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与浙西海塘工程

2015-03-17 03:09郑彩云
关键词:海塘

郑彩云

(高安市博物馆,江西 高安 330800)



朱轼与浙西海塘工程

郑彩云

(高安市博物馆,江西 高安 330800)

摘要:朱轼是对清代海塘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开创性人物。在浙江巡抚任上,他主持修筑的的海宁老盐仓鱼鳞大石塘,具有塘基更牢固、塘身结构严密、护塘工程完善、海塘管理到位等诸多优点,抗潮御灾功能更强,被公认为是海塘工程的样板,因此成为清政府不惜花费巨资而大力推广的筑塘范式。

关键词:朱轼;海塘;鱼鳞大石塘

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今江西省高安市村前镇艮下朱家村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朱轼一生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为乾隆帝师。卒后,被御赐为“帝师元老”。他居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政绩显著,深受后人敬仰。尤其是在任浙江巡抚期间,他主持修建的浙西海塘工程,被作为永久性的标准塘工,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目前,学界对朱轼的关注日渐增多,主要是围绕其生平政绩、史学成就、学术著作等方面考察;而关于清代海塘的研究,成果也颇丰,大多会提及朱轼筑塘一事,但尚未有专文对该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因此,本文拟以《海塘录》为基本史料,就朱轼修筑海塘的成就及影响作初步探讨。

一、清初浙西海塘建设

海塘是为阻挡海潮侵袭而修筑的人工堤坝,它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被誉为“海上长城”[1]。海塘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沿海各省。《清史稿·河渠志》曰:“海塘惟江、浙有之。于海滨卫以塘,所以捍御咸潮,奠民居而便耕稼也。在江南者,自松江之金山至宝山,长三万六千四百余丈。在浙江者,自仁和之乌龙庙至江南金山界,长三万七千二百余丈。”[2]3815浙西海塘是指杭州至苏松海塘交接处平湖县一段,即以钱塘江口为界,其北岸为是[3]。

筑塘防海,历史悠久。《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唐、宋以来,屡有修建,其制未备。”[2]3815其实,史籍中有关海塘修筑的记载,可以上溯至汉代[4]。唐代,修筑的捍海塘已有相当规模,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盐官有捍海塘,长二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5]1059宋代海塘有较大发展,已有土塘、柴塘、木柜装石(石囤)塘、石塘等塘型。明朝时修治记载更多,在技术上亦有很大进步。已出现五纵五横鱼鳞石塘等重型塘,而且地方上都制定了维护塘堤的成套制度[6]。

清代之前,海塘多为随坍随修,史称“自元明以来屡经修筑,或一二年或五六年以至十余年,俱系随坍随筑”[7]卷十三,1。而至清代,无论是在塘工技术上还是对塘工的重视均超越前代,且已形成完整的海塘系统。《清史稿·河渠志》载:“清代易土塘为石塘,更民修为官修,钜工累作,力求巩固,滨海生灵,始获乐利矣。”[2]3815清朝入关后不久,礼科给事中张惟赤就上疏提请统治者重视浙江海塘,曰:“江、浙二省,杭、嘉、湖、宁、绍、苏、松七郡皆滨海,赖有塘以捍其外,至海盐两山夹峙,潮势尤猛。故明代特编海塘夫银,以事岁修。近此款不知销归何地,塘基尽圮。倘风涛大作,径从坍口深入,恐为害七郡匪浅。请严饬抚、按勒限报竣,仍定限岁修,以防患未然。”[2]3815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八月,浙江海宁发生严重潮灾,塘溃2300余丈,经“总督赵廷臣,巡抚朱昌祚疏发帑金修筑,委兵道熊光裕督修,”[8]卷五,613共修筑石堤5000余丈。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修海盐石塘1000丈。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飓风大作,海潮泛滥,冲决海宁塘1600余丈,海盐塘300余丈,拨帑修筑。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钱塘江水势突然北趋,潮流赴北,倒灌严重。至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海潮已直逼北岸塘根,尤其是春夏间,“风潮大发,海宁县塘圮数千丈”[7]卷四,3,浙江巡抚徐元梦上疏请求整修,这次工程分两期,直至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闰八月才竣工,共筑海塘近3400丈。

