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2015-03-16 09:03陈汉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法方法课堂教学

陈汉辉

【摘 要】 当前,改变学生学习方法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结果,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指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才能达到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关 键 词】 学习方法;探究;创新能力;参与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实践证明,传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便能受用终生。在实践中,授予“点金术”可以根据各年级、班级、学生学段的不同学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老师的心中。教师通过校本研究,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觉学习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学自悟、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全方位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新型人才。

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在每一堂课中,创设合理的、高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感悟知识、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达到心身发展为目的。

教师要教会学生认知,让学生学会自觉学习与自我成长。更新教学观念,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给学生学会主动求知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受教的教学传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乐于探究,掌握书本知识到生活应用的一种策略。如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坐姿,采用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师或同伴不能否定学生的想法,否则就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97+129=,356+87=;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慢。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正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下课后,我和授课老师交流,原来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两个孩子喜欢扳手指做计算题。“你采取过哪些措施吗?”而他却振振有词地说:“《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鼓励算法多样化, 既然答应算法多样化,学生就可以选择他喜欢的做法,这既是学生的自由,又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位同仁的话让我深思,学生的这种“自由”就是所谓的课堂“自主”吗?假若“扳手指计算”也是一种算法的话,那么教师就更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不论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还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都应该是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否则就违反了“自主式教学”的初衷,变成“放任自流”。

一、探索适合乡镇教育的模式

1. 更新教学观念,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在活跃开放的课堂中主动认知,累积新知识。

2. 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法指导是送给学生的一根拐棍,让他们自我历练,迁移知识,领悟规律,“跳一跳摘果子”。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我激励,课堂变以“教”为主,改为以“学”为主。教给学生治学的方法。自主式的课堂教学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知情权,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启智力,使智商和情商产生和谐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既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使学习目标获得最大可能的实现,又能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非常关注学生被发起的求知冲动以及平衡这种冲动的欲望和满足成功的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习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要开放到个体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空间上,使他们在一次次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一次次积极的情感体验。

4. 积极开展学生自学自悟、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自学及发掘问题的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研究工作中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

1. 问卷调查法。从本校实际出发,围绕主课题设计问卷,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学习方法意识、态度、实施等情况,以便在研究实验中有的放矢。

2. 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课程改革的一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3. 个案分析法。重视对问题情境案例及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4. 对比法。将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貌、学习热情、学习成绩等进行全面比较,从而显示其差异,以便更好地实施、调整实验方案和研究措施。

5.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6. 统计法。即对调查问卷、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数据作翔实统计,让数字说话,以便更好地研究与推广。

三、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一)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感知学法

由于学生知识阅历少,生活、实践经验贫乏,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实施还处于待开发或萌芽阶段,因此,教师在示范引导学法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学法。而且引导的过程必须层次清楚、难易适中。此时,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种种策略,介绍基本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这样的辅导课,对专题研究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后方支援”。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对学法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候,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对学习方法就得到及时的深化,从而达到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但根据人的认识规律,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因此,学法作为一种“理论”,不能靠抽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学习的实践。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内化成自身的能力。所以,归纳法学知识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而几人小组合作学习恰好是最佳的运用学法的过渡阶段,大家通过有意识的相互讨论,共同促进,防止了学生的盲目性。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就能很好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及时反馈,检查学法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及时检查学生的小组学习结果,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而且能通过检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法学习得到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善于用“不同”促使大家思考,评论和相互启发,然后让学生继续自学, 在这一环节,教师采取扶中有放,由扶到放的办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该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巩固学法,拓展思维

自学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多种自学活动来实践。通过一定形式的自测和检测,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能学会运用学法继续自学,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构建,正是学生学习学法、掌握学法的延伸。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有利时机,把自己之前所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把自己已经学懂的知识加以巩固,从而达到运用学法、举一反三、拓展思维的目的。

日常学习方法的指导中,还要辅以阅读法指导,读书方法指导,学习法指导,实践应用法等学法指导。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学法指导,使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学生采取“一个三角形剪拼、两个三角形拼、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等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平面图形,进而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该说整个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自主的。可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只限于单一的“你真聪明!”“你真棒!”来自教师课堂的最后一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这种自我评价只关注了知识技能把握情况,而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假如教师这样问:“这节课你最兴奋的一刻是什么时候?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想对同学说什么?想给谁提出建议?”并将这种评价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以便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蕴含着无穷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聪明。自主式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已有经验,并注意到每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实践、体验、创造,主动获取知识,并学会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对数学科来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预习新知识,到发现问题,课堂提出问题,实际解决问题方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

通过校本专题的研究,我们初步形成课堂教学“预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钟祖荣. 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唐振宇.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猜你喜欢
学法方法课堂教学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目录式问题导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用对方法才能瘦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