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华
【摘要】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在认知的同时伴有情感的交织。感动是语文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感动教育,让生情感与认知的双向交流处于极至状态,师的讲授能力达到物我两忘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感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51-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除了“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外,还必须“以情感人”。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带着感动的交流才是生命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高效,因而语文课堂呼唤感动。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是极其丰富、复杂的,没有感情是上不好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课不像数学课不带任何感情。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二、关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感动
1.因文本中的情感而感动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情。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每一种感动都藏在美文的深处,如同散落在书中的花枝,我们需一一拾起并精心设计把他插在瓶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见她的美,并为之动容!教师要凭借自身的感悟去努力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批驳中是这位“刀锋战士”对祖国的热爱,激愤中是饱含对祖国的希望,呐喊中是对敌人的鄙视,呼唤中是对英雄的赞美。看似枯燥的驳论文字字饱含真情。抓住文本中的感动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
2.因导入的情境而感动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课前能否成功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好的导语定要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作为一种心灵的滋补剂,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3.因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而感动
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与文本的思想碰撞,生生思想的交流,师生思想的沟通,让课堂上的信息多渠道传递,同时强调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范本或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们通过对文中父亲“背影”的品读,联系生活给父母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这一问题的收获的是丰富的: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黄宣儒)爸爸我想对你说,曾经的我不懂您笔直的脊梁为何弯曲,不懂您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您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了谁……今天我懂了。是您,用坚实的臂膀撑起我幸福的天空;是您,用苍翠的青春化作山,化作火,化作点点父爱,给我依靠,给我温暖,给我力量!
……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三、构建合理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相长”。在构建合理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