康熙五十四年发生的海宁溃塘事故,不仅给沿岸百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而且导致周边的嘉兴、松江诸府受灾严重,甚至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也面临被切断的危险。这引起了康熙帝的重视,于是修筑海塘事务提上日程。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朱轼被任命为浙江巡抚,全面主持浙江海塘工程,由此拉开了清代大规模修筑海塘的序幕。

二、朱轼修筑海塘

朱轼主政浙江期间,最显著的政绩是修筑海塘。上任后他不辞辛苦,深入实地考察,亲自督修,大力修建海宁、仁和一带海塘。他对浙西海塘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提出的修筑海塘的建议,大部分被清廷采纳,为清代防潮海塘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三月,朱轼向朝廷上了一份《请修海宁石塘开浚备塘河疏》,疏中说:“查沿塘俱属浮沙,潮水往来荡激日侵月削,塘脚空虚,虽有长桩巨石,终难一劳永逸。”[7]卷十三,1根据海宁沿海一带浮沙较多的地理特点,他结合前代的治塘技术,创造性提出“木柜法”修塘方案。

所谓“木柜法”,是用松、杉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木柜,内塞碎石,横贴塘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堤另筑高约堤身一半的堤坡,是为坦水。仍以木柜为贮石主干,外砌巨石二三层,用以保护堤脚。同时建议,在海塘内侧再挖一道内河,曰“备塘河”,与外河或海相通,一旦海塘决堤,或特大潮汛袭来,咸潮侵入海塘,备塘河就可以蓄存咸水,随后再排泄出海。而挖河所取之土,又在河的内侧堆成一条土塘,称为“土备塘”,作为第二道防线以抵御咸潮,增强石塘的御潮功能。

这一方案得到朝廷认可,总督满保、巡抚朱轼委派杭州知府张为政具体负责修筑。工程历时近两年,至五十九年正月才竣工。共修石塘958丈,坦水3000余丈,土塘5100余丈,开浚备塘河达7700余丈,建闸一座,共费工料银约15万两[8]卷四·本朝建筑一。此役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海患进一步扩大,使危险情况稍有缓和,沿岸百姓也得以喘息。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五月,朱轼再次上疏请求扩大海塘修建规模,修筑新式石塘。在奏疏《题请建筑海宁石塘开浚中小亹淤沙议》中,就修塘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筑老盐仓北岸石塘,保护杭、嘉、湖三府民田

朱轼认为老盐仓一带正当江海交汇处,地势最危险而地基又较好,且北岸“皆系民田庐舍,支河汊港甚多,俱与上河通联,东即长安镇,与下河官塘仅隔一坝。”[7]卷十三,4因此,他建议修筑老盐仓北岸东自浦儿兜起西至姚家堰止,共1340丈海塘,以保护杭、嘉、湖三府。可以先筑草坝,在决口处填埋芦苇、乾柯等草料。然后就近在武康县采集大石,征购巨木,并在春夏前运至修筑工地,速筑石塘以防潮水泛溢。

2.筑新式石塘,使之稳固

鉴于海宁沿海一带,“俱系沙土,且潮汐往来变迁无定”的地理环境[7]卷十三,4,朱轼认为应趁海滩沙少、潮水新涨之际,砌筑石塘,随着来沙积聚,便可保护塘基,同时,他提出修筑新式石塘。这类石塘为重型海塘,塘身一般为二十层,每层用厚一 尺、宽二尺、长约五尺的条石砌成,高二十尺,顶宽四尺五寸,底宽一丈二尺。为保证塘身坚固,在每块大石料的上下左右凿成槽榫,使石料之间互相嵌合,彼此牵制,在受到冲击力时难以动摇。合缝处则灌以糯米浆或油灰,再用铁锔扣榫,以防渗漏散裂。塘后添筑土备塘,塘高一丈、宽二丈,为之内防。同时塘基脚打三排梅花桩,用三和土浇筑,使之更加稳固。这种海塘用条石纵横叠砌,外形似鱼鳞,故谓之鱼鳞石塘。

