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婷(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733299)
西北“花儿”现状分析及传承策略探讨
王贵婷(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733299)
“花儿”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连的广大地区内流行的山歌,是西北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山野劳作时创作的民歌。本文通过对西北“花儿”衰落原因的分析,探讨了花儿传承的策略。
西北“花儿”传承策略探讨
“花儿”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连的广大地区内流行的山歌。“花儿”又叫野曲'是西北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山野劳作时创作的民歌'它的风格朴素清新'语言生动活泼'韵律和谐自然。“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唱法。”千百年来'广大劳动者与她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羊把式在山野间放牧的时候'脚户哥在平川里赶车的时候'筏子客在黄河中放排的时候都可以高歌几曲。“河里的鱼娃儿离不开水'没水时它怎么活哩;‘花儿'是阿哥的护心油'没她时我怎么过哩。”唱“花儿”几乎是过去西北劳动人民表达劳苦、孤独、思念等情感的唯一的精神文化活动。
当时代的脚步进入21世纪'由于诸多原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儿”已经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
(一)“留守农村”使“花儿”创作的源泉几近枯竭
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捆绑在土地上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市场中国”了'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农民家庭基本上形成了年轻子女进城务工'年老父母在家务农或带孙子的生存新格局。贫穷落后的西北农民把打工收入视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使原本就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的西北农村人更少、地更荒'“留守农村”现象越来越普遍'“花儿”的创作者越来越少'创作源泉几近枯竭。
(二)多样化的娱乐形式使“花儿”缺乏成长的精神营养
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劳动人民“昼出耘田夜绩麻”'繁苦怨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注》)。[1]“花儿”就在这片贫瘠而又广裹的土地上“盛开”。山民一方面将“花儿”视为“开心的钥匙”和“劝化人心”的良药。同时'“花儿”又承载着忧愁、不幸和思念。封建家长制下的婚姻不自主、社会制度的不公平以及天灾人祸等带给山民的悲苦、压抑、辛酸等不幸遭遇均可以通过唱“花儿”得到暂时的释放和消除。总之'过去的“花儿”根本上反映的是山民物质生活的极度凄凉和精神生活的极度空乏'是他们生存和生活过程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如今自由的爱情'自主的婚姻'独立的经济使农民多了幸福少了悲歌'山民创作“花儿”的心理动机就少了'这必然促使另一种娱乐文化诞生并推行开来'以此减轻人们的“山歌文化意识”'减轻山民无法排遣的新苦恼'弥补、代替、增加山歌文化的原有功能。[2]这种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形式和精神需求使“花儿”不再成为唯一。“花儿”便不知不觉从田间地头消逝'从乡民生活中淡出。
(三)乡民的“逃离”使“花儿”的传承变得后继无人
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生活构成“花儿”的生活底色。“花儿”的悲剧性'首先是这一片土地上人民固有的难以逃离的悲剧性命运使然。劳动模式、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年轻人纷纷逃离家乡。与此同时'“花儿”也从乡间来到城市'这种荡漾于乡村田野'土生土长的山歌洗去它一身的泥土'成为城市广场上的一朵奇葩。这里老人们用唱“花儿”的方式回忆着他们的过去'而围观的听众也大多是来自农村'又赋闲在家的一些中老年朋友。可以说“花儿”的爱好者、传唱者大多是因为童年就有过听“花儿”或唱“花儿”的经历'所以“花儿”就像他们儿时的玩伴一样亲切自然。“洋芋种子灰拌上'面片儿稠稠地捞上;手拉风匣‘花儿'漫上'把心里的话儿献上。”而年轻人觉得这些离他们太遥远。
(一)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会让“花儿”走进人们心里'想赶走都难
西北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所以'这里的人们很少有家乡自豪感'孩子们从小的愿望是走出去'所以就有“孔雀东南飞'麻雀也想东南飞”的说法。而从这里“飞”出去的年轻一代很少有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原因之一是孩子们从小就没有乡土文化认同感。而对“花儿”的了解和传承正好就是孩子们认同乡土文化的契机。笔者认为广东人以说白话为自豪就是乡土文化认同感的表现。而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会让“花儿”走进人们心里'想赶走都难'“花儿”还会是祖国文化的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
(二)让“花儿”进入课堂'传承就不会变得渺茫
“花儿”的背井离乡和老龄化都告诉我们'“花儿”不是“常开不败”的'为了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国家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文人收集“花儿”'制作光盘等'但这只能使“花儿”“枯萎”得慢些'起不到根本作用。“花儿”的传承需要年轻人'而现在的年轻人连“花儿”都没听过'也没有学习的机会'怎么传承?所以'作为西北人民'“花儿”可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和《诗经》一起进入课堂'让孩子们听“花儿”'唱“花儿”'传承“花儿”。这样“花儿”的传承就不会变得渺茫。
(三)政府的宣传和大力支持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花儿”的传承有很多形式'“花儿会”就是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儿会”也在缩水。一是“花儿会”的举办场地的缩水'很多地方的“花儿会”已逐渐消失'民间已不举办“花儿会”了'即使举办'规模也越来越小;二是“花儿会”内容的缩水'随着人们物质意识的提高'“花儿会”不仅仅是人们切磋“花儿”的场所'更多的人是奔着利益去的'真正的“花儿”爱好者比例大大下降。所以'“花儿会”的内容相比以前大大缩水;三是政府对“花儿会”的干预'让老百姓对“花儿”的认识缩水。比如2013年'甘肃省天祝县天堂“花儿会”就是因为政府禁止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而被迫取消的'这让老百姓对“花儿会”的认识缩水。因此'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大力宣传和支持民间活动'无疑会对“花儿”的传承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1]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雄飞.文化视野下的山歌认同与差异——以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比较为个案.民族出版社,2005.
王贵婷,女,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参加青树基金会“花儿”研究项目。
(责编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