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威胁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2015-03-13 00:06邵啸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非裔刻板消极

邵啸

【基金项目】本文受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100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23-0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各种学业测试成绩之中出现的种族、性别、年龄等差异存在的原因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对于这种差异,社会心理学家 Steele 和 Aronson(1995)提出了一种解释,即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情境因素,也就是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当个体感受到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时,会个体在当前领域的表现或成绩就会受到损害或降低。Steele 和 Aronson(1995)最早通过实验证明了刻板印象威胁现象的存在。他们的研究表明,告知测试对智力具有诊断性会降低非裔美国大学生在 GRE 测试中的成绩。他们认为正是在测试之前告知非裔美国大学生有关智力诊断的信息,诱发了有关非裔美国大学生在智力方面的消极刻板印象,进而影响了非裔美国大学生的测试成绩。

Steele and Aronson (1995)的研究在当今社会心理学领域被奉为经典,“刻板印象威胁效应”这种现象也已经在各种书籍中被阐释并广泛在媒体中流行。尽管如此,依然不乏一些尖锐的批评与争议,其中最突出的焦点在于:刻板印象威胁是否只是在考试或测试任务中出现的一种现象。

在早期批判性的文章中, Sackett和他的同事指出,大量的学术论文,教科书以及杂志期刊似乎正在试图向世人证明这样一种观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就可以解释所有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男女差异以及不同族群间的差异 (Sackettet al.2004)。类似的批判性文章并非针对刻板印象威胁研究本身,而是对于那些已经发表的论文报告。这些尖锐的批评指出,当今的实验测试表达的论点是刻板印象威胁似乎是导致女性以及非裔美国人在标准测试中表现差强人意的唯一原因。换句话说,这就表明了个体间并不存在能力方面的差异,而仅仅是表现上的不同而已。并且大量研究发现,在刻板印象威胁被详细说明的实验中,某些实验任务的刻板印象组与非刻板印象组的表现并不存在显著地差异(e.g., Croizet and Claire 1998; Davies et al.2002; Spencer et al. 1999)。而在测试过程中,消除刻板印象威胁,以减少成就差异也并非一个高明的手段(e.g., Aronson and Steele 2005)。这就证明了,在测试任务中,刻板印象威胁是一个诱发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两个元分析研究证实了在认知测试中,刻板印象解释了一些(并非全部)群体差异的原因(Nguyen and Ryan2008; Nadler and Clark 2011)。而早期研究的一些误解可能来源于误将基线表现水平作为任务表现分数的协变量,进而进行了相关的推理统计所得出的结果(Wicherts2005)。

第二个批判的焦点在于,刻板印象威胁研究成果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问题。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表明:在标准化的考试中,例如SAT(全称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会由于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而低估消极刻板印象个体的真实能力(e.g., Aronson and Dee 2012)。但这个结论受到了其他相关学者的质疑(Sackett and Ryan2012)。Aronson和Dee(2012)认为在一系列刻板印象威胁的实验研究中,都会要求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或结束后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Stricker and Ward 2004)。通过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提供个人信息会诱发刻板印象威胁,并且因此可能会降低消极刻板印象学生的任务表现。两项最近的有关实验研究的元分析发现,被试的SAT分数以及登记表现的SAT分数,会低估消极刻板印象个体20-40分左右(Walton and Spencer 2009)。然而,其他学者对得出这种结论的方法持怀疑态度(Sackett and Ryan2012)。

刻板印象威胁现象的存在已经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而对于这种现象的争论也从未停止。如何合理解释在测试成绩出现的种族、民族、性别以及年龄的差异,进而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控制,是当今社会心理学领域刻板印象威胁研究的新的议题。

猜你喜欢
非裔刻板消极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