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写人类记叙文教学

2015-03-16 23:17陈爽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人类

陈爽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写人类记叙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多,小学生学作文又是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因此,写人类记叙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编写了大量写人类记叙文,它们通过鲜活的生活故事和难忘的生命经历阐述哲理、抒发性灵,相比散文的随性而喜、古典小说的精致凝练,更容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接,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学生的心智水平和阅读能力来说,写人类记叙文更加明白晓畅,往往不需要教师讲述,学生就已经能有所把握。然而,也正因写人类记叙文强烈的故事性、情节性,在学习和教学中比其他类型文本更容易滑入“内容分析式”的泥潭。现在的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老师领着孩子在已知的内容层面上滑行,却忽视了语言本身。这样教,显然就失去了这类教材的语文价值,使之异化成了“品德教材”,使写人类记叙文的教学极易走入狭隘的路径,甚至演变成空洞苍白的说教。因此,正确解读、教学写人类记叙文十分重要。

一、分析文章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对于一类课文来说,其特殊性就是它的文章特征,只有抓住了文章的特征,我们才能像“庖丁”那样将该类课文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才能找出适当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1.完整的事件描述。

每一种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诗歌讲究独特的“意象”的创设,说明文讲究准确的说明方法,写人类记叙文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写人类记叙文就是讲故事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是以人物为主还是以事情的叙述为主,文章的根本用途是讲故事。既然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自然故事性就是记叙文的本质特点,也是

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

所在。

2.丰富的细节描写。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写人类记叙文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环境烘托等细节描写来显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创造典型环境、突出人物的品质。如《百合花》中,“被面上撒满白色百合花”这一细节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结尾更以此细节点题,可称为“点睛式”的细节。

3.激烈的矛盾冲突。

写人离不开叙事,叙事的目的更在于写人。不管是一件事还是多件事,不管运用何种细节描写,也不管情节是如何的跌宕起伏,写人类记叙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正如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样,叙事性文章也讲究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常常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或许,正是那一个又一个激烈的矛盾冲突,才能使人物品质得到凸显。如《给予树》中,课文的一、二自然段都在讲述给家人买礼物,从讨论到选购到买到后的欣喜。第三自然段却描述了金吉娅用给家人买礼物的钱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买了洋娃娃,令妈妈大为吃惊,出现矛盾冲突。第四自然段用回溯的方式写明了金吉娅买礼物的过程,让故事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综观全文,语言清新自然,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我们的心中弥漫着一股其乐融融的亲情滋味,也让读者在情节的撞击中更加懂得了“给予”的意义和快乐。

二、精选教学内容

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教什么”远比弄清楚“怎么教”重要。根据以上对写人类记叙文特点的分析,笔者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谈谈这一类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1.事件内容。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梳理文中的事件。课文先写在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课文中,父亲抱着坚定信念救儿子这个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文章描写了父亲不顾劝阻、历尽艰辛救出儿子的过程,出现了大段大段的对话描写。让高年级学生归纳好这几段对话,也是教师梳理事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理清了事件,学生就初步感知了这对父子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信念与强大的勇气,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初步建立了起来。

2.细节描写。

梳理事件只是粗浅地了解故事内容,浅层次地感知人物形象,要想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品质,必须借助细节的品味。比如,描写父亲在废墟上挖了很久:“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人物细致的外貌描写生动地揭示了父亲为了坚守承诺历尽艰辛。在别的父亲都慢慢放弃、纷纷离开的时候,在别的孩子都失去希望、陷入黑暗时,这对父子心中反复出现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更是坚定地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对伟大的父子形象,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着实令人钦佩!文章的语言描写也很有特点,在两个集体中的对话描写中,都出现了相同语言反复出现的语言形式,如“你是不是来帮助我?”通过父亲的反复追问,更表现出父亲的坚定决心,一再出现,更令读者感受到了强大的文字冲击,对人物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不管是在语言积累与表达上,还是在体会文章价值上,这些都是不容错过的教育资源。

3.矛盾冲突。

细细观察,我们会觉得这篇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也是曲折起伏的。在大地震面前,别的父母都选择了安全地离开,而“父亲”却疾步走向废墟动手挖掘,这让我们捏了一把汗。“父亲”为什么要冒这个危险呢?如果此刻放慢镜头,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猜测。消防队长、警察都来劝他了,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离开废墟,或者是和其他父母一样离开?最后,父亲的举动让所有人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用一双手挖了36小时,终于听到了儿子和同学的声音,救出了他们,也让所有人为之钦佩不已。此时,我们不得不为作者巧妙而跌宕的情节设置拍手叫绝。

