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继艳
(北京华文学院,中国北京102206)
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区域性差异
——HSK成绩抽样分析
盛继艳
(北京华文学院,中国北京102206)
就汉语习得而言,华裔学生不仅具有明显的整体特征,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区域性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且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均衡性”、“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差异性”三个角度,对包括印尼、泰国、日本、欧美在内的四个区域205人次华裔学生的旧版HSK(初、中等)成绩报告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具体差异进行了归纳。
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区域性差异;HSK成绩
随着华文教学地位的逐渐确立,华裔学生特点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与汉语习得相关的成果中,大多采用了华裔与非华裔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例如:单韵鸣、安然(2010)曾就华裔学生的汉字书写特征与非华裔进行了对比;朱志平(2009)、吴星云(2010)分别对美国华裔与非华裔的汉语学习特点进行了比较;闻亭(2007)从态度与学习动机的角度对华裔与华裔学习者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朱雯静、王建勤(2012)则就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对华语社团的认同展开了全面地对比分析。诸如此类的对比分析固然益于我们了解华裔的某些总体特征,但不论从已有成果本身的研究对象看,还是从华文教学的现实问题看,个体性差异皆不可回避。就汉语习得水平而言,应该说存在于华裔群体内部较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也是华裔学生总体特征之一。
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错综复杂的。郭熙(2007)曾就影响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背景进行过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将相关因素概括为:语言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很显然,这些“背景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显著的区域属性,受此类因素的影响,华裔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也会反映出某些带有区域属性的类型化特征,即区域性差异。
了解和把握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能够使既具大同又存小异的华裔群体在某程度上被划分开来,进而为华文教学的总体设计,以及构建符合华裔特点、满足华裔需求的华文教学模式提供理据参考。那么,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此,但凡有过华文教学经历的教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而在笔者看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零散、模糊感知层面是不够的,需要加以全面、客观、具体地考证。为此,我们搜集了“2000—2010”十年间近两百人次华裔学生的旧版HSK(初中等)成绩报告单,并以此为数据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数据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一)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二)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均衡性;(三)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差异性。
(一)数据样本的来源
本文数据样本,皆来源于北京华文学院华裔学生的旧版HSK(初中等)成绩报告单,涉及“2000 -2010”十年间共计205人次。学生来源,包含印尼(100人次)、泰国(39人次)、日本(31人次)、意大利(12人次)、法国(8人次)、美国(5人次)、荷兰(3人次)、巴西(3人次)、德国(3人次)、葡萄牙(1人次)十个国家。
从考生区域来源看,除印尼、泰国、日本三个国家以外,其他欧美国家的考生人数较少,而且从成绩来看,这些考生在“听力、语法、阅读、读写”四个部分所得分数的高低分布规律近似。另外,从笔者在校的工作经验来看,这些来自欧美的学生多为二代移民或新移民,他们的汉语习得情况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听说”明显优于“读写”。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这些来自欧美国家的华裔考生归为一组。此次考察所涉及的欧美华裔考生共计35人次,与印尼、泰国、日本共同构成了本文重点考察的四个区域组。
除以上考生的成绩样本,笔者在搜集过程中,还获取了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华裔考生的成绩报告单,但由于数量太少,不具备代表性,因此并未纳入此次分析范围。
至于为什么选取旧版HSK(初中等)成绩作为样本,主要原因在于旧版HSK(初、中等)是一份考卷同时测试六个等级(3级-8级),受众面大,有利于我们所做的对比性研究的展开。
(二)数据分组与统计方法
在一组数据中,应该说“平均数”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因而我们首先对四个区域考生的各项成绩的平均分进行了统计,并以之为样本,按区域和测试项目先后构建了两组数据。由于本次考察的区域有四个,旧版HSK(初中等)的测试项目也是四项,因此两个数据组当中又分别包含了四个子数据组。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组
日本组:听力、语法、阅读、综合
欧美组:听力、语法、阅读、综合
印尼组:听力、语法、阅读、综合
泰国组:听力、语法、阅读、综合
第二组
听力组:日本、欧美、印尼、泰国
语法组:日本、欧美、印尼、泰国
阅读组:日本、欧美、印尼、泰国
综合组:日本、欧美、印尼、泰国
至于统计方法,由于本文分析的是某一区域华裔考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而非个体分数,因此本文各组基础数据样本都是各组个体分数的平均值。另外,关于“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均衡性”与“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差异性”的分析,都需要通过考察各区域分项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来实现。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标准分数三种统计方法。
(一)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考察
反应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集中量数。平均数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它是“真值”(true score)渐近、最佳的估计值。为此本文首先对各区域考生的分项平均成绩进行了统计(见表1)。
