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浅阅读,图新求同深感悟
——例谈小学阅读教学策略

2015-03-16 02:48刘玲玲新昌县礼泉小学浙江新昌312500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张老师课文同学

刘玲玲(新昌县礼泉小学,浙江 新昌 312500)

删繁就简浅阅读,图新求同深感悟
——例谈小学阅读教学策略

刘玲玲
(新昌县礼泉小学,浙江 新昌312500)

在阅读中要处理好阅读感悟与阅读训练的关系,防止因过度重意煽情而削弱阅读基本功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或让学生学习、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并逐步形成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意识地设计一个个训练点,通过这些训练点进行阅读基本功的强化训练。

小学阅读教学训练方法教学策略

与其他表现形式如戏曲、电影相比较而言,文章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语言表达,即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文本作为教材就有了一种“规定性”,即它融入并体现了教材编者的目的意图,承担不同要求,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和训练任务。

就阅读教学而言,在阅读中要处理好阅读感悟与阅读训练的关系,防止因过度重意煽情而削弱了阅读基本功训练。一篇课文、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的教学具有教学的双重性目的性,或者说它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它的直接目的是读懂它,理解它,感悟它,它的间接目的就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凭借它进行阅读方法、能力的训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或让学生学习、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并逐步形成能力。我们主张,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意识地设计一个个训练点,通过这些训练点进行阅读基本功的强化性训练。

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或主要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上,没有充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凭借作用、示例作用及训练作用。为此,笔者认为课文已经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教学要求、任务、目的、意图,教材是学生学习技能、历练能力的平台,教师应特别重视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这种功能。以下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及经验谈谈看法。

一、波澜起于文本之微末

新课标指出:在把握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要关注课文中造字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即“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和“表达的效果”。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写妹妹的惊叫: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这几句话里有八个标点符号,四个感叹号,一个问号,这样的标点使用,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表现出文中妹妹的极度不解,四个“!”表达妹妹的惊讶程度之高,从全文看,这几句话还起到了揭秘的作用,给人一种出乎意料之感,达到心灵震撼的表达效果。

再如,课文中的第十自然段仅仅是一个省略号,并独立成段,这种特殊的构段方式,省略的是什么,为什么省略了,如果补充出来,那么会是什么?作者为什么省略不写,其表达的效果、作用又是怎样的,这都值得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领导学生深入品味、领悟。

二、若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周国平说:“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本哈德·施林克语:“最聪明的阅读就是倾听,就是什么都不要去想,随它而去。”这种随它而去的是一种最单纯最朴素的感动,流淌的是学生的真性情,是灵魂深处最真实的语言。

汶川地震发生时我补充学习了一篇文章 《地震中的母子》: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在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没有图片的展示,没有音乐的渲染,只有白描的文字和教师真情实感的表达,原本静静的教室里逐渐传出了抽噎的声音……

很多时候,简朴的教学艺术就是对儿童真诚的尊重。

三、一花一世界,一问多感悟

王朝闻在一篇谈文艺欣赏的文章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人们总不能因为欣赏者不同而把哈姆雷特当成堂吉诃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把逻辑的重音放在一千个上(独感),也可以放在哈姆雷特上(共感)。”我们在处理比较感人的文本时,可以抓住共感去粗取精,使独感能够在共感中凸显。

例如,《掌声》一课: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为了体悟文中的两个“一摇一晃”的内在涵义,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思考两个“一摇一晃”在不同的句子中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1.心情不一样:前一个表现的是英子很紧张,怕同学们笑话,后一个表现的则是很高兴。

2.表情不一样:前一个表现的英子满脸的不高兴,后一个表现的则是挂着微笑。

3.心理活动不一样:前一个表现英子埋怨老师,后一个表现的则是感谢同学和老师。

4.动作实际也不一样:开始走上讲台的脚步是沉重的,走下来的时候则是轻松的。

5.感悟似乎也不一样:开始英子想,老师为什么难为我呢,那不是让我当众出丑吗,后来则感受到老师与同学们这么友好、善良,我还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解读,一是理解其语句,是一层深一层的;二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即从表象到心理,从感性到理性;三是一举多得,即:理解意思,体悟内涵,体会情感,渗透学法。

四、诗文已言志,传道当无痕

2015年三月我有幸参加了在义乌举行的 《中国教育梦好课堂》观摩活动,来自清华附小窦桂梅名师团队的张家龙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前偌大的阶梯教室中议论声此起彼伏,因为张老师所选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的古诗《咏鹅》。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内容还是意义我们自小几乎就烂熟于心。这样一个文本还能上出什么新意来呢?大家都拭目以待。

上课了,屏幕上出示了诗歌内容,张老师指名了好几位同学朗读,接着让大家齐读,然后问大家在朗读时心情怎样,突出读这首诗歌要读得“神采飞扬”。张老师告诉同学们这首诗歌是大家的老朋友,希望大家能在这一节课有新的发现,而且要把发现变成问题。

于是,同学们开启了发现之旅:有同学发现诗中前后有两个“bo”张老师就指明让其他同学区别不同,从而明白了这两个同音字的不同字义;还有同学发现了诗歌第一排只有三个字,而其他三排都是五个字,张老师就顺势在大家的议论声中用有五个“鹅”的诗句讲解了中国诗歌的韵律之美……一切都自然而然、顺势而导。

课堂的高潮来了——诗歌变身一首优美的歌曲,钢琴声在张老师的指尖跳跃,歌唱声在同学们的耳际响起,一曲听罢,大家意犹未尽。老师乘胜追击:

“从诗中、从歌中你看到了怎样的鹅?”

(根据回答提炼出“优雅”一词,并用动作体会体会。)

“鹅在什么情况下这样唱歌?”

(指导将“红掌拨清波”放到旋律中边唱边做动作)

……

由此我体悟到要引导学生感受这类看似简单的文本的内涵,就是在了解、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解读、研读它背后的含义,字后的故事、秘密、作者的用意,等等。也就是要弄清作者写的是什么,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他的目的、意图是什么。这就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需要我们在表面看似浅浅的阅读中做到“深度开采”。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其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

[1]叶开.语文是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8.

[2]倪江.理想语文——自由阅读与教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

[3]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4]罗嗣敏.“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4(01).

[5]陶宏春.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阅读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03)上旬.

猜你喜欢
张老师课文同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张老师喝茶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