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邱菊,张黎明,黄永璐,高宗良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601)
·论著·
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张凤,邱菊,张黎明,黄永璐,高宗良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 230601)
[摘要]目的 研究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研究组,运用相关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运动和认知功能评定,并对两组患者行安全性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疾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障碍;认知障碍;丹参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1]。在我国,目前有700余万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为150万~200万[2]。脑梗死可引起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同时,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可达 62.6%[3]。丹参多酚酸是由丹参中提取的各种丹酚酸所组成的混合物,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治疗作用,但是否具有促进运动和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明确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恢复的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发病满48 h且病情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人;(3)年龄30~70岁,性别不限;(4)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在4~22分之间者;(5)首次发病者,或曾有发病史,未留有后遗症症状,且不影响本次NIHSS评分,残疾程度量表(mRS)评分≤1分;(6)头颅影像学排除其他颅内疾患;(7)患者同意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研究中使用的药物成分过敏者;(2)入组研究前30天内,接受过其他研究性药物治疗者;(3)合并其他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等;(4)合并心血管、肾脏、消化、血液、内分泌等系统严重并发症者;(5)精神病患者;(6)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7)3个月内手术者,或有创伤史者。
1.2研究分组入选病例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7.7岁。按就诊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治疗者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各组无失语和(或)非右上肢瘫痪的病人同时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及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
1.3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按《中国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治疗相关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0.9%氯化钠250 mL+丹参多酚酸100 mg,静滴,1次/d。两组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处理,总疗程均为14 d。
1.4资料收集
1.4.1一般资料收集于用药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用药时间、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1.4.2运动及认知功能评价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和认知功能评价。运动功能评价内容包括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mRS。对于无完全失语和(或)非右上肢瘫痪的病人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行认知功能评价。评价人员为同一位经过培训且对研究不知情的神经内科医生。
1.5 不良反应的监测和记录用药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学、血液流变学、心电图、头颅CT检查,用药过程中记录患者有无发热、过敏反应等。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同时间点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人口统计学和基线特征比较 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组参加运动和认知功能评定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至用药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运动和认知功能评价的比较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NIHSS、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BI、MOCA、MMSE均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研究组和常规治疗组之间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mR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BI、MOCA、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除mRS外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价结果(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
2.3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反应、发热、眼胀头胀、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肝功能损害,1例高尿酸血症;常规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NIHSS、BI、MOCA、MMSE改善更为明显(P<0.05),而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mRS评分主要针对患者残疾程度、各评分项目精确度小及样本量小有关。
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通过引起自由基过度产生及其“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及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等一系列变化,进一步导致神经细胞损伤。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可以抑制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积累,显著降低ROS水平,增强细胞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4],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和自由基、抑制过氧化,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作用。
急性梗死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细胞死亡坏死,而缺血半暗带区细胞以凋亡为主[5]。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相关动物实验表明,丹酚酸B可改善脑组织缺血区结构紊乱及间质水肿,细胞变性程度减轻,细胞凋亡指数下降[6],从而达到减轻细胞凋亡,保护缺血性损伤脑组织的作用。
脑缺血中晚期可出现神经元迟发性炎症和死亡,从而造成神经元的损伤,继之出现神经缺损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Chen等[7]在丹酚酸B减轻脑损伤和脑损伤性炎症实验中证实,丹酚酸B可减轻小鼠的脑水肿和梗死体积,改善功能状态及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丹酚酸B改善认知的作用与其抗氧化性相关[8]。
研究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肝功能损害,1例高尿酸血症。研究组出现的3例肝功能损害、1例高尿酸血症,临床考虑与使用阿托伐他汀和(或)依达拉奉有关,停用并予保肝护肾治疗,1周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丹参多酚酸具有部分改善认知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炎性反应等有关,丹参多酚酸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多见,少数患者使用后可出现肝酶升高。研究组出现的可逆性肝脏损害是否与使用丹参多酚酸相关不能完全排除。安全性及对运动功能的作用有待扩大临床试验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新生,罗本燕,王伟,等.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1-176.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3]Yu KH,Cho SJ,Oh MS,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 evaluated with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harmonization standards in a multi center prospective stroke cohort in Korea[J].Stroke,2013,44(3):786-788.
[4]Wang Y,Jiang YF,Huang QF,et al.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on neurons during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J].Chin J Pathophysiol,2009,25(2):275-279.
[5]Guegan C,Sola B.Early and sequential recruitment of apoptotic effector after focal permanent ischemia in mice[J].Brain Res,2002,856(1/2):93-100.
[6]赵旭,范英昌.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丹酚酸B的干预作用[J].中国卒中杂志,2008,3(2):109-113.
[7]Chen T,Liu WB,Chao X,et al.Salvianolic acid B attenuates brain damage and inflamma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mice[J].Brain Res Bull,2011,84(2):163-168
[8]Wang Y,Jiang YF,Huang QF,et al.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against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perfusion damage in primary rat cortical neurons[J].Chen Med J,2010,123(24):3612-3619.
Clin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salvianolate on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ZhangFeng,QiuJu,ZhangLiming,HuangYonglu,GaoZongliang
(DepartmentofNeurology,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salvianolate on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y 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nd the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ccess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used relevant scales,and the safe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lso evaluated.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rious scale scores was found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NIHSS,BI,MOCA and MMS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fter treatment(P<0.05),but mR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Conclusion Salvianolate can promote recovery of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 words]Brain infarction;Movement disorders;Cognition disorders;Salvia miltiorrhiza
(收稿日期:2014-11-07)
Corresponding author:Gao Zongliang,Email:gaozl2013@163.com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3.003
作者简介:张凤,硕士在读,Email:15956930602@163.com通信作者:高宗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gaozl2013@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