3.开中、小亹淤沙,恢复江海故道

历史上,钱塘江入海口有3个,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南大门、中小门与北大门。龛、赭两山之间称南大门,赭山与河庄山之间称中小门,河庄山至海宁的马牧岗之间称北大门[8]卷五,623。明代以前,主流从南大门入海。明末,主流北冲频次增加,改徙中小门。清代康熙中期,泥沙在南大门和中小门淤积,主流开始行北大门。为了防止海潮淘刷新建塘基,朱轼提出改变河势、巩固北塘的主张:“今虽砌筑石塘,然中小亹淤沙不开,则回潮冲刷一日两次土石塘工终难稳固,今多雇民夫将中小亹一带淤沙上紧挑浚,计挑过一千九十丈,大汛时潮水,亦可出入,现在将巳挑者开浚深阔,未挑者兼工开浚,使江海尽归故道,则土塘石塘,可免潮势北冲之患。”[7]卷十三,5试图开中小门引河,使主流南移,缓解北岸海塘压力。

4.筑夏盖山石塘,以御南岸潮患

疏中介绍上虞县原有土塘5400余丈,用以保障民田水利。夏盖山之南有夏盖湖,方圆百里,浇灌上虞、余姚两县之田,也凭借土塘捍御。近几年夏盖山一带海中有圆沙数十里,导致潮流逼近南岸。应先将决口堵塞,待潮水稍缓,再号召上虞百姓捐助修建土塘。唯有夏盖山西边地势最为险要,长度大概1800丈,非建石塘不可。因此,他建议:“用长五尺宽二尺厚一尺大石,于羊山及夏盖山开采运用,随地势高下,每丈十三层以至三十四层不等,纵横叠砌,庶南岸之潮患可御。”[7]卷十三,6

5.专员岁修,以保永固

朱轼意识到:“沿海潮汐,惟浙江为最,非有专员经管,未见实效。”[7]卷十三,8他认为钱塘江南北两岸塘患频仍,是由于管理不到位,应设“专员岁修,以保永固”[7]卷十三,8。因此他奏请在杭州、嘉兴、绍兴三府各设海防同知一员,专司钱塘江海塘岁修。具体人事安排及管理职责疏中亦有提及:“将南岸绍兴府之上、余、山、会、萧五县石塘土塘专交绍兴府同知阎绍管理,北岸杭州府之海宁、仁和、钱塘三县之石土塘,专交原任金华府同知刘汝梅管理,嘉兴府之海盐、平湖二县石土塘,专交嘉兴府同知王沛闻管理。各员衔内添入海防字样,专任责成,小有损坏,即时修砌,其属辖之巡检场员听其调委分任。”[7]卷十三,8这是清代设置专职人员管理海塘的开始。

上述奏疏中,朱轼提出在海宁创筑以木柜贮碎石为塘基的大石塘,修建备塘河、坦水等护塘工程;继而建议修筑老盐仓北岸和夏盖山两段共3700丈海塘,改进石塘结构,采用新式的鱼鳞大石塘;又提出了引潮水走中小门的设想,并且设立海防同知专职管理海塘。这是清朝立国以来第一次全面阐述海塘修筑方案,为治理沿海潮灾提供了理论基础。康熙皇帝得到奏报后十分赞同,当年七月,下旨令朱轼主持修建鱼鳞大石塘,“宁邑大石塘之建始此”[10]7868。

