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强玲,零东智(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 545005)
情感教育在医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
宋强玲,零东智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 545005)
情感教育;医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教育,它直接影响接受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方法[1]。张梅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情感教育就是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载体,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使受教育者通过感受、关注、参与、领悟和内省等非逻辑方法去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形成情感效应,并最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方法[2]。由此可见,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2.1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必要。但要亲其师,教师必先爱其生,“爱”是师生融洽的纽带,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条件下才能凸显自我价值。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关系中,受教育者能受到教育者对自己的尊重、关怀与信任,从而自然生成积极的情感。若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去学习,学习就更加轻松、愉快。而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育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设法挖掘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就需要施教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善于运用和驾驭情感教育。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体验中受到触动,在接受的过程中体会愉快和幸福感,从而激发大学生情感情绪的正能量。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双方的平等、差异,让主体间形成“参与—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语言,必须有情感的投入,教师的深情厚爱可使学生产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能促使学生奋发向上。当代大学生对实现自我发展有着更多更高的期待,具有比较强的主体意识,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加强烈地参与愿望;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存在独立性差、耐受挫折性差、自我中心的弱点。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满活力、富有成效。在教学中,教师情感上的倾斜能决定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这种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同样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服务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只有从思想出发,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智商高而情商低,提示“知性”学习跟“善性”养成的失衡和差距,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施教者不应该只是判断者或强加者,更应该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沟通者,应针对大学生的普遍弱点和矛盾现象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情感教育,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通过师生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关怀,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某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存在重专业教育和技能的培养,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象,甚至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不大。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内容的交叉性,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养和史学素质,并且有助于大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通过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去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内涵来完成。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若能根据医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专业特点,并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即把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情感教育,就能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既达到了提升医学生思想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4 有利于促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精神的构筑 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既要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随着当代高新生物医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既给医疗卫生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现实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医学人文类课程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是对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但我国现行的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人文课程严重不足,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严重缺失。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多是单一性的医科院校,人文底蕴较薄弱,同时,医学教育长期以来重专业、轻人文,缺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的理念,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深层次的情感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在临床一线不能真正体现用爱关心患者,更谈不上与患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交流。一个出色的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品质和素养,正如佩雷格里诺所说:“医学的人文科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授一种绅士的品质,也不是为了显示医生的教养,而是临床医生在制定正确决策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如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一样”。这种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科学,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够提供真正有效的人文动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倡导师生教学互动的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情感教育,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精神的构筑。
[1]王秋颖.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1):42-44.
[2]刘巍.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教育模式及其运行策略[D].西南大学,2010.
G64
C
1004-6879(2015)01-0085-02
2013-12-17)
*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2013JGB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