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 静
弘扬红军长征新精神助推草原发展新跨越
——专访中共四川省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
文/本刊记者 胡 静
中共四川省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右一)在求吉乡调研红色文化 供图/中共若尔盖县委宣传部
在四川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有一片美丽的大草原——若尔盖大草原。这里,水草丰茂、牛羊成群、一碧万顷、风光旖旎。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草原,这里的一花一草都见证了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那段英勇的历史,见证了红军凭着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见证了八十年来长征精神滋养下的若尔盖的发展历程。今天,当年为红军长征作出重大贡献和牺牲的若尔盖,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弘扬长征精神,依凭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多元文化,走出独特的革命老区发展之路?且听中共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如何解读。
《中国西部》: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若尔盖是长征路上的重要节点。您认为,红军长征精神对若尔盖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泽尔登:若尔盖大草原是红军出川北上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这里既是共和国九大元帅共同走过的地方, 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过草地集中经过的地方,更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人数最多的地段之一。当年的红军面临严重缺粮、严峻的自然环境,以及胡宗南部队的追剿等重重困难,但他们始终怀揣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理想,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留下了“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书写了前所未有的光荣历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据估算,1935年,红军3万余人在若尔盖境内留驻19天;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7万余人,陆续留驻若尔盖20天,在巴西地区共筹集口粮237.75万公斤。若尔盖发挥了粮食中转基地的作用,支持了红军主力继续北上。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建设“生态、活力、畅通、和谐、幸福”若尔盖的进程中,我们还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低、生态保护难度大等困难。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所经历的将是一个新长征。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依靠群众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转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工作上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西部》: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若尔盖将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优化产业结构,扬长避短,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开创若尔盖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泽尔登:2015年,我县面对新任务和新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四川省、阿坝州支持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协调发展。切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从单一追求数量粗放型发展转变为追求质量效益型发展上来,着力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断提高“川藏高原”品牌含金量。积极鼓励牧民发展牧草加工,选取1—2个示范点探索分区轮牧的科学放牧机制,推动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使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分别保持在28.6%和30%。不断引导发展健康绿色食品加工业,鼓励支持高原之宝、新希望集团、若尔盖县牦牛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生产线升级改造,推进中药材、藏药、牦牛肉奶、绵羊肉等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村上春”农牧产品冷链批发市场、若尔盖县高原安全活畜暨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求吉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就地转化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水能、风能、光伏、矿产等资源开发力度,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切实提高工业自控能力。
《中国西部》:革命老区多在偏远地区,扶贫是一大重要工程。若尔盖县采取了哪些扶贫措施?成效如何?
泽尔登:若尔盖属于全省高原藏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县共有贫困村41个,2209户10995人。因此,我们高度重视、狠下功夫,在扶贫工程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科学规划,严格考评。若尔盖县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针对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逐一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制定印发了《十年扶贫开发规划(2011年—2020年)》《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2015年产业培育项目实施方案》《2015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责任体系和目标绩效考评办法,把扶贫开发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主要内容,将其进度快慢和效果优劣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摄影/何林隆
注重指导,精准扶贫。若尔盖县按照“一高一低一无”识别标准,在全县96个行政村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根据具体致贫原因,对贫困户逐一建档立卡,确保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真正惠及每户贫困户,严格按照“两公示一公告”要求,对识别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等内容在县、乡、村进行三级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若尔盖县先后启动实施麦溪乡查科村等6乡6村2014年度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嫩哇乡塔哇村等7乡9村2015年度专项扶贫资金项目、麦溪乡泽修村等14乡29村产业培育项目以及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结病试点工作巩固提升项目,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
共同参与,整合力量。若尔盖县以“双联”“挂包帮”等活动为契机,抓住中央、四川省以及东部发达省市和内地发达地区同步支援的有利机遇,多方面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制定《若尔盖县级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实现群众工作广覆盖。落实浙江龙湾区扶贫资金600余万元,先后实施求吉乡甲基村,占哇乡毕岗村、夏德村及崇尔乡洞戈村等3乡4村新村建设和产业提升工程。落实定点扶贫资金210万元,帮助班佑姜冬、降扎苟绕、求吉苟哇、占哇夏德等4村发展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德阳援藏”的三年中,累计到位资金6538万元,完成项目建设11个,撬动投资3.13亿元,有力助推了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创新机制,探索新路。若尔盖县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配套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基础、产业、生态等“五大扶贫工程”12项重点工作。同时,严格执行中央、四川省、阿坝州有关规定,设立资金专户,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坚持项目随规划走,资金随项目走、监督检查随资金走,严格把关、认真审查,避免资金“跑冒滴漏”。结合实际,制定了《若尔盖县“一事一议”民办公助及公开比选限额以下建设工程施工队伍选择办法》,公开择优选定施工单位,确保扶贫项目高效建设、廉洁建设。
“十二五”以来,我县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集中力量推进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幸福美丽家园建设、藏区连片扶贫、整村推进等四大类扶贫工程,有效解决了5529人的脱贫问题。
《中国西部》:红色旅游已成为旅游新风尚,若尔盖县如何依据自身特点,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不一样的红色旅游?