然而,海宁老盐仓海塘工程刚开工不久,朱轼便升任光禄大夫、左都御史,并赴京任职,修筑工程由继任者屠沂主持。康熙六十一年二月,屠沂认为“海潮无定,修筑堤岸必须随时制宜,请于土浮不能置桩砌石之处,筑草塘五百四十丈”[7]卷四,7。第二年春,“又奏准筑草塘三百丈,仍于实土处更筑石塘,合从前共五百丈”[7]卷四,7。他将石塘改筑为草塘,故老盐仓石塘实际筑500丈。不久,又奏称:“中小门沙地因北岸冲决甚险,题明挑挖以分水势,今北岸塘脚现涨沙涂,塘身稳固,无庸再为挑浚。”[10]7869因此,开挖中小门引河、夏盖山海塘及其他工程也随着朱轼的离任而搁浅。

三、朱轼海塘的优点及影响

有学者指出:“清代鱼鳞大石塘是在明代黄光升创立的‘五纵五横’大石塘基础上,经过桩基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基础处理工程的完善而逐渐形成的。”[11]388朱轼修筑的鱼鳞大石塘确实是在明代“五纵五横”大石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鱼鳞大石塘又在诸多方面有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塘基更牢固。明朝黄光升“五纵五横”大石塘,是先除去四尺浮土再打桩,待沉实后安放琢凿。清淤后只在塘基的前半部下桩加固,后半部则填以土石直接用条石砌筑。而新鱼鳞石塘的塘基工程,清淤后在塘基前后部位都打桩,而且“密排梅花桩三路,用三和土坚筑,使之稳固。”在塘基底部均匀布满梅花桩,再打一道双排桩(称为“马牙桩”),中、后侧又有一道单排桩,并在其上用三合土夯实,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防止塘基淘刷,使之更为牢固。

其二,塘身结构严密。黄光升的大石塘是用长6尺,宽厚各2尺的条石砌筑。共十八层,石数从下到上大致依次递减,至十八层以一纵一横封顶。要求“层表里必互纵横作丁字形,弥直罅之水也。层中横必稍昂作幞头形,弥横罅之水也。层相架必跨缝而置,作品字形,以自相制,使无解散也”[12]卷八,666。朱轼鱼鳞大石塘对塘身结构相当考究。一律用长5尺、阔2尺、厚1尺的大条石砌筑,呈“T”形。每块塘石上下左右都凿有槽榫, 再在合缝处灌以石灰、糯米汁、油灰,并且条石与条石用铁攀嵌扣。因此,这种鱼鳞大石塘的塘身更密实更坚固,具有更强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防渗漏性,在强劲潮波的冲击下而不易散裂。

其三,护塘工程完善。清代的鱼鳞大石塘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塘堤,《大清会典实例》记载:“康熙五十七年覆准,浙江省海宁石塘,下用木柜,外筑坦水,再开设备塘河以防溢泛。”[13]卷九二0,579朱轼以“木柜”筑石塘,在塘外“另筑坦水”,用石块从塘脚沿海塘修筑比较平坦的坡式建筑,降低海潮能量以保护塘脚。“备塘”则是以备万一主塘损毁时防御之用,一旦外面的石塘被海潮冲坏,备塘河可以消纳潮水,并使之排回海中,防止涌潮漫溢。“五纵五横”大石塘则主要是通过修建“备塘河”,排水泄洪和防海水渗入,护塘工程相对简陋。

其四,海塘管理到位。朱轼非常重视海塘工程质量的监督及日常养护工作。一是确立“岁修制”,设海防同知“专员岁修”,塘堤小有损坏,即时补修,且“每年岁终统计题销”[8]卷五,615。二是创立“赔修制”,为避免“督率承修各官,希图草率完结”的弊端[7]卷十三,10。朱轼建议并要求督修官员在保固期内,海塘如有损坏,承修官员必须赔修,即使官员本人去世,也须由家属赔修。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海塘的修筑质量。

