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万江心 王金花
文化企业骏马的金鞍
——访全国劳模,东兴建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可夫
文/本刊记者 万江心 王金花
经过60多年的风雨,经过60多年的积累,东兴建筑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黑龙江省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百强之一,成为国家二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多年来,东兴建筑集团获得了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全国重视安全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十佳关爱标兵、省明星企业标兵、省建设系统文明标兵单位、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省重合同守信用标兵企业、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集建杯一等奖,多次获国家级全面质量管理“金屋奖”“银屋奖”、全国优秀工程优质管理奖等10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编者按
东兴建筑集团办公楼。
《现代企业文化》: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东兴建筑集团的发展经历。
袁可夫:肇东市东兴建筑集团的前身是肇东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始建于1946年,1991年与糖建公司合并,1993年接收破产糖厂工人,1994年组建建筑企业集团,1999年改制为民营股份企业。目前,我们的在册人员总数为2227人,在册在编在岗人员1525人,核心管理人员336人。我们有主业、副业、外埠的三条战线,房建、市政、外埠、产业、开发的5个板块,8个工程局、37个基层单位103个一、二、三级法人,是融施工、开发、设计、物业、安装、路桥、商品混凝土、节能材料生产、医疗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建筑企业集团。
《现代企业文化》:您看上去温文尔雅,但却是一个干大事、担大任的人。您是怎样与东兴建筑公司共同成长的?
袁可夫:谢谢。我及公司的成长与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风雨同舟。1978年5月,全市抽调精英建设糖厂,我光荣地成为会战中的一员;1979年由我组建了糖厂建筑工程公司,把糖厂所有工程全部接过来承建,建设完成主厂项目之后,又建设了一大批多种经营项目;1991年肇东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濒临倒闭,市委市政府把这副重担交给了我;1993年糖厂又破产了,1500多名职工的安置问题震动全市,市委市政府又把这副重担压在了我的肩上,一个3000多人的三合水企业就这样产生了。为了安置公司和糖厂职工就业,除了干建筑之外,还要开办第三产业求生存,没有资金我卖掉了自己坐的小汽车,再进行集资和贷款,连续开办了18个与建筑业有关、相关、无关的三关产业,终于达到了人尽其岗;1994年,我们组建了东兴建筑企业集团,建立了独立党委,形成了施工、设计、开发一体化;1999年转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民营企业。虽然企业转制,人员自由组阁,也没有把这些人推向社会,凡是愿意在岗的职工一个也没撵走,企业用责任战略指导实践,保证职工上岗,实施育人发展;2002年运用载体战略指导实践,实施创造载体、安排职工、按项投资、定量分红;2004年运用独立战略指导实践,实施基层单位人钱物独立自主;2009年运用法人战略指导实践,实施承载项目、承接人员、承担指标、按责运行。2014年运用龙头战略指导实践,实施打造企业家团队、促进项目建设、长远稳定发展。
可以说,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也随之发展成长起来。我也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建设部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建筑企业家”“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数百项荣誉称号。
《现代企业文化》: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和特色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凝聚人心?
原建设部部长候捷,原肇东市市委书记李振东视察工作。
袁可夫:三人行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一定会有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如果能把优秀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这里马上就是一片生机。由于我们企业的职工是市委市政府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全市最老的企业,和一家已经破产的全市最大的企业交给我之后形成的一家三合水企业。有人员专业不同,制度基础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因素,所以只有用“以德化人、德法并举”的基本工作思路,才能把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起来。
“以德化人”就是把离退休职工很好地养起来,把职工子女考入高校念不起书的帮起来,把治不起病的职工扶起来,把受到水火病灾的职工救起来,把专业技术能力不行的职工培育起来。用真情投入使他们逐渐成为工作骨干;“德法并举”就是把不好好干的职工严格管理起来,建章立制,治乱世用重典,一丝不苟,一抓到底,必须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才能解决有各种背景的人员,才能使全体职工深深地懂得遵纪是应当的,守法是必须的,违纪是受罚的,违法是受处的,好好干的、干好事的人才能受到重用,不好好干的、干坏事的人会受到制裁,把守法成本太高的现象杜绝了,把优秀的人才提到重要岗位上,人心才能凝聚起来,企业就发展起来了。
《现代企业文化》:创业容易,守业不易,我们如何走出一条特色的经营管理之路?