由于在计算平均数时,该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被考虑了进去,因此可以说表1当中的每项数值均体现了各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而显现各区域华裔考生在听力、语法、阅读和综合四项语言技能上的总体水平。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表1中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加以描述(见图1)。
图1
结合表1和图1,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1)日本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的总体水平最高,泰国其次,印尼与欧美较低;2)除日本外,欧美、印尼和泰国华裔学生的各项测试成绩的集中趋势均表现为听力优于语法、语法优于阅读、阅读优于综合;3)日本华裔学生的阅读和综合成绩明显优于听力和语法;4)在四组数据中,欧美华裔学生的听力成绩就高,综合成绩又最低,其分差最大,为23.2分;5)虽然泰国华裔学生的各项成绩均略高于印尼,但两组数据的曲线变化基本相同,进而说明了两区域华裔学生的汉语习得特点相似,即听力优于语法,语法略优于阅读,而阅读又略优于综合。
(二)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均衡性考察
除了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分项技能间的均衡性也是考察某一区域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分项技能间的均衡性,就是指听力、语法、阅读、综合四个分项成绩的分布情况,即数值之间的离散程度。对此,表1中的数据和图1中的曲线变化虽都有所体现,但标准差和标准分数则会更加直观、更加充分展现数据间的细微差别。这里我们首先对第一组数据中各区域的四项平均分的标准差进行了计算,所得到的数值见表2。
表2 各区域分项成绩的标准差
标准差是用以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的指标,其值越大,说明离散程度越大,其值越小,离散程度则越小。表2数据显示,欧美组标准差的数值最大,日本其次,印尼和泰国较小且几近相同,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欧美华裔学生在汉语分项技能的习得水平上存在严重失衡的区域性特征,这一不均衡性在日本华裔身上体现得也较为显著,而印尼和泰国华裔学生的各项汉语水平则相对均衡。
各区域分项成绩间的标准差,直观而灵敏地反映了该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之间均衡性的整体情况,那么具体情况又如何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在已知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了各区域华裔学生的分项成绩的标准分数,结果见表3。
表3 各区域分项成绩的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一数值与该组数据平均数的差当中含有几个标准差。标准分数是可以比较的,因为它以标准差为单位,能够反映出一个数值在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因此我们从表3不难看出:1)日本华裔学生的阅读成绩最高,综合成绩接近四项成绩的平均分,听力和语法成绩相对较低;2)欧美学生的听力成绩远远高出其他各项,语法接近平均分,阅读较低,综合远远落后;3)印尼和泰国学生各项成绩分布的均衡程度相似,皆表现为听力领先,语法趋近平均分,阅读和综合相对较弱。
(三)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习得水平的差异性考察
所谓“差异性考察”,就是对不同区域考生的听力、语法、阅读和综合等四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各华裔群体的在汉语习得水平上所呈现的区域性特征。这里我们对第二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听力组、语法组、阅读组、综合组的标准差和标准分数分别见表4、表5:
表4 各分项每个区域平均分的标准差
表5 各分项每个区域平均分的标准分数
表4数据显式,各区域考生在阅读、综合两项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听力其次,语法的分差最小。表5关于标准分数的统计结果则进一步清晰地说明:(1)日本和欧美华裔考生在阅读和综合上的悬殊分差是导致两组数据离散程度突出的主要原因,而印尼和泰国在这两个方面虽然也分别低于平均分,但相对欧美来说要好得多,尤其是综合;(2)虽然在听力、语法两个方面,日本与欧美仍然是两组数据当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但由于标准差相对较小(听力3.18;语法2.21),这是否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华裔学生在汉语听力和汉语语法的学习上,与非华裔相比,普遍存在优势呢?对此有待进一步考察。
以上关于不同区域华裔学生旧版HSK(初、中等)成绩的统计结果,不但验证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华裔学生的汉语习得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还揭示了具体的差异程度。根据数据分析,我们从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以及分项技能间的均衡性与差异性三个角度,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来看。1)日本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的总体水平较高,泰国其次,印尼与欧美较低。2)欧美、印尼和泰国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相同,均为听力领先,其次是语法,阅读和书写能力最差,这一区域性特征以欧美最为显著。3)印尼与泰国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集中趋势基本相同,至于泰国学生在各分项成绩上所表现出来的均衡且微弱的优势是如何产生的,还有待探讨。
第二,从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的均衡性来看。印尼、泰国华裔学生各项汉语技能的习得水平虽也有高有低,但相对均衡;而日本和欧美则严重失衡,也就是说,日本和欧美华裔学生的汉语水平存在显著的“偏技能”特征,日本学生偏阅读,欧美学生偏听力。
第三,从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分项技能的差异性来看。1)各区域华裔学生汉语听力和语法的习得水平差异性较小,阅读和综合差异性大。2)听力方面,欧美华裔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日本;阅读方面,日本华裔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欧美。3)欧美和日本两区域华裔学生的汉语习得水平差异大,在听力、语法、阅读和综合四个方面,皆呈两极分布。
