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小额贷款需求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户的调查

2015-03-13 08:45:22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王章友
中国商论 2015年22期
关键词:小额贷款借款农村居民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王章友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板”,而资金问题是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同时农村居民获得贷款的难度远甚于城市居民,即使能获得贷款,其贷款规模也远小于城市居民,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增收缺乏资金支持。鉴于此,笔者基于需求者的角度,对我省的农村居民小额贷款的需求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期许可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决策,缓解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抑制”,助推农业现代化、集约化。

1 农村居民小额贷款的需求分析

1.1 影响农户致富的因素分析

调查可知,目前影响农村居民致富的主要因素中,因缺少资金的占58.14%,缺少有效的社会关系的占48.84%,缺少市场信息的占39.5%,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的占30.23%,缺少技术的占27.9%。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仍是制约农民致富的主要因素,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短板,而且缺少资金被视为第一因素。

1.2 借款原因分析

调查可知,因生意周转而需要借款的140人,占比65.12%;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进行购房或装修需要借款的85人,占比39.53%;因新开办企业而需要资金的50人,占比23.26%;因扩大农副业而借款的40人,占比18.6%;因看大病和结婚的各有35人,占比16.28%;为了子女上学而需要资金的12人,占比5.5%。我们可以看出,购房或装修支出需要大额资金,是借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借款渠道分析

当需要资金时,农村居民偏向于向亲朋好友借款的有170人,占比79%,向农村信用社借款的有55人,占比26%;而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的有40人,占比18.6%;选择向村镇银行借款的占比7%。调查结果还显示以下特点:一是很多家庭选择非正规金融机构借款;二是农户的生产性用途、生意周转等所需要资金更多倾向于向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借款;三是低收入人口更多依赖以援助性为特征的非正规金融,如亲戚朋友借款。

1.4 利息容忍情况

在是否愿意为获得贷款而多付利息方面,有60.47%的农户表示能接受1~3%的利率,3~6%的利率则被30.23%的被调查者所接受,而能承担6~8%利率的农户仅占被调查者人数的9.3%,对于8%以上的利率则无法承受。调查还显示,农村居民在大病、购买农资或其他紧急情况下,更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此外,农户对于发展工商业都持有相对正面的态度。

1.5 期望贷款期限和金额

农户期望的贷款期限为1年的有65人,占比30.23%,2年及以上的有50人,占比23.26%,6~12个月的有45人,占比20.93%,1~2年的35人,占比16.28%,6个月以下的占比9.3%。农户在看病或供子女上学、结婚等情况时,倾向于期限较短的小额贷款;而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户,而生意周转的或开办企业的,则期望的贷款期限在1~2年的居多,占比30%。

期望的贷款金额在3~10万元的约占被调查人数的65%,20万元以上的贷款金额则需求较少,仅占9.3%。同时不同的资金用途对金额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用于开办企业、购房或装修、生意周转等,则被调查农户更喜欢较高金额的贷款额度,年收入在4万元以下,或有时资金周转需要的,如农副业、看病、供子女上学等,则期望的金额较小,1~3万元的贷款项目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1.6 期望的贷款审批时间和担保方式

影响小额贷款需求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审批时间,一般来讲审批时间越长,贷款意愿会呈递减趋势,调查结果与预期一致,调查结果显示:7天以内的占比53.94%,7~15天的占比18.6,15~30天的占比20.93%,三者合计,期望审批时间在30天以内的占到了95%,审批时间的长短将极大地影响小额贷款的需求。特别是有些应急的贷款项目,如看病、购买种子化肥等,农户期望的审批时间越短越好。

担保方式上,有一半以上的农户愿意以住房作为担保申请贷款,累计占51.16%,但农户更希望使用其他人担保获得小额贷款,选择比例高达55.81%;而选择小组联合担保方式的人数为40人,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8.6%;以农作物收入作为担保的占到被调查者人数的13.95%,不能提供担保的仅占6.98%。

2 结论

2.1 影响小额贷款需求的因素

2.1.1 贷款需求与农户年家庭收入的关系

在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后,在被调查的215人中,我们对有贷款意愿的57人重新进行分析,发现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其贷款需求更强,占38.6%。其次是4~7万的,占21%,1~4万的17.54%,而处于7~10万的需求者占比15.79%。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年收入与贷款需求呈现复杂的关联关系。收入在两端的农户对贷款都有一定的需求,但处于中等收入的农户反而贷款意愿较低。

