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真谛,教书勿忘育人

2015-03-16 09:55郭焕玲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真谛教书育人教育

郭焕玲

摘    要: 教育的真谛是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活动,因此教育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通过言传身教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既有科学文化素养又有健康体魄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教育    真谛    教书育人

“教育”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常常挂在嘴边,比如“教育工作者”、“大学教育”、“教育改革”……但如果刨起根来问你:“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乍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当你动唇舌想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觉得真说不太清楚,如果你静下心认真学习研究后,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容易。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有过种种的论述与争论,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

关于什么是教育的问题,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见解,回答各不相同。例如: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1]。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杜威:“教育即生活。”[1]

舒新成:“教育是启进人生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造互助的社会。其方法在利用社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刺激,使受教育者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

叶圣陶:“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2]

听起来这诸多的说法都很有道理,都在试图阐述教育的真谛,只是关注点,侧重面不同而已。

教育是要立人,教育的确是为学生发展和人格的成长奠基……概括起来,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进步奠基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意图帮助被教育者获得在德、智、体诸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进行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因此教育应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以满足被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然而,从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情况看,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1: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以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

教师的教学是按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个学科课程进行的,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又常常是独立的,互不关联的,各学科又与实际生活不相关联。这自然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目的就是理解后记忆书本知识。同时老师的讲授大多不出教科书的范围,教科书上有的讲,没有的通常不会讲,考试时也不会涉及。所谓学习,只局限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学生以书为目的,而不是辅助生活的工具,读书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好的事,而不是关涉实际生活的事。再看看考试方法,教科书上说地球半径多少公里,考试题目就是:“地球半径几何?”

学生按照书上给的数字作答就得满分,又如线性方程组有若干种解法,考试时只要灵活运用书上方法做答,就可得到老师和学生都满意的分数,学生的学习变成死记书本知识。至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入学教育和平时开几次班会组织几次活动上。至于体育就是一周上几节体育课,完成几个规定项目,关乎学生健康的医学保健知识成为教育的盲区。

问题2:教师只管教书,不重视育人。

教师们的上课往往是夹着教科书进入教室,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讲授,讲解清楚,分析透彻,学生能理解能掌握,考试时能按要求作答,成绩优秀,教师就算圆满完成任务。至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如何,往往不在考查之列。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任课教师把其当做分内之事并付诸实际行动的并不多。看到学生的不文明举止,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不说不管也不问。对于学生中有碍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更是很少关注。

问题3:对于书本知识只重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智育”变成了单纯的“记忆”。

目前学生上学的主要任务是读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学生把书本知识理解记忆下来后参加考试,考得好成绩往往被认为是终极目的,考试通过后就完事大吉。书上的知识是学校要求学的,而不是自己想学的,因此学完后,没多久就把所学知识都忘光,这种情况极其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由于取之不以其道,把“学习”误作“记忆”。

学习的本意应该是“学而时习之”,光“学”不“习”是不够的。记忆不过是开始,只有把这些东西通过不断训练,融合在生活中,才是真正取得知识,历练能力,只有这样,记忆一分就可得到一分的益处。若记忆为终极目的,不与生活发生关联,那就记忆虽多,无多益处。学校里的各门功课,学生为什么要学呢?如果一切科目被学生认定都是用来充实自己生活的,学生必然会诚心尽力地从事学习。

由上分析,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现代的学习绝不是记忆所能了事的。我国要成为世界强家,教育有待改良,最需改革的是整个教育方法。方法的改良又有待认识的转变。

对于教育的改革,如同海上行舟,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方向正确,然后再落实细节,解决如何改的问题。

首先,教育要全面,不宜偏颇,在重视智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德育和体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国民。如果不重视德育学校教育就会出废品,不重视智育就会出次品,不重视体育就会出残品。只有综合培养才会出正品。因此,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纠正目前教育在德智体三方面不均衡的问题。在教书的同时要重视育人,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另外,不论智育,德育还是体育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的境界,能够自己探索,自己辨析,自己历练,自己研究,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至此还需要老师教吗?而学习之所以要学要练,就是为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帮扶孩子学骑自行车一样,随时准备放手,最终要达到他自己能独立骑行,教者要做的是在这方面下工夫。

无论是谁,从各级各类学校毕业后,还需要在各方面受教育,那时候到哪去受教育呢?从社会各方面都可以受教育,只要自己有受教育的坚强意愿,这就是自我教育,即自学。自学能力的强与弱能反映在校所受教育的好与坏。假如在校时候常常接受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自然会受益无穷,同时社会和国家也会得到无限大的利益。为什么把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到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所有做人必需的东西非常多,教师是教不尽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一知三,即引导学生自学。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光能守住所学是不够的。试想,如果人类只知守,不知变,社会如何进步呢?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也就是引导他们自学。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这样的人不断增加,社会和国家达到繁荣昌盛的境界就为期不远。

因此教育改革力求实现的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基铺路。

为了这样的教育改革目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进一步树立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加强德育和体育。今天的少年儿童是明天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的素质如何,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担当起明天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历史重任,关键在于今天的教育,在于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这些年来,随着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在不断提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把教书育人统一起来,增强意识,增强责任性并落实到行动上,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既有科学文化素养又有健康体魄的一代新人。

其次,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即身教。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能为人师表。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总是通过自己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给学生以巨大影响。教师不仅要使自己的德识才学堪为人师,还要在把所学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上为学生做出榜样,而且教师的为人师表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场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站在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前列,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及社会的表率。

再次,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即言教。

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进行正面引导,该说的要说。例如,对于学生中自私自利,做事不管不顾,妨碍他人的不良品行,任课教师不仅要说要管,而且要管到底,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人习惯,又如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以关灯这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为例,如果教师提出要求“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同学想着把灯关掉”,学生一般都会主动关,个别学生忘了,提醒一至两次,逐渐养成习惯后,学生会自觉做到“人走灯灭”。类似的事情很多,教师不妨做做对比试验,说与不说,思想工作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

对学生生活中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教师要留意观察,时不时地提醒学生。比如到了冬天学生往往喜欢门窗紧闭,把空调温度调得高高的,室内空气污浊,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通风换气,还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

最后,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实践者。

处在改革的时代,教师应该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解决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特别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留出自学的空间和时间,当学生自学后想不通,说不清,即苦闷之时,教师再给予必要引导,这时候老师的教,好比久旱逢甘雨,庄稼就会茁壮成长。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后将会达到这样的境界: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现在,围绕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教育进一步面向生活实际,教育领域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正在逐渐展开,教师应当做改革的促进派,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相信,依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改革一定可以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名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第1版).

[2]叶圣陶,著.杨斌,选编.如果我当老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第1版).

[3]柯敏.教书育人为人师表[J].师范教育,1987.09:1.

猜你喜欢
真谛教书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爱的真谛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家贫子读书”的真谛
只为找寻味道的真谛
篆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