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湛波
(作者系中国城市出版社第二图书中心主任,副编审)
他汇编文集作者众多,统稿人也可能有多个,开始写稿前明确写作体例非常重要。
笔者每次约稿都要以Word文件方式提供给作者一份详细的写作体例,内容包括:本书的内容框架及写作要点;章节目录;章节以及各级标题的格式;图、表格式,包括图题、表题格式;统一数字及日期的用法;统一计量单位名称及符号;统一著录参考文献格式等。
要让一部书稿从选题立项到最终出版,图书编辑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而且,一名编辑有可能同时运作三本五本甚至十几本图书。对于如此忙忙碌碌的编辑,借助电脑技术对编辑工作进行优化,毫无疑问是必要的。
可以相信,许多编辑在摸索如何利用电脑技术优化编辑工作。但同时,显而易见,还有许多编辑没有重视这一点,因而在编辑工作中无谓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笔者呼吁编辑们高度重视电脑技术的应用问题,并积极地沟通分享,以便共同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略陈浅见。
不论是组稿工作,还是审稿工作,亦或是校改过程中的核疑,编辑少不了要与作者沟通。除了当面沟通,过去主要的沟通手段是打电话和写信,现在我们有了电子邮件、QQ和微信。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电话沟通,或者QQ、微信沟通。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或需要持续跟进再次确认的,或需要留存档案记录的,笔者建议尽量采用网络发送电子文件的方式进行。编辑最常用的电子文件就是Word文档。
如果是编辑策划的选题,或作者提供选题思路、双方共同确认的选题,在作者开始撰稿之前,一般先由双方商定一份写作体例作为写稿依据。这份写作体例越详细越好。如果图省事搞一个简单的提纲,后期统稿会遇到诸如章节体例不一、写作风格杂乱、专业术语混乱、数据来源不规范等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年鉴、年会论文集或其
有的图书出版周期短,时间紧张,你不得不提议让作者陆续交稿。但这样会带来很多的麻烦。有时,撰稿作者交来了稿件,统稿人又另外交来一份修改稿。有时,同一篇文章会有多个统稿人的多份审核修改稿。这将给编辑工作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可以想象,这种复杂的情况要在纸质打印样上比对校核会是多么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电子文件将不同的修改意见合并汇总。
笔者每年牵头责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每年都会面对上述情况。该书具有年鉴性质,涉及领域广,涉及作者多,出版周期短。笔者总结的经验是:对于已交稿部分作者要求修改的,就要求作者使用Word修订模式。Word修订模式可以很清楚地显示作者在哪里作了修改,包括删除的内容、增加的内容、移动的内容,包括文字、段落、图片、表格,包括注释。你还可以在Word修订模式中对作者的修订进行审读,逐条接受或拒绝修订。
虽然大多数作者很配合,会按出版社的要求提供齐、清、定稿件,或者不得不修改时提供修订模式的新稿件,但编辑有时还会面对更为棘手的情况:重复提供不断修改的稿件,你无法确定作者做了哪些修改,又只能以最后提交的稿件作为出版依据。幸运的是,Word 2013的比较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帮助你找出作者的修订之处:你只要将作者最新提供的文档与此前已采用的文档进行Word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修订之处。
笔者曾运用Word 2013比较功能解决了一个大难题。2014年9月份,笔者责编的《中国城市慈善发展报告(2012-2013)》即将付印,作者在最后校核时坚持认为书中的18个案例采用的不是最后的稿件。作者坚持要将所有案例全部重排!这意味着该书案例部分十几万字的稿件要么进行艰苦的折校,要么全部重新三审三校。而不论采用那个方案,时间都是来不及!还好,此时笔者已掌握了Word 2013的比较功能。笔者将最新校样PDF文件导出并生成Word文件,将作者确认的最终稿件按目录顺序合并成一个Word文件,前者作为原文档,后者作为修订的文档。比较结果显示,除一个案例差异较多外,其他案例的差异不是很多。再核对其他案例的这些差异,发现均为编辑加工及校对校改的结果。差点因为一篇稿件而将整部图书的出版停顿下来。由此可见,Word 2013的比较功能有时是相当管用的。
对于书稿,有的出版社已实现在线电子审稿及编辑加工,有的出版社仍停留在纸面审稿及编辑加工。作为中小型出版社的编辑,笔者倾向于电子加工与纸面加工相结合。
收到作者的电子稿件后,责任编辑首先要进行粗审。Word 2013的查找功能非常强大,对于查重或其他需全文检索的内容,在导航窗口搜索框输入搜索关键词,不但会在“结果”窗口显示搜索全部结果,而且文档中的相应关键词全部被高亮显示出来。这非常有利于编辑对稿件的处理。