教学写人类记叙文,就要像这样紧紧地扣住故事本身,去梳理文中的事件,品味细节描写,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围绕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开展一些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三、确定教学策略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换句话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就是学习方法的学习,事实莫不如此。对于写人类课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交给学生学习该类课文的有效学习策略。

写人类记叙文独具特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理应与其他文章体现差异。

1.聚焦文章题眼,调动情

感,以点辐射全篇。

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有利于尽快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

如执教《慈母情深》一课时,抓题眼“情深”,用这条情感主线串起四大板块:出示课题,提出“情深”;初读课文,聚焦“情深”;研读课文,感悟“情深”;简介作家,升华“情深”。引领学生从“母亲工作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的形象”这两方面感悟慈母情深。

像《将相和》《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唯一的听众》等课文,我们都可以抓住题眼来展开教学,以起到举纲张目、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调动学生静心研读的情感。

2.站在学生角度,开发支点,引起阅读期待。

教师在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时,要尝试转变角度,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作为原始读者,推想学生读到这个文本的时候心中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文本与学生的经验、思考和情感产生冲突的焦点在哪里,必须要有一个颇具震撼力的问题来刺激他们,发动他们,使进入文本、解读文本成为他们自然的内在诉求,而且使他们自发地关注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上来,从而得以顺利地进入文本。要以此视角为情感支点打通全文,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3.立足文本整体,梳理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理清了课文中的事件,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人物的品质。在教学《理想的风筝》这一课时,有了前期的学习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课文的主人公——身患残疾的刘老师,找到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校园里,时间是作者苏叔阳上小学的时候他们也发现了课文中4-13小节叙述的三件事。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三件看似相互独立的事情共同反映了刘老师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这三件事在结构上又是彼此独立而完整的。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是抓住基本要素,理清课文的脉络,既做到心中有丘壑,又能为接下来的紧扣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品质做下铺垫。岂不是一举两得!

4.紧扣语言形式,创设情境,实现言意兼得。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中那些颇具深意的语言现象,这既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过程,也是体味作者表达特色、学习语言表达形式的主要途径。作为文学作品,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文价值,我们的编者在编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所提示。面对这类文章的教学,我们必须唤醒自己的语文教学意识,升起敏感和警觉,从语词、句段、篇章等多个维度发现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并由此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中要注重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关注言语本身,在语言的比较揣摩中感悟语言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在领悟“意象、意境、意蕴”的同时,关注语言表达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从而领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1)字词。

作家在表达过程中,比如描写一处景物或者事物的时候,会用到大量有特点的词语。课堂中,我们就应该把它们呈现出来并让学生主动发现这些词的内在特点,积极地去理解、积累、运用这些词语。如此,学生会形成一种对词语的敏感,也会在碰到这类词语现象的时候产生兴趣。

(2)句段。

在叙事性文章中,常常会有一些有价值的句段,看似不起眼、含而不露,但却能让读者在品读后产生巨大的认知冲击,从而形成文本语言上强大的张力。这些句段,足见作者驾驭语言和意象的功力,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句段,激发冲突,发动“引擎”。

(3)篇章。

在教学叙事性文章时,除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章法结构,要有强烈的篇章意识。阅读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写作的预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对结构有明显特点的文章,要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进行着力渗透,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烙印,并逐渐影响他们自己写作,让他们也可以这样去结构全文。

语文教学应该是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留下形象。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应让学生在品味词语时、在分析段落结构时、在推敲词语时,在思维记忆里去追寻文本的价值,从而实现“教学是向孩子们传递生命的气息”的追求。

5.品读文本语言,熏陶情

感,以读文促悟情。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宗旨。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在“读”中迁移运用、熏陶情感。

执教《白杨》这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读文本,在默读中思索白杨的品质,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在诵读中升华作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美好情感。

6.抓住情感错位,酝酿冲突,浸润文章价值。

如果说,中年段的写人类记叙文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品质,那么高年段的这一类课文还会利用激烈的矛盾冲突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仔细阅读每一篇叙事性文章,你会发现大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矛盾冲突或情感错位。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这些矛盾冲突处、情感错位处深入解读、层层推进,让学生从已知中不断发现求知,移情入境,切己体察。

教学写人类记叙文就是要直面故事本身,直面语言现象,在文本张力处丰富教学,在矛盾冲突中生发思辨,在人生哲理中参读自我。必须防止粗糙的给予或简单的贴标签,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关注文本故事本身,从故事描述的语言入手,仔细品味,调动经验,合理想象,从而实现入情入境,使课堂的语言味和情感场水乳交融、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邹容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记叙文细节人类
记叙文阅读专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人类第一杀手
如何写好记叙文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