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摄影/何林隆
探秘世界高原湿地之都
文/本刊记者 罗晓庆 摄影/何林隆
若尔盖,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湿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海拔3500米。这片湿地从若尔盖县向外延伸,横跨四川和甘肃两省的五个县,面积达106万公顷,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湿地。连绵的群山、广袤的草原、蜿蜒的九曲黄河,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若尔盖。著名的若尔盖热尔大草原就地处若尔盖湿地,纵横数十公里,浩原沃野,是中国最平坦的湿地草原。从成都出发,需要八到十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这里。
正是因为拥有国际湿地大草原,虽然交通不便,仍然有大量的观光游客前往这里一探世界高原湿地之都的美景。然而,众所周知,湿地草原的生态是极其脆弱的。但同时,湿地又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其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影响,中国的湿地急剧减少,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若尔盖县是四川省沙化土地分布大县和防沙治沙重点县份。据2009年第四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显示,若尔盖县受到沙化威胁和严重威胁的草原面积达156000公顷,年经济损失达2100多万元,严重制约了全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若尔盖县提出“举生态旗,打草原牌,走休闲路”,将生态文化旅游这部分放在首要位置。为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若尔盖县近日启动实施了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如何落地?生态修复机制如何建立?又怎样打造更环保、更自然、更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湿地旅游景区,实现若尔盖生态文化旅游的新跨越?本刊记者一行深入若尔盖湿地大草原,一探究竟。
在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有一个热尔大坝草原上的天然海子,湖水那透彻的蓝有着无法形容的纯净,就像一面大镜子,棉花糖般的白云缱绻在水天一线间,犹如仙境,在蓝天草地的巨大背景下,大气而艳丽。这眼前所见,就是若尔盖花湖湿地国家4A级景区。
据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局长俄尕介绍,最适宜去花湖的季节是每年的6月底、7月初,此时花湖阳光充足,水色纯美,湖畔开满了鲜花,如入仙境;再早一点花未盛开,再晚一点花又差不多凋谢了。到了8月便进入雨季,天色晦暗,水色平淡,此时的花湖洗尽铅华、布衣裙钗,会令人略感失落。
在我们一行人看来,五月底的花湖已经美不胜收。纯净、简单的湖面景色令人兴奋、激动。信步走在若尔盖花湖栈道上,看鸥翔鹤舞、碧波荡漾,任云卷云舒,卸下一身重担,那种浩淼与无垠让你身也轻了,心也舒坦了。
若尔盖花湖四周数百亩水草地就是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野生飞禽的主要栖息地,湖面上游弋着黄鸭、斑头雁、天鹅等珍稀动物,观景的栈道延伸到了湖里。这里还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黑颈鹤,与天鹅、丹顶鹤、藏鸳鸯、红嘴鸥、秃鹫、老鹰、旱獭、臭鼬、狐狸、野兔等众多野生动物在这自由生长和生活。
俄尕告诉记者:“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每年提供给黄河30%多的水量,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母亲河水量的重要补充。长江水系的岷江、大渡河、涪江也蓄水于此。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作为中国最美的湿地,若尔盖湿地不断地在退化萎缩。有专家称,若尔盖地区可能是中国沙尘暴的启动源。除了全球气温变暖的不可控因素,人为开沟排水是主要原因。
俄尕回忆,20世纪70年代,若尔盖湿地还是完整、完美的,有着如今的游客无法想象的美景。“当时牧民为了发展畜牧业,向湿地要草场。湿地水位高,都是泥炭,人和牲畜都无法进入。为了拓展牧场面积,人们就挖沟排水,造成湿地水位下降。水位状况的改变,又使得泥炭积累停止,泥炭的分解加速,沼泽就向草甸退化。”俄尕说,由此造成大量的沼泽消失或退化成半沼泽、干沼泽,湿地保有水量持续减少,打破了湿地的水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能力。花湖正是由于过去人们盲目地挖沟排水,导致面积从386公顷迅速地萎缩至前两年的215公顷。
“扎堵、填沟、围栏封育、补植牧草,我们2010年就对花湖湿地实施了沟壑扎堵修复工程,而且还建设了生态堤坝1740米,这是阿坝州第一个完全没有用水泥修筑起来的生态坝,全是土和石头夯出来的。”俄尕说,这种做法效果非常好,使花湖湖泊水位升高了52厘米,比原先预估的高度还要高出22厘米。而湖泊面积也由215公顷扩大到了650公顷,恢复花湖湿地及周边半湿沼泽、干沼泽892公顷,实现了补水、扩湖、修复湿地的目标。
为了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若尔盖县近几年以建设最大的高原湿地核心示范区为平台,将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纳入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探索性地开展示范恢复工程,围绕国家“填沟还湿、限牧还湿、治沙还湿、灭鼠还湿、种草还湿”的湿地恢复工作方针积极推进。
为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蔓延趋势,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若尔盖县于今年五月启动实施了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该工程采取打沙障、在沙障中栽高山柳插条、用披碱草+老芒麦草种混合进行条播等方式治理,截至目前,设置沙障808.63公顷。
“若尔盖湿地是生态极其脆弱区,也是环境敏感区,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无论是开发,还是发展旅游也好,都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适当地开发。”俄尕感慨道,虽然2014年国家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将保护区功能区进行了调整,解决了之前功能区划分不合理造成的管理上诸多约束和不便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仍然摆在面前。
“这个问题目前从国家层面来说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根据划区,166570公顷的保护区被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按规定来讲,核心区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应该是完全禁牧的,不允许有任何的人类活动。但目前核心区还有大量牧民放牧。
