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2014年,是自治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一年来,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8%,粮食总产稳定在550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1.4%;
一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拉开,自治区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114项,精简1/3,规范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扩大到每个盟市1个旗县(乡镇);
一年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美了,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增长,扶贫攻坚工程、棚户区改造、“十个全覆盖”工程都取得了新进展,百姓的养老金、低保和医保人均标准都有了提高……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区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自治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宏观经济环境趋紧,需求约束加剧,投资增长难度加大;
产业发展不充分,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资源利用方式还较为粗放;
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群众生活仍然较为困难……
王君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新的起点上开创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新常态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吹起转型升级“集结号”
“早转早主动,慢转、不转则被动”。
不可否认,我区仍处于欠发达地区,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行业如能源、冶金所占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不足。
必须看到,转型升级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以“优结构、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倒逼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要向绿色、低碳、循环转变。
——资源型产业要转型升级。过去的一年,我区投入1085亿元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有色工业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作为资源能源富集地区,鄂尔多斯要在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中寻求调结构、转方式的契合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以此来摆脱‘挖煤卖煤的老路。”鄂尔多斯市市长廉素说。不仅鄂尔多斯市,包头市、乌海市等原先主要依赖资源能源的地区也积极转思维,谋对策,找出路,探索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新途径。
——非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发展壮大。2015年,我区将大力发展总部基地、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区等新产品、新业态,积极扶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高地。“在当前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呼和浩特的区位、交通、电价成本低等比较优势,重点围绕云计算、光伏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方面,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淘汰一批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项目,加快推进首府的转型发展。”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如是说。
——现代农牧业要加快步伐。“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建设”,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区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董事长张福礼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要抓住‘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有利机遇,加快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龙头,加大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形成绿色产品价值链,打造呼伦贝尔绿色食品产业航母,将旅游、物资、物流等产业与农牧业产业有机结合,实现多元化发展,形成面向俄蒙和中国东北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不仅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等农牧业大区也因地制宜完善了思路,加快了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步伐。
新常态新风景:改革足音铿锵有力
过去一年,自治区牢牢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相继出台一批批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过去一年,自治区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我区先行先试的三项重点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同俄蒙合作稳步推进;过去一年,自治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
《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重要改革举措和工作项目分工》《自治区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分工落实方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一年来,我区共制定实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领域改革方案和实施意见138个。改革成为激发我区经济发展活力的新引擎。
“新常态下,就是要向改革要动力”。
2015年,自治区又拉出了一批改革清单,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对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个利好消息。2015年,我区将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减少前置审批,推广“三证合一”、网上并联审批等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现在,我区许多地区都建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所有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在这里“扎堆儿”服务,“以前办个证要跑好几个部门,需要很多天才能办下来,非常麻烦,现在一站式审批很快就能办下来,给我们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对此,许多企业代表深有感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5年1月1日,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我区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严格政府举债行为。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于光军这样解读财税体制改革:“要给中小企业减轻负担,增强发展能力;为社会、百姓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核心目标是要为我区的经济提供更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百姓致富的发展环境。”
——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企业最关心的是投融资改革。投融资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5年,自治区把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作为第一项重点工作,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促进投资稳定增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许多金融工作者认为,必须转变政府承担投资主渠道的惯性思维,最大限度地盘活民间资本存量,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新常态新状态: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
民生大于天,民心重如地。
过去的一年,我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1%;新增城镇就业27.2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的较低水平;“扶贫攻坚”、棚户区改造、“十个全覆盖”工程等有序推进,扶贫投入超过100亿元,40万贫困人口一举摘掉“穷帽子”……老百姓的钱包鼓了,日子好了,心情美了!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站在新的起点上,自治区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作出了新的安排。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在旗县以下机关全面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在提高农牧民收入方面,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落实各项惠农惠牧补贴政策,提高农牧民的政策性收入;建立健全资源开发、征地拆迁补偿机制,盘活土地、草牧场、林权等要素资源,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头一次感觉到当农民也这么幸福。”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村民斯日古楞高兴地说,“盖房的成本就7万元,而我只花了2万元。”有了政府的补贴,贫困户斯日古楞家搬了新家。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2014年,我区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人均月增191元,实现了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连涨”。目前,全区低保、五保供养、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人群约210多万人。高度重视对困难群众的救济救助工作,才能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萨仁指出了社会保障工作的难点:“社会保险扩面空间减小,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享受待遇人口增多,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大;断保人员增加,缴费能力减弱,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还将加大;养老保险改革文件等已经出台,涉及人员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2015年,自治区将从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扩大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等多个方面,顺应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大力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2014年,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投资216亿元,3495个嘎查完成建设任务;一吨暖心煤惠及336.7万户农牧民;低保家庭大学生每年1万元就学补助解除了1.8万大学新生后顾之忧;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解决1人就业,实现了动态清零。2015年,我区将切实把这项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并同步推进创业就业工程、百姓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过去我们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很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吃的是苦咸水,农网老化,有几个社晚上就没电了,孩子们写作业还得点蜡烛。人穷债务多,村民上访那是常有的事儿。”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华西村村民邢红伟说:“现在我们村旧电网改造了,小油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建立了村卫生室。300平方米的村活动室和36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100%的村民加入了社保和合作医疗,140多人享受到了社会低保,“扶贫羊”帮助村民发展起了养殖业,真是好事连连啊!”
新常态,新征程。激荡着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时代旋律,擂击着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奋进鼓点,让我们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把内蒙古这道祖国北疆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