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博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日本共产党成立于1922年7月15日,但在军国主义盛行的日本,以反帝、反战为口号的日本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饱受日本政府的打压,一度沦为“非法”组织。1945年随着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期间遭到逮捕的日本共产党成员陆续获释,日本共产党似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为了与实际上占领日本的美国缓和关系,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提出:“驻日盟军不是日本共产党的障碍,反而能够促进日本的民主化。在盟军长驻日本的条件下,日本共产党也能用和平的手段在日本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观点史称“和平革命论”。然而“对美国的盲目幻想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系列的路线性错误最终使得战后浴火重生的日本共产党再次陷入了低谷”[1]。日本共产党由此走向分裂,而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对“和平革命论”的批判。
1950年1月6日,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向海外发表了题为《关于日本情势》的评论。该文严厉批评了野坂参三及其倡导的“和平革命论”,称野坂是在片面地颂扬美国、奉承美国,所谓的“和平革命论”已经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毫无共通之处。文章在最后还强调,为了实现日本的永久和平,武装斗争是极其有必要的。
从世界局势来看,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公开发表此文有着现实的警告意味。当时冷战格局已经初现端倪,但日本共产党非但没有将斗争的矛头指向美国,反而沉浸在与驻日盟军的蜜月期当中。眼看中国人民武装革命顺利进行,在日本日共却让革命时机白白流逝,这令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十分不满。尤其是“和平革命论”提出以后,丝毫看不到日本共产党内部有反对的征兆,用这种激烈的批判来点醒日共,这是欧洲共产党情报局最后的选择。
起初日共将这篇评论视为别有居心者杜撰的假文章,呼吁党内同志不要相信。但不久莫斯科电视台驻日新闻部记者证实,这篇文章的确是来自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的文稿。对日共来说,这则消息的准确性被证实以后,第一感觉便是震惊、难堪与愤怒,进而全党陷入到分裂的危机之中。1月13日,多位日共干部联名发表了题为《〈关于日本情势〉所感》①后文简称为《所感》。的文章为自己辩解。文章称:
在当下的日本,为达成宏伟的目标,有时采取迂回曲折的路线也在所难免。在语言与文字的表达上采取低姿态的方式,这是一种迂回的战术。……外国的同志在未充分了解日本与本党现状的情况下,就对本党同志的言论加以批判这将给日本人民与本党造成严重损害。[2](P127)
尽管野坂等人为自己的理论做出了辩解,但建立人民政府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欧洲共产党情报局提出批评性意见为契机,日本共产党内开始出现分裂。《所感》的提出者德田球一、野坂参三、伊藤律等人拒绝接受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的批判性意见,他们坚持按照既有方针领导日共,因此被称为“所感派”。而以宫本显治、志贺义雄为首,认为“日本共产党也是国际共产党的一份子,没有道理不接受欧洲共产党情报局提出的建议”的一派人则被称为“国际派”。
1月18日,日共召开第十八次中央委员会扩大会,志贺义雄向日共中央提出意见书,认为党应该深刻地自我反省,但德田球一却坚持维护旧有体制,拒绝了志贺义雄的意见。以德田为首的“所感派”运用手中的资源在党内进行宣传,批评“国际派”的党员是影响党内团结的祸首,两派的裂痕日益加深。最终发展到双方相互监视,甚至保持距离不相往来的地步,日本共产党滑落到分裂的边缘。但由于“所感派”掌握着党的领导权,他们在党内的路线斗争中仍居于优势地位。真正给“所感派”造成致命打击的并非“国际派”,而是他们一直视为团结对象的“美国朋友”。
1950年5月3日,麦克阿瑟在日本宪法纪念日发表了演说,他出人意料地提出:“本以为日本共产党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不同,是较为稳健的政党,但想不到日本共产党现在居然屈服于外国势力的干涉之下。”[3](P79)这种对日共态度 180 度的转变,暗示着其即将有所行动。
6月6日,麦克阿瑟直接向日本首相吉田茂下达了意见书,批评某些组织采取的暴力手段对社会造成不安,破坏日本民主主义的推行,整肃的矛头已经直指日本共产党。同日晚些时候,驻日盟军总部下达了对德田球一、野坂参三、志贺义雄、宫本显治等24名日共中央委员的公职放逐命令。被放逐而失去议员身份的德田球一,获悉驻日盟军将大举肃清日本共产党,仓促设立了临时中央指导部,并任命椎野悦朗为临时议长,德田等人则转入地下进行活动。吉田茂内阁还希望立法正式宣告日本共产党为非法政党,但由于遭到社会党的反对,且其他在野党也一致同情日本共产党,最终才停止了这一企图。
美国对日本共产党的态度突然发生逆转的原因也在20天后彻底揭晓,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由此可见,尽管日本共产党为了缓和与美国的关系提出了“和平革命论”,但这无异于与虎谋皮。由于已经预判到朝鲜半岛局势即将发生变化,为了在可能到来的战争中使日本成为美军稳定的大后方,美国才会选择在6月初向日本共产党开刀。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也没有必要再遮遮掩掩,对日本共产党的整肃进一步扩大。到了7月份,日本全国的机关、企业、学校都开始了对共产党员的清除,这在当时被称为“赤色整肃”。
由于“所感派”的右倾路线几乎给日本共产党带来了灭顶之灾,同时也是为了宣泄遭到镇压后的压抑情绪,日本共产党内的左倾激进势力急剧抬头,这个曾经还期盼能与美国合作的政党一下又跳到了暴力革命的路线上。1951年2月23日,日本共产党暗中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协议会①简称“四全协”。,会议首先全盘否定了野坂的“和平革命路线”,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提出了暴力革命的方针。
针对以朝鲜战争为背景的特殊时期,日本共产党提出要搅乱美军后方的战略目标,试图通过在日本进行破坏来影响美军在韩国的战局。按照该计划,首先要发动群众组成“中核自卫队”,在城市展开武装斗争。然后再由一部分劳工组成游击队,进驻山区发展据点,以组建“山村工作队”。会议为武装斗争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并明确提出:朝鲜战争结束之日即是日本共产党武装斗争停止之时!