在贷款需求与家庭收入类型的关系上,被调查的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于单纯的农业种植收入占比不高,而是呈现多样化、混业化的趋势。如果将农村居民收入划分为农业类收入和非农业类收入,则我们发现当非农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农户对小额贷款的需求热情越高;相反,以小规模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对资金的需求较为谨慎。总体而言,农村居民的小额贷款需求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小规模的农副业、外出务工、做生意。

2.1.2 贷款需求与农村居民年龄的关联度

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50岁以上的农户随着年龄的增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属于风险厌恶型者,同时由于贷款供应方对该层次农户的信用风险的担心,审批较为严格,贷款成功率低,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其对小额贷款的需求呈现下降趋势,除非出现非常事件,如灾害、重大疾病等。而40岁以下的农村居民,尤其是有过外出打工经历或经商的农户,创业的经历,使他们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更愿意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来增加家庭收入,也更易接受创新的小额贷款产品。而占较大数量的40~50岁的男性农村居民,他们是家庭的支柱,他们需要承担沉重的家庭责任,需要支付重大的生产经营支出、家庭生活支出,他们是小额贷款的最大潜在需求者,但是由于较重的负担,偏保守的借款意愿,使得该年龄段的农村居民的贷款需求低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户。总之,50岁以上,年龄越大,贷款需求呈现递减效应。40岁以下,有创业经历的年轻农户,呈现较旺盛的贷款需求。

2.1.3 贷款需求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调查前我们预计,高学历的农村居民可能比低学历者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更倾向于利用借款扩大生产经营,增加家庭收入。但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有着更为强烈的贷款需求,文化程度与贷款需求呈现递增关系。这可能与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农户,可能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除非有购房或装修等支出,才会考虑贷款。同时接受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农户,可能在风险偏好、创新性方面不如提前创业的农户,高中层次的农户一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城市务工和做生意,更有市场意识和闯劲,并愿意承受更高的偿还风险,更想通过贷款扩大企业和生意规模,改变目前的生活状况。

2.2 农户小额贷款的问题分析

(1)营销宣传策略不到位、门槛过高。可能是对农户贷款的信用风险的担忧,或者是对农户贷款需求的悲观预期,小额贷款机构对农户的营销意识不强,小额贷款的条件、操作流程、作用等贷款政策宣传不到位,具体表现在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上明显弱于城市,导致很多农户由于不了解贷款政策、不懂操作流程、过度担忧财务风险而放弃贷款申请;另一方面,设置过高的贷款门槛,将贷款条件与农户的财产权属相关联,导致农户无法申请贷款。

(2)小额贷款机构的实力不强。农村小额贷款需求存在贷款笔数多而单笔贷款额度小的特征,分散、小额贷款的信息成本、审批成本等更高,对于贷款机构而言,需要更高的资金要求,配备更多的业务人员,这极大地影响了贷款机构的积极性,造成贷款机构的市场拓展力度较弱,也没有很好地挖掘潜在的、良好信用的客户资源。

(3)小额贷款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贷款机构和业务人员对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合作经济新模式及其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贷款机构没有及时准确把握新农村的未来发展趋势,对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供销一条龙发展的金融需要,及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不够、反应不快、跟进不紧、应对欠缺;在信贷服务上还是设置传统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如必须要抵押、担保,而对于怎样帮助客户将家庭资源转化为资金的服务提供不足,体现为“四少”,即思考少、研究少、探索少、创新少,使不少潜在的优质农户被拒之于贷款门槛之外。

(4)小额贷款机构的人才缺乏、激励手段弱化。在农村基层贷款机构,相比于城市,艰苦而单调的生活环境、暗淡的仕途,使得优秀的金融人才,特别是“三懂”人才即懂金融、懂农业、懂技术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少之又少。另外农村合作经济的新模式、新农村建设、农户的信用特质和其他诸如此类的新变化对需求主体的巨大影响,贷款机构也缺乏相关的人才储备,因而在技术、方法上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在经营机制和体制上的天然缺陷,晋升渠道不畅通、激励机制不健全,使一部分贷款机构的员工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创新性不足。