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研究,无论是对国内的华文教学还是海外的华文教学,无论是对华文教学的总体设计还是对或宏观或具体的华文教学模式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本文所得结论,笔者暂就国内华文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课程设置应适当打破从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的传统“线性模式”,尝试开设针对性强且兼顾系统性的课程。同为新入学的新学生,语言技能不均衡、语言水平有差距是国内华文教学无法回避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问题表现为:华裔学生的主客观学习需求与以各项语言技能同步提高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目前国内借鉴于对外汉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不适用于华文教学,尤其是初级阶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课程设置是关键,“设计针对性强且兼顾系统性的课程”是国内华文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郭熙(2007:148)在讨论“按教学对象的程度设置课程”时曾提出一种非常符合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特点的课程设置方法——“阶梯课程”,并指出可将华文课程分为三级,即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深入课程。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基础阶段可预设三种课程体系,即综合教学班、读写强化班和口语强化班。综合教学班是为综合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开设的;读写强化班是为以欧美华裔学习者为主体的那些听说领先的学生开设的;至于口语强化班,则适用于以日本为主体的读写领先的华裔学习者开设的。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者的各项语言技能,应达到全面且相对均衡的提高。
其次,教学模式也应尝试突破。“中国大陆的华文教学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照搬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而必须摸索出一套华文教学自己的办法。”(郭熙2007:128)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与学习范式(马箭飞2004)。基于华裔学生(除日本外)普遍存在“听力”优于读写的习得特点,我们应该尝试突破对外汉语教学“听、说、读、写”四个单项技能齐头并进的传统设计理念,探讨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尝试双项技能或多项技能互促的教学模式,扬长补短,以求华裔学生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本文仅仅是从旧版HSK(初、中等)的角度,对华裔学生汉语习得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试作了考察,从语言技能的角度,对印尼、泰国、日本和欧美四个区域华裔学生的汉语习得水平进行了浅析。实际上,此课题还有待于从语言知识、语用情况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进而为各区域的华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单韵鸣、安 然:《华裔学生汉字书写特征的个案研究——基于与非汉字圈学生的比较》,《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郭 熙:《华文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马箭飞:《汉语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初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闻 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第五届全国语盲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星云:《美国大学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习得差异及教学法探索》,《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张 凯:《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朱雯静、王建勤:《跨文化族群的认同比较研究与汉语传播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
朱志平:《美国华裔学生在汉语课堂中的优势和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cquisition level of overseas studentsw ith Chinese origin——a study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SK scores
SHENG Jiyan
(Bei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Beijing 102206 China)
When discussing the Chinese acquisition,students with Chinese origin not only have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as a particular student body,but also demonstra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ithin this student group.Among these discrepancies,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 are noticeable and valuable topics to focus on.This article collects 502 sets of score reports of older version of HSK tests from four different regions:the western world(Europe,USA),Indonesia,Thailand,and Japan and then moves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is data and tries to approach this subject from three angles respectively.The first method of analysis is completed by examining average scoreswithin each region to gather the central tendency of Chinese acquisition level.For the secondmethod,the study also takes a close look at the statistical dispersion of the acquisition ability of each individual standardized score,such as listening,reading,grammar and integrative ability.Next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difference in the acquisition ability of each score as previouslymentioned.Finally,based on the three analytical results above,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acquisition level discrepancies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listed above.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ese origin;Chinese acquisition level;the regional difference;HSK score
H195
A
2221-9056(2015)03-0402-07
10.14095/j.cnki.oce.2015.03.010
2014-01-07
盛继艳,女,北京华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华裔学生汉语习得、现代汉语语法等。Email:shengjiyan@bjhwx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