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 陈金红 罗先文☉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芦林铺中学 郭作华
别让“小智慧”从指间溜走*
☉湖南省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初中部 陈金红 罗先文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芦林铺中学 郭作华
借用“勿以善小而不为”、“不扫小屋何以扫天下”、“不积小溪何以成江河”等名言,取其中的“小”,在数学中即小题目、小方法、小念头、小归纳等均是基本经验“小智慧”量的积累,虽算不上“高大上”,但却是解决大问题必须夯实的基本之策!看几个例子
例1有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广告牌,其中图1是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图2是一个矩形,从图形上确定这两个广告牌面积的大小关系,并将这种大小关系用含字母a、b的不等式表示为_________.b2)、S2=ab,再比较大小;思路一:比差法,
图1
图2
图3
若把此题简单地作为一个面积比较知识题,则其内在的教学价值黯然失色;不妨延伸设计:当边长a或b如何变化时,一般代数结论?此乃均值不等式的基本雏形的“亮相”!再可出示应用拓展作为向高中数学靠拢的压轴题型!
(1)猜想并写出第n个等式;
(2)证明你写出的等式的正确性
沿用从左证到右,但又要改进之亦可如何?观察不可少!从要证的等式发现,右边保留了左边第二个因式于是可以把左边第一个因式n改写为[(n+1)-1],即左边=[(n+1)-1]n(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右边,显然所用的基本知识,少之又少,可谓一个“小动作”带来何等兴奋的“智慧”之举!有想法即有“灵感”,再平常也不放过!
例3(七年级下册教材第157页第六章习题8)已知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x,方差是s2,a是任一常数.
(1)求x1+a、x2+a、x3+a、x4+a、x5+a的平均数与方差;
(2)求ax1、ax2、ax3、ax4、ax5的平均数与方差.
教学点评:关于数据组同加、同乘一个数后与原数据组的平均数、方差间的关系,运用定义不难推出:(1)平均数是x+a、方差仍是s2;(2)平均数是ax、方差变为a2s2!接着老师们一定会举出具体例子来巩固强化或一般推广!但常常是常规的变形,如“已知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方差是1,求x1+3、x2+3、x3+3、x4+3、x5+3的平均数与方差”.亦可不规则变形,比如“已知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求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一般思维品质的做法:运用平均数公式去算的,以为不能运用上面的公式!优秀思维品质的做法:数据组可以规则化,具体即原数据组后面加的数1、2、3、4、5的平均数是3,故可看作求x1+3、x2+3、x3+3、x4+3、x5+3的平均数,于是利用上面的规律结论,它的平均数是5+3=8,于是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8.但是求方差却不可以如上使用!从而从根本上认识此方法的通性与局限性!
总之,如果不这样处理,那本习题的教学价值就没有从根本上挖掘与充分利用!学生可能的失误就会就此埋下了种子!对比,由“规则→不规则→规则”小技巧的习题变式使用,不可小视,也是一个“小智慧”呢!
例4(2012年泰安中考题)如图4,在△ABC中,∠ABC=45°,CD⊥AB、BE⊥AC,垂足分别为D、E,F为BC的中点,BE与DF、DC分别交于点G、H,∠ABE=∠CBE.
(1)线段BH与AC相等吗?若相等,请给予证明;若不相等,请说明理由.
(2)求证BG2-GE2=EA2.
教学点评:有位老师直接就用原题,貌似讲得有力,听得有味,学得充实,但是其后让学生单独再练习,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学生的真实想法:条件是依据但是谁的依据,又如何有效利用,不知如何下手?我的做法顺序呈现为:①如图5,在△ABC中,H为垂心,BH=AC,求∠ABC的度数(设计意图:考查垂心的定义、图示及辅助线、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②如图5,在△ABC中,H为垂心,∠ABC=45°,求证BH= AC(设计意图:知识点同上,方法点即认识逆命题造题法);③在②的基础上,再添加条件F是BC的中点,连接DF交BE于点G,如图6,求证BG2-GE2=CE2(设计意图:除以上知识点外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勾股定理等);④在③的基础上,再添加条件∠ABE=∠CBE,求证BG2-GE2=EA2.(设计意图:除以上考点外,继续分散目标对象,加大难度,考查转化思想方法;还考查:可运用平方差公式改证(BG+GE)(BG-GE)=AE2,也即证BE×(BG-GE)=AE2,呈现射影定理模型,于是可通过延长BE到点O,使BG=GO,于是即证BE×OE=AE2,显然由FG为△BCO的中位线、DF⊥BC,可得∠BCO=90°,即有Rt△BCO中CE是斜边BO上的高,运用射影定理立马可得要证的结论!让代数、几何的融合,知识的拓展、模型的挖掘、辅助线的合理运用有了现实平台)
图4
图5
图6
先改编为一系列的小题目,让学生作为铺垫题自我练习,再交流讨论条件在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表现,兴趣浓、积极性高、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接下来的环节:综合这些小题目,即出示原题即2012年泰安中考题,由于有上面对条件的一些基本认识和经验积累,很快大部分的同学得出了完整解法,并感叹综合题实质是一系列小题目的“混合体”,其他同学也或多或少的有些思路和步骤,只要时间再宽裕点,也能写出个一二三!效果大不一样!关于几何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教学课题,看来“给点时间,常下位(试验、合作、取样)看看”,不难得到都知晓但不一定常用的举措:先分解为“基本典型的小题目系列”,再综合这些小题目,让条件混杂在一起,不再有针对性,从而使条件被集中、被选择的空间增大,自然加大了坡度,其实施源于对小题目细致分析布局所致,让学生深深体会出“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拆与拼”,实乃组合与分解的有机融合过程而已,有效解题的关键是弄明白条件在目标中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无需再例,静下来的习惯、突破常规的意识、挑战已有经验和定势、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信念、有机整合串联的方法巩固行动,对平常不放过、小处着眼等,这些好的方式方法是来自于平时“小智慧”的不断积累与创造使用后升华的结晶,由此我们呼吁:别让“小智慧”从我们指间溜走!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2.陈金红.“典例导题·问题驱动”案例片段[J].中学数学(下),2013(1).
3.陈金红.在“自然拓展”中拔高案例解读[J].中学数学(下),2013(4).
4.陈金红.你真的看过教材吗?[J].中小学数学(初中),2015(1-2).
5.陈金红,郭作华.常见,但有时不可视而不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5(8).H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FHB130512《生命课堂视野下的教学案例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