袁可夫:“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是我们集团领导班子的共识,所以我们每个领导者每天都如履薄冰、小心谨慎地在育人发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谨慎前行。“三干三不干”“三个前沿不离之中”是我们的基本管理理念。在事业上我们干长业不干短业、干正业不干偏业、干实业不干虚业,领导者在政治前沿、技术人员在科技前沿、各级基层法人在经济前沿,都要认真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时时处处都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一名文化底蕴深厚的企业家,您是如何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的?
袁可夫: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结合实际,抓住根本,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才能指导企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看书学习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多年来,我也坚持行文著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我认为,企业文化能够使职工在思想上、语言上、行为上都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好的企业文化能让干部职工把思想、语言、行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品质,这样就是最好的效果了,能达到这个标准就应该是最高标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一是让职工有正确的志向,方向明确;二是让职工有坚定的信念,力量强大;三是让职工有良好的习惯,行为高尚,举手投足都能体现出高超素质。使职工们有追求、有目标、有干劲、有热情、有奉献精神、有担当意识、有责任心,不自私能换位思考,不浮躁能扎实工作,不异想天开能正确面对岗位、事业、同事、伙伴、家庭、人生。这样才能使全体干部职工志同道合地正向发展。
《现代企业文化》:这些年您一直坚持在诗歌、书法、歌曲等方面的创作,您又是如何在实践中将它们与企业管理融合和落地的?
袁可夫:良好的习惯是提升高尚情操的基础,和企业一班人都能养成良好习惯,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以无形促有形,两手抓两手硬,很大程度上在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我们企业每个月都开展琴棋书画、球诗文影竞赛活动,就能使职工每天业余时间都能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不但有效地增加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内容,也能在战胜不良行为的阵地中获胜,使职工素质提高、事业发展、家庭和谐、幸福快乐。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几十
年当中使企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使职工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一个人,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完全不同,从落后到先进、从实心为自己到真心为他人、从干事挣钱是唯一目标到企业发展是主要目标、从占便宜往前冲到奉献往前冲,这是从骨子里改变的,这应该就是企业文化融合落地的作用。
袁可夫在工地视察工作。
纵观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做样子,不是走形式,是在企业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思想作风、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十个凝聚,推行了五种特色文化,在精神上提升五大观念,在物质上优化三大环境,在行为上树立五大形象,在制度文化上实行三大应用,在分配文化上展示五大风格,五种文化特色已经成为职工行为指南。形成了十大发展理论、三足鼎立理论、两种战略理论、三个关爱理论、队伍建设理论、分层推进理论、促进发展理论、合理分配理论、目标体系理论、经营管理理论、综合运行理论。这些理论用于指导企业工作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创新,是该企业在实际中提炼出的精髓,新颖独特,朴实无华,自然和谐,水到渠成,既是过程又是结果。
《现代企业文化》:几十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开展敬老活动,您一直倡导大爱、博爱,您认为中国的企业应该怎样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袁可夫:企业应把关注社会公益、开展扶贫救危活动,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1991年开始,我们公司坚持每月25日为离退休老年人活动日,这已经成为公司的基本活动之一。在活动日上向老人们通报情况、和老人们交流经验、跟老人们游艺活动、给老人们免费便餐,端午节免费给老人鸡蛋、中秋节免费给老人月饼、春节免费给老人大米白面豆油,过生日给老人们送生日蛋糕祝寿,这是我们企业20多年的优良传统,不但使离退休职工老有所爱、老有所乐,在岗职工也有奔头、有盼头,回到家里对老人也能孝敬,百善孝为先嘛!我认为大爱就是胸怀祖国人民事业,博爱就是关爱老人孩子弱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更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做出更大贡献,如果所有企业都能把自己企业和社会周边的敬老、爱幼、救急、扶弱工作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在眼前了。
《现代企业文化》:高瞻远瞩是企业家必备的条件,您对东兴建筑集团的未来是如何规划的?
袁可夫:我们的总方向是尊重自然,合乎规律,优化环境,简洁公正,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培育职工一个品质,创造公司两个依托,实现企业三个传承;我们的总目标是一创三高。“一创”就是创造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高”就是建立起高超的企业文化体系,高尚的职工队伍体系,高效的市场运行体系。我们的总做法是用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的精神,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品质”,用高尚的作为和博大的情怀,体现在岗职工生存与发展和离退休职工心灵与精神的“两个依托”,用不断的创造和锲而不舍的追求,体现载体传承、文化传承和机制传承的“三个传承”。按照总方向、总目标、总做法真正脚踏实地的去奋斗,我们就能拥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