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

2015-03-15 01:03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5年6期
关键词:障碍意义差异

张 杨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神经内科,北京 100038)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

张 杨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神经内科,北京 100038)

目的 探讨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及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作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探讨两组干预前后相关性睡眠障碍指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指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7 d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与心理、环境因素及患者自身疾病的病痛相关,给予老年脑卒中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有助于降低患者抑郁和焦虑程度。

脑卒中;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是指在脑卒中病程中所发生的与正常睡眠和觉醒节律性交替紊乱有关的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1],可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睡眠障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或焦虑等负面情绪,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和神经功能的恢复[2]。睡眠障碍受患者疾病本身造成的痛苦、心理压力、环境噪声或光线等因素的影响,根据脑卒中患者的病情状况,建立符合个体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消除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探讨了脑卒中相关性睡眠障碍的可能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睡眠的辅助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均为男性,其中观察组年龄80~95岁,平均(87.36±5.62)岁,对照组年龄80~95岁,平均(86.23±5.7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1995年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订的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均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资料佐证,均为首次脑卒中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的严重疾病者;(2)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疾病或神经疾病家族史者;(3)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及认知功能障碍者;(4)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针对患者的常规入院护理和出院护理事项,以及根据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本院规定的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及特级分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4],具体如下。(1)心理干预:对入院患者进行疾病教育,讲述脑卒中的治疗及康复知识,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疾病,从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原发病的康复。(2)环境因素干预:为患者创造理想的休息环境,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每日帮助患者进行温水泡脚,给予有助于睡眠的牛奶,并鼓励患者睡前排尿;避免在夜间对患者进行问诊与治疗,在夜间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动作轻柔,晚上将病房灯光调低,室内温度调整在20~25 ℃,相对湿度55%~60%,促进患者慢波睡眠;对入睡困难的患者进行睡眠技巧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快入睡。(3)饮食干预:劝导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严格控制每日热量与脂肪摄入量,鼓励患者多食用有助于睡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减少或不饮用含神经兴奋作用的饮料或茶水。(4)药物干预: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护士可建议主管医生将利尿剂、中枢神经兴奋药的服用时间调整为上午,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对待催眠药物,不依赖也不排斥正常使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7项内容,每项0~3分,0分为好,1分为较好,2分为较差,3分为很差。同时在入院时及干预后3、7 d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 两组干预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觉醒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入睡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62、5.145、8.554,均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入睡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次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5、3.903、6.645,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PSQI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干预前PSQI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值分别为4.050、4.590、3.101、4.043、3.998、2.689、2.503,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PSQI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上述PSQI各项指标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降低(t值分别为2.196、4.061、2.414、2.471、2.636、3.191、2.591,均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后SAS与SD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 d,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91、1.966,均P>0.05);干预后7 d,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1、5.589,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3、7 d的SAS与SDS评分均小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3、4.975,P<0.05;t值分别为3.701、7.669,P<0.05);对照组干预后7 d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33、3.997,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PSQI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表3 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SAS与SDS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导致患者预后较差。通常认为优质的睡眠可促进疾病的恢复,然而脑卒中患者多伴有睡眠障碍,且睡眠障碍的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因此,生活指导、环境改良、心理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减少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5]。睡眠质量与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相辅相成,睡眠质量差会导致患者神经兴奋性高,情绪不稳定,使脑耗氧量增加、脑细胞水肿、病情加重,影响机体的修复和语言、运动功能的康复速度。所以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状态,促进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造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因素很多,疾病引起的不适感是患者入睡困难的重要原因,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或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及时采取治疗和综合护理措施,为患者解除不适感可明显改善病情[7]。(1)脑卒中发生后导致中枢神经递质失调,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单胺类递质合成减少,导致睡眠障碍,且合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可加重睡眠障碍。另外,脑卒中后造成的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定时被动翻身等因素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8]。(2)患者住院后活动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长,睡眠环境不舒适,如光线过亮、声音嘈杂、温湿度不适宜、不适应床位等均可影响睡眠质量[9]。(3)乙酰胆碱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以及促进学习与记忆等活动,若患者应用大量的乙酰胆碱类药物,可引起异相睡眠减少[10]。(4)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对该疾病的预后很难接受,甚至感到恐惧,睡眠前思虑过多,不易入睡均会不断地强化这种负性作用,导致睡眠障碍迁延,继而在这些社会、心理因素作用下形成慢性失眠[11]。

本研究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尽可能消除各种不利于睡眠的因素,并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入睡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次数减少,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相关性睡眠障碍问题,使患者容易入睡,改善睡眠质量和增加睡眠时间。两组干预后PSQI各项指标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PSQI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3、7 d的SAS与SDS评分比干预前低(P<0.05),而对照组仅干预后7 d的上述评分比干预前低(P<0.05);干预后3 d观察组的SAS与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7 d的SAS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可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进行睡眠卫生宣教、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及实施健康的心理教育等。此外,通过对家属的心理排解,让家属能积极地参与和支持,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睡眠[12]。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并且良好的睡眠质量同样可以反过来促进脑卒中的预后,提高患者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恢复[13]。

[1]钱静.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辅助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20-21.

[2]王乃梅.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79-1179.

[3]张艾灵,毛桂琴.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26-27.

[4]张珀璇,张丽华,陈冬梅,等.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3):525-527.

[5]刘迎春,滕向东,吴德云,等.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4):421-423.

[6]程力群,吴丹岭,俞佳,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22):2765-2766.

[7]高敏,杨晓文,陈婷.从肝论治脑卒中后睡眠障碍30例[J].中医杂志,2011,52(18):1597-1598.

[8]Abdulrakeeb Abdu Saeed Alhakimy,刘中霖,陶恩祥,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异质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5):681-684.

[9]王翠玲,徐凌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配合护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0):758-759.

[10]潘红霞,欧小益,何竞.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94-96.

[11]张小丽,崔颖,汪凤兰,等.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4):2046-2047.

[12]吴进纯,杨波,罗成凤,等.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30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4):419-420.

[13]赵雪萍,薛小玲,苏翠红,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6-208.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6.060

B

1672-9455(2015)06-0857-03

2014-08-12

2014-12-22)

猜你喜欢
障碍意义差异
一件有意义的事
相似与差异
有意义的一天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生之意义
找句子差异
跟踪导练(四)2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