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辉,曹冬梅,尹树旺,张 伟,郭 丽,王 颖
(1.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河北 唐山063000;2.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品科,河北 石家庄050011;3.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药房,河北 保定071000)
早产儿出生时由于脏器结构与功能发育不完全,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致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主要原因是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胃排空推迟、胃动素分泌不足[1]。在窒息、感染等病理状态下导致胃黏膜缺氧、缺血,表现出腹胀、胃潴留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2]。这样不但会对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还会使住院时间延长和治疗费用增加。本研究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5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56例,男性82例,女性74例,胎龄28~34周,出生体质量1 200~2 370g,入院时间为8min~4 d,随机分为4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平均胎龄(32.5±0.7)周,出生体质量1 300~2 270g;小剂量红霉素组(红霉素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平均胎龄(33.1±0.4)周,出生体质量1 200~2 370g;微生态制剂组(微生态组)男性19例,女性20例,胎龄(33.2±0.6)周,出生体质量1 250~2 300g;联合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胎龄(32.9±0.8)周,出生体质量1 300~2 370g。4组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不耐受标准 ①每天频繁呕吐3次以上;②腹胀明显,24h内腹围增加超过1.5cm,并伴肠鸣;③每天至少发生2次胃内残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三分之一的情况;④胃内有咖啡色的残留物,出血性其他等疾病除外。入选的病例要排除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等疾病[3]。
1.3 方法 所有早产儿均给予鼻饲或滴管喂养开奶、早产儿培养箱、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红霉素组给予红霉素肠溶胶囊3~5mg/kg,2次/d,鼻饲给药,疗程5~7d。具体方法是将一粒红霉素肠溶胶囊的内容物取出,用天平称其质量后倒入乳钵中,研碎,加入适量乳糖。药物一次用量按照乳糖质量=药物剂量÷分包单剂量×0.1-药物质量,计算出乳糖质量,用天平称取,放入乳钵,与药物混合均匀,再用天平称量分装,每包0.1g,即为红霉素肠溶胶囊一次用量。微生态组给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0.5g/次,2次/d,鼻饲给药,疗程5~7d。联合治疗组给予上述剂量的红霉素肠溶胶囊及二联活菌颗粒,给药方法、疗程同上,但是抗生素红霉素肠溶胶囊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2种药物服用时间要间隔2h以上。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严重者减少喂奶次数及喂奶量,增加输液量。在早产儿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3~5d内没有呕吐、腹胀症状出现,进奶量增大,胃内没有潴留食物;有效:治疗后3~5d内腹胀症状减弱,呕吐频率降低,进奶量增大,胃内潴留食物小于三分之一;无效:治疗5~7d后呕吐、腹胀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胃内潴留食物超过三分之一[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红霉素组、微生态组及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红霉素组、微生态组(P<0.05),见表1。
表1 4组临床疗效比较(n=39,例数,%)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红霉素组、微生态制剂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未见药热、皮疹、肝肾功能异常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有效的营养是早产儿良好生存发育的基本条件,营养的良好吸收依赖于早产儿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胃动力和黏膜屏障功能的完善与成熟[5]。早产儿胃肠道消化酶分泌功能低下,肠胃动力功能较差,肠黏膜功能没有发育完善,而且胃肠道正常菌群比足月儿建立的晚[6]。早产儿胃肠道喂养后,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有关临床研究发现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率高达40%以上[7],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则更为严重。对症治疗静脉营养虽然可以取代肠道营养,但是长期的静脉营养,可能使早产儿肠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增大,对早产儿肠胃功能的恢复极为不利,容易造成胆汁瘀积、黄染以及肠源性败血症等并发症。早产儿通过胃肠道喂养能够促使胃肠释放激素,胃肠道功能完善,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
早产儿在促进胃动力药物选择上范围较小,甲氧普胺、多潘立酮等药物有锥体外系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8]。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药物选择上,将小剂量红霉素作为促胃肠动力药物已广泛使用[9-11]。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胃肠动力的发育与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相比相对迟缓,其食管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早产儿由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不完善,胃排空时间延长,两者协调活动欠缺。如果早产儿小于31周,那么小肠推进性活动基本没有。人体中胃动素是由小肠的M细胞分泌的,其作用为能够刺激上消化道的机械运动,早产儿血中胃动素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9]。红霉素具有与胃动素相似的空间构象及电荷分布,能够刺激并结合胃动素受体使之产生促动力效应,食管括约肌张力得到增大,促使胃肠形成移动性运动复合波,强烈激起胃窦、胃底的收缩,小肠收缩也随之增大,增强肠蠕动及胃排空,避免胃潴留、腹胀的发生。红霉素促进胃肠动力作用呈量-效关系,是胃动素拟似剂。大剂量红霉素能够打乱胃肠移动性运动复合波,小肠和胃会产生不规则强烈收缩,时常伴有呕吐症状。而小剂量红霉素会使胃肠道平滑肌产生轻微收缩,诱发胃肠移动性运动复合波三期出现,具有清扫胃肠内容物的作用;鼻饲小剂量红霉素能够刺激胃十二指肠产生移动性运动复合波,移动性运动复合波的维持时间得以延长,其推进速度与自发性移动性运动复合波相似[10]。因此,不能使用抗菌剂量的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必须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早产儿由于绝大部分出生后需要在监护室进行护理,因此不能母乳喂养,而人工喂养的早产儿消化道中大肠埃希菌占优势,由于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完善比足月儿延迟,到达优势化的时间也要晚,如果采用抗生素治疗,会进一步延迟胃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时间,导致胃肠内潜在致病菌过度繁殖,致使胃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目前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2-13]、枯草杆菌二联活菌[14-16]等,由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不仅含有枯草杆菌、屎肠球菌,还同时含有多种维生素,早产儿服用后直接可使肠道内生理菌群得以补充,对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完善和优势化非常有利,该品种作为有效的微生态制剂在治疗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中应用多年,疗效显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有增强肠道屏障保护及降低其通透性的功能,还有抑制肠黏膜炎症反应、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调节细胞因子的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抗氧化作用能够降低氧自由基对肠道黏膜的损伤,使细菌易位减少。
以往研究中往往只关注单纯使用小剂量红霉素或者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问题,虽然也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将两者联合应用并分别与仅作对症支持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红霉素、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用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单纯使用一种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制剂与抗生素药物不能同时服用,要间隔2h以上,联合用药时要坚持这个原则,方能达到最佳疗效。小剂量红霉素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使胃肠蠕动增强,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本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给药途径,减少了患儿痛苦,缩短了静脉营养时间,使患儿营养情况得到改善,效果显著,因其剂量小,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张志兰.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1):68.
[2] 汤小园,王有成,黄艾美.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10):884.
[3] 于东游.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7):87-88.
[4] 陈学军.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3):79-80.
[5] 刘晓兰,欧阳敏.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2011,8(5):153-154.
[6] 乐燕.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40例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54.
[7] 亢安娜,张新艳,刘波,等.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2):1109-111.
[8] 罗俊,王维,徐芬,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系统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1,11(5):8-12.
[9] 广东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口服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5):302-307.
[10] 杜天仁,赖延忠.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35-36.
[11] 杨玉莲.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0):793-795.
[12] 庞英超,王章星,吴湘兰.金双歧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9-80.
[13] 裴雪梅,高然,万胜明,等.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68-169.
[14] 甘景立,孙书丽,周建勋.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3,42(11):95-97.
[15] 王智惠,王成秀,李芳.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评价[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8):18-20.
[16] 叶冯,朱德新,袁丽.妈咪爱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13,26(6):1074-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