需要提醒的是,编辑如在电子文件上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在备份电子文件上进行。由于电子文件具有易变性,一定要确保原始电子文件对于理解作者原意的可信度。对于书稿中有若干插图、公式的复杂稿件,作者交稿时要附上一份原始电子文件,这份电子文件要与作者确认的纸质原稿保持百分之百一致,便于日后在编校过程中出现疑问时核对。
利用电脑技术对作者的电子稿件进行粗审和预加工处理,然后再打印纸样进行审稿和编辑加工,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审稿过程中,难免会发现若干的疑问,有的是专业方面的,有的是表述方面的。这些疑问大多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解决。甚至核对英文单词、英文句子翻译,在线词典要比纸质工具书快捷高效得多。
有时,为统一书稿的写作体例(有些作者无法按你的要求去做),比如将随文注或页注参考文献统一整理到章后或全书后,你就必须借助你对Word和Excel的熟练操作技术去完成。在重新排序过程中,要确保参考文献的顺序号与正文中的注号一一对应。至于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则要按国家标准进行规范整理。
任何涉及原稿内容的改动都需要征得作者的同意,为此,笔者建议编辑在对电子书稿进行粗审预加工时采用Word修订模式,这样可以方便作者对修改之处进行核对确认。
编辑的其他一些工作也可以借助电子文件去完成,例如:为了明确图书市场定位,或者为了提前进行图书设计,或者为了进行市场营销预热,需要准确估算全书的版面字数和印张。编辑根据成书设想(包括开本尺寸及版心大小、正文字体字号等),通过页面设置,设定Word文档的每面行数及每行字数,然后定义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及占行数,就可以对稿件进行粗排版,由此确定全书的排版字数及印张数(书稿中插图较多的可以适当加减页数)。如印张超出预估,为避免定价过高影响市场定位,可以及时与作者沟通删减字数,或通过版式调整压缩印张。
有的编辑习惯于将加工处理过的电子文件交排版公司灌版,并以此打印的纸样作为原稿。但灌版后打印的纸样已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稿了。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即使排版公司承诺毛校,即使你准备自己对照电子文件毛校一遍,都不如让Word比较一遍来得踏实。因此,排版公司完成灌版后,不要急着打印纸样,先发一份PDF文件,然后导出为Word文件,然后与你的发排Word文件进行Word比较,重点检查如下内容:(1)有无文字丢失;(2)有无段落重复;(3)图、表有无丢失;(4)图、表位置是否发生了错位;(5)页注等有无丢失、错位;(6)有无其他灌版异常现象。如此比较检查一番,之后再打印纸样进行审稿校对,不但会避免错漏的风险,而且会大大减少后期的工作量。
校改过程中会有一些疑问需要作者解决,而纸样的取送总是很麻烦,当面沟通更需要时间——除非确有必要。因此,如果能够更多地利用电脑技术,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除了前面所说的使用电子邮件、QQ等传送Word文件沟通核疑外,充分利用PDF文件免纸样校核是抢时间的利器。将PDF上的疑问之处高亮显示,然后加上批注,再发给作者核改,这样会比电话、Word文件等沟通方式更直观。PDF文件与校样页面是完全对应的,作者反馈的修改意见可以很容易地核改到校样上。
退改也可以采用无纸样方式。两个校次之后,新校样的出红率应该很低了,这时利用PDF批注方式可以快速通知排版公司改版。排版公司改后发来新的PDF文件,编辑将核对无误的新打印纸样直接并入上一校样中(粘贴在对应页上),可以减少取送环节,也可以确认改版是否到位——这尤其适合核红付印样的核改。
有些画册图片量大,为便于文件传输,排版公司提供一般清晰度的PDF文件即可(要确保文字清晰)。但PDF文件必须是可编辑可改写的文件,而非转曲定型的图片文件。否则,编辑无法选中复制或高亮显示,也无法导出文字。
对于过大的PDF文件,可以通过PDF编辑软件予以压缩。PDF编辑软件还可以将批注页单独或集中导出,生成一个较小的PDF文件,以便快速传输给作者或排版公司。
在校改纸样时,如发现前后重复或其他需前后查核的问题,借助校样PDF文件可以快速地查找定位。
图书的各级标题版式经常因疏忽而留下瑕疵,利用PDF文件可以快速准确核改。将PDF文件拷贝一份,重命名,然后将两个PDF文件并排打开,调整窗口大小并确认显示比例一致,将其中一个PDF文件滚动到第一个一级题所在页面,确认版式无误,将另一个PDF文件迅速向下滚动,将所有带有一级题的页面与前一个文件比对,如此可以快速检查一级题的字体字号、左右位置、上下空行等格式是否完全一致。其他各级标题均可照此处理。
利用PDF文件可以快速地核对目录和书眉。图书付印前,编辑需要全面检查一遍目录和书眉。以前,经常是两个编辑合作唱读核对。现在,利用PDF文件就省事多了。检查目录方法如下:如同核对标题版式一样,将两个PDF文件同时打开,将其中一个PDF文件滚动到目录页,根据目录显示的标题页码快速定位到正文的相应页面,核对确认标题文字是否一致,目录页码是否正确。检查书眉只需打开一个PDF文件即可,但应单双码分别进行核对。确认PDF页面显示方式为双页视图。双码应为书名,快速滚动,双码书眉文字有任何的变化都会出现明显的闪烁。如双码书眉文字始终未见闪烁变化,则说明双码书眉无差错。单码应为篇章名,按上述方法逐篇逐章检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