的确如此,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畜牧业发展迅速,牲畜数量同步快速增长。2014年,若尔盖县牲畜存栏量达1003696混合头,可利用草地978万亩,载畜量为186.5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255.90万羊单位,超载率达27.12%。由于天然草场载畜力有限,出现频繁、集中放牧,放牧强度增大,严重破坏了原优良牧草生长,导致土壤、草群结构变化,产草量下降三分之一,草层高度下降二分之一,牧草持水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湿地退化。
据俄尕介绍,在将草原划分,承包到户的时候,整个若尔盖湿地就都划给了牧民进行放牧。“这是一个生存权和生态保护权之间的矛盾,即湿地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今,要将牧民都移置出来,完全禁牧非常难,大量的牧民要移置到哪里去,生产生活如何解决,还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撑。”俄尕解释,畜牧业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牧民要生存就需要草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一定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使用,但目前在没有明确的禁牧奖励、补偿政策的情况下,只能在基本保护的前提下考虑牧民生存。
如今,湿地保护区的牧民和非保护区的牧民在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政策上是一样的,对于保护区的牧民,还没有具体的优惠政策出台。
“这个问题要解决,只能通过国家政策补偿保护区的牧民,让他们减少牲畜,这样湿地就能保护起来。”俄尕说,但退牧还湿尚未有具体的补贴政策出台。从牧草生长的角度来看,完全禁牧也不科学。草如果不被吃掉,草根会腐烂,出现植被退化现象。第二年草长得更不好,所以也需要牲畜适当地吃,但是要减少数量。
近年来,若尔盖县通过实施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植被进一步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截至2014年底,若尔盖县实际载畜量是255.9万,减畜48.1万羊单位,超载率达27.12%。
同时,俄尕认为,分散劳动力,也是解决之道。“比如一家五口人,如果有三个人都不从事畜牧业,而是旅游服务业,或做点小生意,生态保护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难题之三便是管理体制有待更加明确。目前保护区级别为国家级,机构规格为副处级,自保护区成立以来一直存在行政管理权属不清的问题,时而“州、县共管,以州为主”,时而“委托县人民政府代管”,2005年又划归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管理。这对保护区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湿地退化成草地的现象,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草原土地沙化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而沙化也会直接影响到若尔盖湿地的保护。与2004年三次沙漠化土地监测数据对比,截至2014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已经增加一万多公顷,每年都以百分之十的速度递增,沙化速度十分惊人,形势堪称严峻。
2014年,若尔盖县着手推进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恢复工程。“这个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在黄河边上种高原柳树。”据俄尕介绍,河滩边起风的时候风沙四起,特别严重,还会将沙子吹到草地上,草地因此沙漠化。种高原柳树主要就是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经过招投标后中标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项目,目前,已小有成效,恢复植被1.92公顷,人工植苗造林99.69公顷。
“这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物链,这一环出问题,下一环也会出问题。草原退化严重,导致大量鼠虫种群数量急剧增长。灭鼠还湿,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俄尕介绍,若尔盖县鼠虫分布面积高达800.5万亩,鼠虫危害面积450万亩,形成了250万亩的鼠荒地。特别是害鼠拱土成丘,导致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快,加剧了湿地草原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毒杂草增多,可食的牧草比例也明显下降。优良牧草如今的比例已经下降接近一半,而植被盖度也下降了20个百分点。的确,从县城一路行车到花湖,沿途的草原可见大大小小的土丘,土丘还在翻腾,可见鼠虫害的严重程度。
为了抗击鼠害,若尔盖县曾邀请甘肃、宁夏专业的灭鼠企业进行人工灭鼠,但成本太高,效率过低。这种速度虽然慢,但不会破坏其他良性物种。据悉,过去为了灭鼠,曾投放生物药物灭鼠。然而,这种方式虽然见效快,但同时也伤害了以鼠为食的老鹰,导致老鹰数量急剧减少。“花湖地区原来老鹰成群,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灭鼠,老鼠是灭了不少,老鹰也同时被灭了。而老鼠的繁殖能力远远快于老鹰的速度。”如今,在空中盘旋飞翔的老鹰寥寥可数,很多地方甚至已经看不见老鹰。但如果湿地恢复了,老鼠自然就没有了,鼠类无法在水中生存。
供图/若尔盖县旅游发展局
就此难题,还没有更好的可行性办法来解决。若尔盖县计划采取定点投放生物药的灭鼠方式,即将生物药定点投放在有老鼠生存的洞口,工作人员在第二天便将死掉的鼠虫捡回集中焚烧销毁,这样或可避免大量的老鹰误食。这种方式于2014年实施一年来,效果明显。
在科研方面,若尔盖县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大学、云南高寒湿地研究中心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实时监测生态状况,在保护区内建立科研基地,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除了国家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和若尔盖县的不懈努力外,若尔盖湿地的保护主要是靠当地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在当地政府的宣传引导下,老百姓了解了草场过度放牧的危害,开始改变过去取草皮建房的习惯,学习往沙地施肥、培育植物生长。据悉,若尔盖当地牧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观念是超前的。“本地人对野生动物是不打不杀的,有牧民看到野生动物,比如黑颈鹤受伤,会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去保护。”俄尕说。
今天,这场“湿地保卫战”远远还没有结束,若尔盖将扛起这份重任一直持续下去。由于若尔盖湿地海拔较高,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俄尕表示,保护若尔盖湿地责任重大,如何引进人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但无论未来的路多么难,都会继续努力让若尔盖湿地的美景永远保持下去。
(责任编辑/艾莉 设计/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