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帆,邱栎桦
(1.云南财经大学 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2.昆明学院 数学系,云南 昆明 650214)
民族地区工业化研究
——以云南为例
李 帆1,邱栎桦2
(1.云南财经大学 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2.昆明学院 数学系,云南 昆明 650214)
本文梳理了研究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方法和结论,学者们对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判断大致相当;学者们普遍赞同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呈现工业结构重型化、计划经济痕迹重、双层二元结构突出以及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特征。云南工业发展不仅呈现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还受制于区位和交通因素。基于此,本文建议云南立足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医药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旅游配套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促进工业向轻型化、绿色化转型。
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特征;云南工业化路径
我国很多学者都借鉴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来判断民族地区工业化发展阶段。他们或根据若干单列指标(曹海英,2009;蔡文浩等,2014),或对这些指标进行加权计算综合指标(高新才,2007;陈佳贵等,2007、2012),判断工业化的具体进程。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指标和区间大致如表1。陈佳贵等(2007、2012)对我国31个省区市1995、2000、2005和2010四个年份的工业化水平持续跟踪,采用阶段阈值法分别对表1中的五大指标进行测评,再采用加权合成法得到反映地区工业化水平和进程的综合指数。但他们并没有对民族地区单独测算,故本文摘取大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结果为主要参考。大西南地区在1995、2000年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2005年已经进入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10年已经迈入中期后半阶段。大西北地区在1995、2000年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在2005年处于初期的后半阶段,到2010年处于中期的前半阶段,是全国工业化水平最低、工业化基础最薄弱的地区。
高新才(2007)借鉴了陈佳贵等(2007)的综合指数法,对西部民族地区做综合判断,他认为西部民族地区2005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曹海英(2009)依据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这两个指标,判定2006年西部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依据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人口城市化率这三个指标,判断2006年西部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他认为总体上西部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后期水平。蔡文浩等(2014)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三组指标,判断2009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也有学者按照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研究工业化进程问题。张楠(2004)将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轻工业向重工业发展,第二阶段是重工业由原材料为中心向加工和组装为中心发展,第三阶段是技术集约化,第四阶段则是工业结构软化。根据此标准,他认为2000年西部民族地区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演进的过程中。
众多学者的判断结果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认为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陈佳贵等(2007)和张楠(2004)运用不同的评价指标,都得到了2000年西部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高新才(2007)采用了与陈佳贵(2007)同样的评价指标,但人均GDP(美元)区间标准略有差异,因而导致高新才判断2005年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而陈佳贵等(2007、2012)则认为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曹海英(2009)也认为2006年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陈佳贵(2012)和蔡文浩等(2014)对西北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判断也基本一致。
表1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主要指标
学者们对民族地区的跟踪研究表明,过去二十年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提速,与全国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缩小。不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内部也逐渐显现出差异。虽然在2005年,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同一阶段,但到了2010年西南地区已经明显领先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内部也逐渐分为两大梯队,重庆、四川和广西属较好梯队,西藏、贵州和云南属第二梯队。
(一)工业结构重型化
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能源资源中,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都多集中分布在民族地区(郑长德,2009)。矿产资源更是丰富多样。如黑色金属烙铁矿、原生铁矿,有色金属的铅、镍、汞、铂族金属,非金属的氯盐、钾盐、镁盐等资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熊正贤、郑长德,2012)。基于资源禀赋优势,民族地区形成了以水电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矿工、原材料工业基地为重点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比重畸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二)计划经济痕迹重
民族地区工业化发展路径有深刻的计划经济体制烙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限制,国家和政府在民族地区主要部署了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及农牧产品初级加工业(高新才,2007)。加之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投放发展工业的资金有限,东部地区和西部民族地区在工业发展上形成了垂直区际分工的格局。东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部署了高附加值、高技术的深加工业和制造业,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的目的就是向东部地区输送充足并且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曹海英,2009)。这种产业发展路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被延续并强化,造成了当前民族地区工业以资源初级开发为主、产品技术和附加值低的现状。
(三)双层二元问题突出
民族地区的工业不仅具有普遍的城乡分离、工农分离、轻重分离的二元结构,还表现出独特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共存的双层二元结构(曹海英,2009)。民族地区的工业是在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于1965年到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为核心,展开的军工、电子、机械、航空航天、有色金属等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工业及能源、原材料和交通技术设施建设(廖果,2002)。但是从沿海和内地迁移、新建的中央企业与地方工业建设是两套体系,彼此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不仅外来企业对地方工业的带动有限,甚至外来工业文化与民族文化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李翠玲,2013)。这种“嵌入式”的工业发展路径在塑造民族地区现代工业框架的同时,也形成了典型的双层二元结构(廖果,2002;高新才,2007;曹海英,2009)。
(四)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民族地区通过输出低价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有力地支持了东部和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走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工业化路径使得自身缺乏工业化发展必需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基础,不得不依靠对自然资源进行高消耗、高投入、大规模、低产出、低效益的掠夺式开发,来维持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起码的增长速度(廖果,2002)。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和内地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原本存在于东、中部地区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产业正向民族地区转移。受自身工业发展路径依赖和高排污的产业转移影响,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工业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日趋下降。2007年以后,西部地区的工业技术效率已经成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中最差(查建平等,2011),2009年内蒙古、陕西、青海和宁夏四省区的工业与环境已经很不协调(刘辉、李志翠,2013)。民族地区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约束。
