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看大学英语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

2015-03-13 08:32黄文敏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通识

黄文敏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从《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看大学英语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

黄文敏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对中西文化类通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学生文化差异宽容、教学资源、师资、自觉意识、教学内容、授课语言、教学活动、考核方式、授课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正在改革中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践进行思考。

文化类通识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评价与需求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表述。狭义上指除主修课程以外的(课程)要求,目的是保证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罗索夫斯基,1996)。通识教育实际是全人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智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内容是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看出大学英语文化类通识课程建设是必要与必须的。

中西文化对比知识是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组成部分,“中西文化对比”系列课程是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作者所在学院正在建设此类课程,将中西文化对比的各个主题分别设置为子课程,以16-32课时、1-2学分的形式出现。《中西饮食文化对比》是此系列第一门课程,对它的研究,对建设此系列课程以及构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有着重大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分析

1.研究设计

研究通过对通识选修课《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课堂组织、中西文化对比系列课程的需求,推进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选修课体系的构建。

研究调查对象是修读《中西饮食文化对比》课程的81名学生,来自8个系别,15个专业,并分别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因此测试结果有一定代表性。

根据教学要素的组成而设计的问卷共16题,含多选、单选、开放式问题,涉及必要性、文化差异宽容、教学资源、师资、自觉意识、学习内容、授课语言、教学活动、考核方式、授课时间等方面。

问卷在课上发放,当堂完成并收回,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80份,为80.0%。研究采用SPSS14.0软件包分析相关数据,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法,研究单选与多选题中各题选项学生选择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与具体人数,以此分析学习者对课程的评价和各项内容的具体需求情况。通过对开放式问题的归纳总结,了解学生对《中西饮食文化对比》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系列课程的建议与意见。

二、结果与讨论

结果表明,学生深刻意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内容,对异国文化也较为宽容。学生总体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对西方文化感兴趣,并认为对中西文化的掌握会让他们自信地与西方人交流。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了解文化差异对交流的自信不会起作用,认为语言的流利度、个人性格等因素更为重要。文化差异宽容度方面,一半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异域文化比较宽容,从而易于与对方沟通;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本土文化较为执著。

表1 意识角度调查结果单位:人数(百分比)

问卷对师资与教学部分要素进行了调查(见附表1),结果表明:教师的职业水平得到学生认可,但学生对用英文教中国文化有所保留,喜欢更为表象、生活的文化差异。具体分析显示,学生希望中英文授课比例为各占一半,部分学生认为不应用英文介绍中国文化。教学内容方面,学生感觉英语课上文化内容部分有趣就具体内容而言,对民俗文化,如民间文化、风俗习惯、饮食娱乐等很感兴趣,对地理、历史、语言文字(如典故、习语、色彩词等)、名胜古迹等地域文化比较感兴趣,不喜欢学习国家机构、社会体制、典章制度等内容的制度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的成就文化,以及包含价值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在内的精神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考核方面,学生比较喜欢通过活动和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更欢迎开放自主式发挥的课程考核方式。

学习资源方面,学生极度缺乏中西文化差异知识的资料。经过对图书馆的检索,发现学院图书馆由于建设年限短,相关影像和书籍较少;在随后的访谈中,也发现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较少提供获取中西文化知识资源的方式;在网店以及实体书店内,相关的学习资料也有限。自主学习意识方面,学生闲暇时间对西方文化知识有涉猎,但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少。

在课程开设时间方面,学生大多希望在大一和大二选修中西文化对比系列选修课程,认为《中西饮食文化对比》课安排16课时已经足够,部分学生认为应增加课时,拓展教学内容(见附表2)。

55位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系列课程”的教学(如《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做出了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高,如“生动具体,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新颖多样,有吸引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多开设类似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就教学内容而言,建议《中西饮食文化对比》课程中多些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在西方的饮食方面也进一步拓展,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并加入经典菜式,并适当地对就餐饮礼仪、宗教渊源等内容进行拓展;教授语言方面,中英文比例要适中,PPT用英文展示,但是教师的中文解释要相应多些;课堂活动建议更为丰富,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实物展示、学生讨论展示、游戏、更多视频播放等;在教学资料上,学生希望获得多样的资料,如视频和图文等等;就考核和作业而言,学生比较希望作业量减少。

三、建设中西文化对比课程的对策

此调查虽然仅针对一门课程,但是中西文化类课程在内容以及课程特点上相通的,因此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给此类课程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调查显示开设中西文化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规律,从而达到课程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需求但又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偏好进行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应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层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因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应开设涉及制度文化、成就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使学生对于不太感兴趣的主题产生兴趣,也可以将学生不感兴趣的主题与喜欢的主题进行整合,从而覆盖中西文化的大部分内容。

建设中西文化教学资源库。例如,教师可以列出参考书目,将图书馆中相关的图书资料,以及目前的一些著作介绍给学生,同时,积极配合图书馆采购相关书籍;教师也需注意视频图片积累,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资料收集工作中,在参与中进行学习。

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班级情况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以各种形式,特别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将教师授课、小组讨论、播放视频等有机整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业的设置应精炼而多样,让学生有实际的收获。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和体系。考核方式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可设计带启发式的问题供学生开放式的探讨,如中西饮食的差异最终体现了什么?也可以布置某个主题,如本土饮食特征与英国饮食特征的差异等,供学生课后准备、随堂展示。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与教育出版社,2007.

[2]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附表1师资与教学要素

附表2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及课程时间

G642

A

1673-0046(2015)9-0139-02

本文系漓江学院实践教学专项课题“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建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中西通识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