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明”师

2015-03-16 23:44孙正军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2期
关键词:学问名师师生

孙正军

“名师”,是指功成名就的老师、是有名望的老师,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一旦有了这些华冠加身,教师往往会发生令人沮丧的变化,或是放弃了真才实学的硬功夫,故步自封,或是以“名”自居,骄傲自满,不再热心育人。

我却以为,与其做这样的“名师”,不如做一个“明师”。“明师”与“名师”尽管相差一字,却有着天壤之别。“明师”是明白天下学问及做人道理的教师,未必有“名”,而“名师”也未必会做到“明”。

明师,乃贤明之师。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须知道,“授业”须明法,“解惑”要通理。《韩非子·五蠹》中说:“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我认为“明师”有三层含义:一是明白之师,清楚不糊涂;二是明辨之师,辨别是非曲直,懂得教人做人;三是明日之师,推动明天未来的发展。

明了天下学问及做人道理的老师,就是永远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永远以学生的成功作为自己的成功,永远以生命激情承担智慧德业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明师”。

“明师”首先是“明德”,其次是学问。“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这里强调的就是“德”。“德者,师之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学校将“德”作为考核每一名教师、班主任、中层及校级干部的第一标杆,“德”关不过,一票否决。做一名“明师”,要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并产生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和热爱之情,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会真爱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乐于奉献,自觉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明师要“明道”,明师授课,以启发学生领悟道理规律作为根本;明师要“明术”,就是因时因地因材而施教,不是授学生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明师还要“明礼”,倡导文明礼仪,造福社会,报效祖国。教育即影响,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更要懂得怎样去真爱学生,怎样去做学生一生当中的重要他人,使学生无论走到何方都会对你记忆犹新,都会被你给予的影响所鼓舞和激励。

概括说来,成为“明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其一,教育效果好。教育的原点就是面对不同的人,去唤醒提醒和提升。我们提出的教育效果好,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我们要看学生分数和成绩背后的过程和方法,要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我们要实现关注学生,服务他人,提升自己,回报社会的人生价值。

其二,课业负担轻。课业负担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诟病,要减轻课业辅导,我们首先要树立效率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生活,不增加课时、不加班加点、不拖堂、不布置过量作业。其次,不机械重复,让学生讲规则,找规律,学会方法,形成习惯。再次,留给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有休闲的时空,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调。

其三,师生关系和谐。育人环境中,师生关系和谐极为重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人、解放人、成就人。师生之间,要教学相长、亦师亦友,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同事之间,要相互尊重理解、互通有无,注重团队发展;家校之间,老师家长要达成共识,做到同心、同德、同向、共行,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其四,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每一位教师在当下应当具备的能力。一位“明师”应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艺术,具备过硬的信息化本领,善于因材施教,勇于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质,发展孩子的个性,帮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帮助学生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

一名好教师一定会为学生营造富有诗意的课堂,使其成为师生智慧碰撞的天堂,成为生命发展的载体,成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乐园。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知识由师生互动生成,学生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运动的。

归根究底,“名”往往是外人给贴的标签,而“明”则是内在的内省和清醒。明师不像“名师”那样有名,也不至于为虚名所累,他们的内心自由而轻灵,往往默默无闻,他们的语言朴实无华,不标奇立异、哗众取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但鲜为人知。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勤术》中提出:“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许多“明师”并无名气,却能指引方向,带领学子走向开创幸福的人生道路。“名师”不明,必是误人子弟,徒有其表。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问名师师生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