体验起到重要作用。如中国安徽泾县地区有一块倾斜的光滑山坡,供晾晒宣纸的原材料——一种青檀树皮,这种特殊的地势可以保证树皮经日晒雨淋完成日光漂白工序而不会腐烂。所以这块山坡成为宣纸文化遗产重要的体验空间。而上面提到的淮阳太昊陵作为典型性的文化遗产空间更应该持续传承。我国近年开展地缘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就更好地维护了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促进传统节庆、民俗、宗祠族祭等文化表现形式的有效传承。
5结语
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丰富程度”更像是在述说故事。诉说关于材质的故事——玉的白润、翡的清透、漆的滑软、木的质朴或者是关于鲍鱼壳如何被加工成点点闪烁螺花的故事;诉说关于工艺的故事——多少的温度烧成陶,多高的温度烧成硬瓷,加铜烧制会幻化成怎样的色彩……;诉说关于传承的故事,如何断代如何复兴。在每一个平原或者山区,流传着各个版本的祭祀礼仪、传奇故事,手工技艺遵守着各自的法则持续生长。对于经历史沉淀,被各级政府认定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没有毁坏的权利。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宝藏,其持续传承是我们民族独立个性的见证,也是我们走向未来,融入世界经济浪潮的基石和本源。
参考文献:
[1]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J].世界建筑,1986(6):13.
[2]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陈炜.装饰问题争议三题[J].北京:美术观察.2003(10):99-101.
[5]徐飚.成器之道[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6]尚刚.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7.
[7]刘道广.中西艺术文化背景比较[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8]技术性贸易综合服务中心.发达国家在标准和技术法规上的技术壁垒[EB/OL].http://www.wtociq.gov.cn.
[9][英]约翰-沃克.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10]邬烈炎,袁熙旸.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ON “THE RICHNESS OF AUTHENTICITY”
——On the value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nd handicrafts
XIAO Wei
(SchoolofDesign&Art,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236041,China)
Abstract:Many cultural heritages,material and non-material,are protected by states and nationalities.Not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but also from the polybasic perspectives of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the preciousnes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or handicrafts can be perceived in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ssets is that “it has the historical,aesthetic,social and scientific value for the people in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lies in studying and experiencing “the richness of authenticity”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nd handicrafts,and then understanding the profound culture,religion,science,ecology and othe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displayed in them.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authenticity;rich detail;religion;material;aesthetics of the times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4-0100-04
作者简介:肖玮(1972-),女,安徽阜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品牌形象设计及推广策划。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13BG074)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