资源禀赋、计划时期的生产力布局、“嵌入式”工业发展思路以及扭曲的东产西移政策,种种因素叠加使得民族地区逐渐走上了一条以能源、矿产、冶炼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路径。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民族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大背景下,这条工业发展路径不仅被延续,而且被强化了。民族地区几十年形成的工业发展格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东部、内地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但却造成了民族地区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工业结构,也造成了工业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脱节的矛盾,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造成民族地区工业化缺乏资本、技术、人才和知识的积累,工业发展过分依赖区域外要素推动的被动局面。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外力推动,缺乏内生驱动和自主增长的能力,走上了一条非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云南工业化路径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工业走非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事实,在云南的表现更为突出。根据陈佳贵等(2012)对全国31个省区市工业化进程的追踪研究,近二十年来,云南工业发展情况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不断下滑。1995年,云南工业化指数排全国第八、西南第一;2000年,云南排全国第十七、西南第一;到了2010年,云南已经排全国第二十七、西南第四。“十二五”以来,虽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云南工业曾有过一时的表面风光,2012年云南省工业增速排名全国第八。但是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新常态背景下,以重工业起家的云南难以维系经济快速增长,2014年工业增速明显放慢,全国排名二十位以外。以2014年一季度为例,有色、化工、钢材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仅拉动全省工业增长0.74个百分点,采矿业仅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47个百分点。
云南工业发展不仅出现了增量和增速的下滑,而且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关键环节上也面临障碍。张贡生、陈奎(2012)对西部12个民族地区的工业综合竞争力做过分析,云南在生产规模、生产绩效、生产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竞争力方面分别居第四位、第三位和第八位,这说明云南虽然在生产规模和生产绩效方面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在工业生产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方面的竞争力较差。如果与非民族地区相比,云南工业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性方面就更处于劣势。
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工业发展路径并没有给云南带来核心竞争能力。以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区位熵来看,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行业为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金属矿采选业5个行业。优势行业产业链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三高行业占比大,工业重型化特征明显。另外,唯一优势轻工业烟草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资源环境对工业发展约束较大。2013年底,云南省建成自然保护区157个,总面积283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4%,低于全国自然保护区14.9%的平均水平。云南是全国重要的草原建设基地,肩负着中国重要生态和环境涵养地的重任。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中,除滇中地区被定为重点开发区外,其余地区被定为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
云南的工业发展不仅呈现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而且由于地处西南边疆,虽然交通已基本实现通达,但基础设施差,交通运输成本很大,区位和交通也制约了云南工业的发展。
(二)云南工业化路径的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的主动调整下,云南粗放型的工业化路径遇到瓶颈,显示出增长无力的局面。在“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下,云南工业走出去似乎也很困难。云南工业发展已经到了改善条件、调整结构、培育接续支柱产业的关键时刻,必须要促进工业结构的轻型化和绿色化。促进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资源和环境的负荷,构建和凸显云南在生态文明方面的优势。
立足云南优势生物资源,抓住“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机遇,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云南经济发展虽然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开发有限也使得云南的生态环境条件优于其他地区,生物资源种植条件好,产品绿色化程度高。“互联网+”的大机遇打破了区位对农副产品销售的制约,云南省应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网络销售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鼓励云南特色产品走向全国。
立足云南优势生物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云南药材资源丰富,民族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了“云南白药”“天麻素”“三七”等颇具代表的品牌产品,医药制造业初具规模,但行业结构和竞争能力在全国均处于劣势。云南不妨大力发展对研发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医药延伸产品制造业,如保健品、化妆品等,推进其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抓住巨大的旅游市场,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制造业。云南省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地区,2013年接待国内游客2.4亿人次,入境游客104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11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7.2%。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云南的旅游配套制造业却未成规模,大量旅游配套产品依靠省外调入。因此,云南应该围绕游客的吃、穿、住、行、玩,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主动迎接东部和内地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配套制造业。
抓住快速城市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大机遇,发展消费品制造业。2013年底,云南城市化率为40.5%,远低于全国53.7%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未来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与云南相邻和相近的南亚、东南亚和其他东盟国家也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产和消费,总之云南面对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品市场。与东部和内地相比,云南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与南亚、东南亚和其他东盟国家相比,云南具备良好的企业环境和稳定的制度环境优势。因此,云南应该利用好成本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消费品制造业,促进工业向轻型化和绿色化转型。
A Review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Ethnic Regions and the Path Choice for Yunnan
LI Fan1,QIU Li-hua2
(1.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650221,Yunnan,China;2.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650214,Yunnan,China)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of research on industrialization in ethnic regions.The conclusions of the scholars are basically the same.The industri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dominance of heavy industry,long-lasting effects of planned economy,prominence of double dual structure and serious impact on environment.As for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it not onl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in ethnic regions,but is also affected by its particular location and communication.For these reasons,we suggest that Yunnan is better to develop processing industry of the agricultural by-products,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related products,tourism products and consumer products based on its advantages,in order to chang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ward light and less polluted one.
ethnic regions;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characteristics;path choice for Yunnan
F427
:A
:1006-723X(2015)08-0073-04
〔责任编辑:黎 玫〕
李 帆,女,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研究;邱栎桦,女,昆明学院数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