实践亦证明,朱轼所筑鱼鳞大石塘具备较强的御潮功能。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由于台风和大潮同时在钱塘江口南北一带出现,酿成一次特大潮灾。惟有老盐仓500丈鱼鳞石塘安然无恙,杭州湾南北绝大部分的海塘都遭到严重的破坏,生命、财产的损失十分惨重。朱轼总结道:“查旧日所修石塘久经告成,虽石块碎杂,根脚俱有木桩,尚属坚固。独县西老盐仓一处塘工五百丈,石大而坚,可保永久。”[14]卷六十四,1628雍正十三年六月,钱塘江海塘发生了全塘溃塌的重大事故,史载“风潮大作,仁和、海宁、海盐等县草土石塘,共报坍一万二千九十七丈”[8]卷五,630。七月初八日,杭州将军傅森奏称:“自李家村至海宁县迄西大石堤之尾,垫木枝修筑之柴塘堤,十分内被风潮冲塌七、八分。再,大学士朱轼任浙江巡抚之时,所修筑之海宁县以西五百丈大石堤,毫无冲坏之处。”[15]2381乾隆时,大学士嵇曾筠亦大加赞赏:“海塘工程逼临江海,屡筑屡坍。大学士朱轼于巡抚任内建筑大条石塘五百丈,修砌如法,至今完好,其余各工实不如大学士朱轼所修石塘之坚固。”[16] 73-74

朱轼鱼鳞大石塘抵御海潮的效果最好,被公认为海塘工程的“样塘”,成为清朝不惜斥巨资修筑的主要塘型。乾隆即位后,大学士嵇曾筠多次叮嘱高宗:“鱼鳞大石塘乃一劳永逸之图,必须经历竣事,方可垂诸久远。”[17]卷八十三,乾隆三年十二月因此,高宗遂下定决心不惜花费重金,将钱塘江北岸、受涌潮威胁最大的地区,一律改建成新式鱼鳞石塘,以图实现“一劳永逸”。

时至今日,朱轼修筑的海塘历经三百年海水冲涮洗礼,依然牢固地矗立在海边,已成为标志我国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丰碑。今人对此也给予很高评价,王育民教授说:“清代对海塘的兴修,所投人力、物力之多,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历代所不及。其最重要的工程为海宁老盐仓鱼鳞石塘。这项工程创始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浙江巡抚朱轼。”[18]161可见,“朱轼海塘”在我国古代海塘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方福祥,单惠芳.试论明清浙西海塘与沿海区域开发[J].浙江社会科学,2010(6):83-87.

[2] 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 冯宝英.江浙古海塘与民间信仰[J].浙江水利科技,2013(6):43-46.

[4] 张剑光.关于唐代水利建设重心的一些思考:以浙东、浙西和河南河东四道为核心[J].山西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4):62-69.

[5] 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谷依.清朝前期对浙江海塘的修筑[J]. 史学月刊,1958(7):23-28.

[7] 翟均廉.海塘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许传沛,等,原纂.海宁州志稿[M].朱锡恩,续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十一年(1922年)排印本.

[9] 方观承,查祥,等,撰. 敕修两浙海塘通志(续修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 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重修浙江通志稿:第96册:水利略[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11] 周魁一.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 樊维城,胡震亨.海盐县图经[M].台北:成文出版社,天启四年(1623年)刊本影印.

[13] 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 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雍正浙江省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M].合肥:黄山书社,1998.

[1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A].杭州:华宝斋书社,2001.

[17] 鄂尔泰.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杨华轲)

Zhushi and Western Zhejiang Seawall Engineering

ZHENG Caiyun

(Gao’an Municipal Museum, Gao’an 330800, China)

Abstract:Zhushi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Qing Dynasty seawall construction. When he was the governor of Zhejiang, he presided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ining old Yancang scales Dashitang.It had stronger Tang Ji, Tang body tight structure, perfect supporting pond, seawall management in place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he function to resist disaster was stronger, which was recognized as the seawall engineering model. Therefore, it becoms the Qing government at large and strongly built Tang paradigm.

Key words:Zhushi; seawall; Da Shi Tang scales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09—04

作者简介:郑彩云(1983—),男,江西高安人,高安市博物馆助理馆员,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明史、高安地方史。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欢
海塘
舟山市普陀区海塘安澜工程建设管控研究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通过初步验收
沉默的北海塘
《上海市海塘维修养护技术规程》编制解析
钱塘江海塘史话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浅析钱塘江海塘修建历史和技术沿革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