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悦 李楠
摘 要:本文从纪录片叙事背景、叙事倾向、表演形式的介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笔者在创作毕业作品纪录短片《大四》时的思路,了解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对加强纪录片故事性和欣赏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当代纪录片;叙事特征;叙事结构;叙事方法
本文从纪录片叙事特征的新倾向上,以事例+论证的方法来试论当代纪录片的叙事特征,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对纪录片叙事的新倾向有所发现,了解当代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对强化纪录片故事性和欣赏性的重要性。
一、纪录片叙事的背景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对象,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发展,并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事实证明,中国纪录片创作进入到了多种风格,多种样式并存的发展阶段。
二、纪录片叙事的新倾向
(一)叙述话语风格的转变
纪录片的话语,就是指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影视语言活动。“纪录片的叙事话语是由指示语言和指意语言相融合,人声叙述与故事叙事同时性进行的结果。纪录片叙述话语的指示语言即画面与镜头,指意语言是指纪录片中的有声语言,包括解说词、同期声访问、旁白、自然音响中的对话与独白。”
近几年来纪录片改变了以往画面+解说词的宣传教育功能,而是对素材进行故事化的安排,运用叙事技巧表达主题。在纪录片的画面处理上,不仅仅只是真实的记录,而是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镜头完成故事化的叙述。如:使用特写镜头传达特殊情感,增强片子的吸引力。
(二)敘事结构的复杂化
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按照创作者的思路,将拍摄的影像素材加以整合,形成支撑纪录片的框架。纪录片结构是纪录片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使作品井井有条。没有结构的“记录”是不能成为纪录片的。
(三)创作主体意识的含蓄化
纪录片叙事作为载体,其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一定的主题,其真正力量也体现在是否有明确主题的承载。纪录片创作所运用的自然素材在一开始被拍摄后就存在了双重性,它不仅仅是现实生活原状的直接呈现,而且是创作者的观点承载体。以往的画面+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带有很强的说教性,声音作为画面的附庸,是创作者自身观念、情感直接表达的通道,可以随心所欲的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观众。
综上所述,相比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人文、社会价值,文化品位与艺术感染力绝不是一般电视节目可以比较的。纪录片强大的社会功能使其对舆论导向、传播知识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素丽.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J].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7-1.
[2]万彬彬著.科学纪录片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1.
[3]陈刚.这样创作纪录片-人类学视野中的纪录片研究[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07-01.
[4]王辉.纪录片想法与做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01-01.
[5]欧阳宏生主编.纪录片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06-01.
[6]方方.中国纪录片发展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12-01.
[7]伯纳德著.孙红云译.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03-01.
[8]石屹.中外纪录片创作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2-5-1.
[9]陈国钦主编.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1.
[10][美]迈克尔·拉毕格著.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1.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