为确保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并提高武装斗争的效率,日本共产党还专门印发了多种地下出版物,以指导武装斗争的进行。这些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作为《赤旗》的代替者而发行的《内外评论》。该刊物是党内同志传递指令与讯息的最重要的媒介。第二,1951年10月3日出版的《球根栽培法》。该刊物表面看似是园艺书籍,其实内容是日共军事方面的指示与说明。同类刊物还有“科学营养研究所”发行的、专门介绍军事内容的《新维他命治疗法》。该刊物除了有军事战术的介绍外,还有许多关于武器制造的内容。第三,《游击战之基础战术》。该书同样于1951年10月发行。全书分为15章106项,详细记载了游击战的各种战术。
然而武装斗争的口号在日本国内并未得到群众的广泛响应,日共对此有些束手无策,而1952年的“血之五一运动”似乎又让日共领导人看到了希望。1952年5月1日,在东京举行了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型活动。集会结束后,以东京学生为中心的部分团体并未解散,反而朝向皇宫广场前进。会场也有人高呼:“一起前进到皇宫广场吧!”许多劳工与学生便加入队伍的行列向广场前进,日本警方也未予阻拦。群众们进入广场后,便闲坐于草皮上聊天进食,最后准备整队离开,但此时武装警察队突然涌入广场将群众包围,并使用催泪瓦斯与警棍对群众进行攻击,被卷入冲突的劳工超过两千人。冲突结束后,警视厅宣称有68名警官重伤,672名轻伤,3支手枪被抢,还有13辆美军车辆被烧毁,受损车辆则达到110辆。而群众方面共有5人死亡,其中还包括2名法政大学学生,300人以上重伤,轻伤者超过千人。事后被东京当局逮捕者高达1 230人之多[3](P164)。
尽管这只是一场反映了日本群众对美国占领者不满的突发事件,并不在日本共产党计划之内,但日本共产党却将这次运动解读为“群众对武力斗争的渴望”。德田球一还称赞此事件为“最佳的英雄行为,证明日本的革命运动水平已经有所提升”。以此为契机,日共开始大规模地推行其“极左冒险主义”的新方针。从“血之五一运动”后,日本共产党的战术就是利用全国各地的各种集会与警察进行武力对抗。这种方针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
为了纠正“和平革命论”的右倾错误,日本共产党转而奉行“极左冒险主义”,但这种“报复性”的尝试却适得其反。由于日共将精力专注于进行武装斗争,反而忽视了劳工运动和国会斗争。因此日本共产党逐渐走向孤立,逐渐被社会大众所抛弃。在1952年10月的众议院选举中,日本共产党获得的票数减少了209万票,而议席则从选举前的35席暴跌至0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日共宣布停止武力斗争后才逐渐得以改善。
1955年7月,日本共产党第六届全国协议会召开,日共中央正式宣布放弃了武装斗争的路线。同时为了提高党内的凝聚力,此时处于日共中央领导地位的宫本显治等旧“国际派”成员还专门邀请了“所感派”的核心野坂参三出任党的第一书记,以彰显日本共产党的重新统一。日本共产党自此才真正恢复了正常运作。
回顾日本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前期在路线上的摇摆,就会发现野坂参三提出的对美亲善的“和平革命论”带有鲜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色彩。由于没有认清美国自封盟军代表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的真实目的,野坂参三幻想依靠美国来实现日本的民主化。然而当时冷战的大幕已经开启,美国在远东的需求早已从“实现日本的民主化”转移到“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上来,通过取悦美国来推动日本民主进程的愿望最后必然化为泡影。
然而当右倾投降主义政策遭遇挫折后,日本共产党又盲目地急剧左转,最终走上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道路。日本共产党在政策上毫无计划性的180度转变,充分暴露了其在政治上的幼稚。正是由于“国际派”对欧洲共产党情报局指示的盲从,日本共产党没有从日本的国情出发,盲目执行武装斗争路线,最终一度丧失了群众基础,使全党陷入攸关存亡的危机之中。
[1]张博.战后初期日本共产党的兴衰与“和平革命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
[2]神山茂夫.日本共产党战后重要资料集[M].京都:三一书房,1971.
[3]江口朴郎.战后日本史[M].京都:青木书店,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