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公司财务的影响是显著性的,但大数据本身的挑战,也为大数据时代的大财务带来不少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恐怕是数据本身的误导假象以及大数据盗窃。
可能的“灾难性大数据”
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质量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指出,拥有最完善的数据库、最先接受“大数据”理念的华尔街投行和欧美大评级机构,却每每在重大问题上判断出错,这本身就揭示了“大数据”的局限性。
偷数据不再费事
一些商家对“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捆绑开发,也在有意无意间助长了个人信息数据的“不设防”。
最近欧洲议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云计算时代的“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威胁不仅存在,而且比人们想象的更严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信息教授安德雷·克莱门特指出,脸谱和微博等社交网络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令个人信息搜集在“大数据时代”变得十分容易,而对个人信息数据保护则变得越来越难。
2011年,加拿大隐私委员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和十年前相比,如今他们的个人隐私变得更加不安全了,其中5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网络会泄露他们的个人隐私。
鉴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大数据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时代,财务要主动拥抱大数据的同时,必须对大数据所蕴含的风险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