泽尔登:历史上著名的包座战役、巴西会议等都发生在若尔盖境内, 这些鲜活的历史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县不忘历史,以党史为基础,以全省推出十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大草原风情及红色文化旅游线为契机,弘扬红色文化,加大红色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先后确认革命历史遗址、遗迹28处,打造出“胜利曙光”烈士纪念碑、巴西会议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红色文化品牌班佑“草地第一村”,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竣工,并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及游客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将长征精神融入实际工作生活当中,让更多的人走进历史现场,体验当年的红色文化生活,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下一步,我县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当地群众收养流落小红军并抚养成人等感人故事拍摄成口述历史记录片进行宣传,并积极做好班佑草地纪念馆、包座战役纪念碑的规划,抓好若九路的提档升级工程,为更好打造若尔盖红色旅游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西部》:处于川青甘结合部的若尔盖,如何与周边地区携手共同发展生态旅游,走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泽尔登:我县以创建川青甘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为牵引力,突破行政分割,加强与周边县的联系,基于区域内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加强相互间的分工与合作,在交通、水利、能源、电网、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化衔接、协调,不断改进和完善旅游所需的吃、住、行、游、购、娱诸方面的配套设施,主动融入川甘青三省藏区黄河走廊生态旅游经济圈,着力推动旅游由单一生态观光型向复合型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促使旅游业由资源分散、单打独斗式向资源组合、整体联动式转变。若尔盖县正在全力开发安多藏族文化旅游区、黄河大草原马背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大湿地旅游区等精品景区,重点打造特色集镇、旅游村寨,着力抓好精品酒店、主题客栈、牧家乐、帐篷营地等规划建设,逐步推出安多藏区风情、草原湿地生态、原始森林穿越、休闲度假、高山探险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加快实现与青海、甘肃实验区生态共建、文化共融、旅游共赢。
在抓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我们牢固树立抓生态保护就是抓经济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就会赢得发展先机、作出贡献的意识,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主动投入生态保护建设,以落实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机制等政策为契机,采取围栏封育、沙化治理、鼠害防治等方式,加快实施湿地修复保护、限牧还湿、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为筑牢川西北生态屏障,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西部》:若尔盖将如何依凭自身的优势资源,建立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独特的旅游名片?
泽尔登:我县积极依靠自身资源优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中心,坚持“跳出若尔盖看若尔盖”,主动融入“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环红原机场旅游两小时经济圈,着力构建“三核·两翼·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倾力塑造“魂牵湿地大草原·梦绕天边若尔盖”旅游形象品牌,推动若尔盖“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建设,奋力打造川西北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
畅通交通网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九黄机场、夏河机场、红原机场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成兰铁路、正在测绘的成都至西宁铁路建设项目,以国道213线为主干,优化县内省道、县道和旅游公路的网络结构,加强与周边高速公路、国道的连接,加大农村公路改造,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实施若九路、唐热路、红迭路等升级改造,国道213线和省道209线纵贯全境,全部实现“黑色化”。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县道为骨架,以乡村硬化路为“血管”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夯实了基础。
若尔盖县境内国道213线 摄影/靳东
注重提档升级,抓好生态文化旅游。抓住全省创建以若尔盖为核心的川青甘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的机遇,加强与青海、甘肃实验区相关县的交流沟通。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软硬件设施,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培训,联合大专院校搞好旅游营销、导游、艺术等重点人才培养,加大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实际,制定标准进行提升和完善,放大旅游品牌宣传促销效应,实现客源市场的战略性扩张,将黄河九曲第一湾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牧区县首个国家4A级景区。当前我县正不断提档升级,着力打造花湖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以通过景区的知名度带动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打造旅游名片,抓好多元体系建设。我县以生态保护科学规划为前提,按照“先策划、后规划、再开发”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战略,突出自然生态、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提出“12345”(一处目的地:黄河大草原马背文化旅游区最佳目的地。两张名片:中华大湿地、黄河大草原。三种选择方式:中国川西北高原最佳的自驾游天堂、团队游基地、自助游营地。四条旅游线路:湿地草原黄河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安多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文化体验旅游精品线路、朝圣穿越探险旅游精品线路。五大特色景区:南眺黄河第一湾、北游白龙大峡谷、东出巴西红色情、西临纳摩沐温泉、中赏花湖麦朵措)的发展路径,努力构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探险寻秘、民俗文化体验“四位一体”、覆盖全境的旅游体系,旅游业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产业。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若尔盖县委、县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把握发展新机遇,适应发展新常态,增添发展新举措,探索发展新途径,总结发展新经验,谋求发展新跨越,着力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