(5)征信体系不完善。贷款机构没有及时收集农户的信用信息,没有建立相应的征信平台,对农户的信用不了解,导致贷款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较长,也因为对农户的信用风险没有把握,所以要求提供抵押担保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贷款积极性。

2.3 刺激小额贷款需求的对策建议

2.3.1 多调查

只有多下基层,多做调查,才能触摸农村居民致富快富的渴望和追求。小额贷款的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户、深入市场前沿,切实掌握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经营特征,把脉农户的信贷需求。贷款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对新政策、新产业、新项目、新产品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科学确定授信额度,完善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更要具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过硬本领,完善相关制度,以保证“客户全对接、走访全履盖、信息全掌握”。

2.3.2 善宣传

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多做宣传。小额贷款机构更应该深入农庄、企业等,举办各种讲座,介绍小额贷款的产品、贷款条件、操作流程、审批期限、额度、担保要求、成功案例等;也可以委托村委会发放宣传册,或设立免费咨询热线、免费咨询中心,或在大型交流会现场摆放宣传图片,让农户直观地了解贷款的种类、贷款的好处和风险,让农户知道“贷什么”、“怎么贷”,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给农户带来认识上的障碍,让广大农村居民增进对小额贷款的认识,以更好地促进小额贷款的需求。

2.3.3 勇创新

创新小额贷款产品、信用风险控制手段、抵押方式等。一是要正确认识信用风险的控制中心在于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借款人的个人信用,尽快研究和建立农村居民的信用评估模型;二是创新破解抵押贷款“重物”“轻权”的问题,围绕市场链、产业链的上下游,扩大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如林权、土地经营权、农村房屋等,都可以用于抵(质)押;三是创新贷款品种,破解产品单一问题,充分利用“信用贷、联保贷、货款贷、林权贷、农村房屋贷、土地经营权贷等,积极创新个性化、差异化并受农村居民欢迎的产品。

2.3.4 引人才

要建立和完善优良的用人机制。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引进那些既懂农村经济又懂农村金融的创新人才,用容才之量、爱才之心、用才之技,努力形成“用得来、留得住”的农村金融队伍。

2.3.5 建平台

建立征信平台和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农村信息化、农村信用村建设,委托第三方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将农户的个人信用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做到借款者的信用透明化、显性化,并动态调整农户的信用数据,及时进行风险预警,让守信者易贷,并在利率上有所优惠,让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寸步难行”,如在经商、贷款等方面给予更高的门槛,甚至于禁贷。由于小额贷款机构扎根农村,作为“近邻”,能充分了解贷款农户的信用,再加之有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故可以适当精简信用评估流程,缩短农村居民贷款审批时间,使农村居民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合理的取现方式获得贷款。

2.3.6 争支持

根据前述调查结果,由于农副产品的经营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农村居民对贷款额度和对利息的容忍情况异于城市的生产性企业,农户期望更低的利率、较短的贷款期限和审批期限,但对贷款机构来讲,这将大大增加其经营成本,压缩利润空间,增加流动性风险。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财税政策、法律等方面加大对植根于农村金融的贷款机构的扶持力度,并保持相关优惠政策的前瞻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议政府部门对支农力度大的小额贷款机构,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和准备金率, 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再贴现、再贷款的支持力度,以让利于农户,消除农户对高利率的担忧;同时争取保险公司的支持,建立政策性较强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农业经济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避免因自然灾害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而无法偿还贷款的情况;建立小额贷款风险基金,对由于非人为原因(如自然灾害)造成的小额信用贷款损失进行合理补偿;在抵押物上,对农房的抵押,争取政府相关部门或法律的支持,允许农户拿农房抵押。

[1] 李长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交易费用为视角[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2] 刘若鸿,张骥,王为鹏.中国农村信贷征信技术基础要素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11(03).

猜你喜欢
小额贷款借款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借款捆绑婚姻关系致诉讼
不一样的借款保证人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加强小额贷款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探讨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12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山东:首次表彰小额贷款先进 累计发放贷款471.16亿元
商户小额贷款信用评价模型
技术经济(2014年12期)2014-02-28 01:30:35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01-22 22:42:51
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