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村女孩儿在冲突中的选择与追求

2015-03-13 04:42高明珠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2期
关键词:香雪铁凝冲突

摘 要:铁凝的《哦,香雪》是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初农村青年追求梦想、渴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抒情小说力作。作者在城乡文明、理想与现实、人物之间和人物内心纠结的冲突中,塑造了纯美质朴、自尊自爱的山村少女香雪形象。铁凝从农村变革生活大潮的微澜中挖掘出社会普通人物身上明亮的生命之光,写出了平凡生活中的崇高。

关键词:铁凝 香雪 冲突 生命之光

铁凝的《哦,香雪》是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初农村青年追求梦想、渴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富有诗意和感染力的抒情小说力作。老作家孙犁赞誉这部作品纯净得“从头到尾都是诗”。小说中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令人难忘的场面描写,甚至连故事情节都像新柳吐丝那么清新淡雅。然而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在水一样透明的语言中,冲突的暗泉汩汩流动。小说构建了城乡文明之间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一个山村女孩为了梦想的执著和在现实困境中对理想的追求。在对理想的执著坚守中,一个热烈追求知识和理想、纯洁质朴的山村女孩儿香雪鲜活地站了起来,站在了时代的波涛之上,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从封闭传统走向开放现代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农村少女形象。这个形象承载了农村青少年的梦想与憧憬,表达了农村青少年渴望读书、渴望知识光芒照耀的强烈愿望。作者是如何在冲突中塑造人物性格的呢?

首先作者把香雪置于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碰撞的生活环境中,在撞击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哦,香雪》发表于八十年代初,铁凝的文笔没有伸向改革大潮冲击下的火热的场面,而是投注在北方农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摄取一群农村女孩儿在改革大潮下对现代文明追求的几朵浪花来勾画时代前进的姿态。作者在诗意的语言河流上展现了现代文明对乡村文明的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在香雪的心理和思想上激起的涟漪。

“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进了藏在大山皱褶里的台儿沟,打破了山里人世世代代固守的传统农耕文明。火车象征现代文明和开放,大山象征传统和封闭保守。现代文明跟随开进大山的火车与乡村的传统文明相遇了,二者的交锋随着山村女孩对火车的态度变化逐渐展开。开始时二者排斥拒绝,火车碾压钢轨时发出了“不停不停”的声音,撼动不了“一心一意隐藏在大山的皱褶里”的台儿沟。然而时代的脚步毕竟随着火车的开过,来到了台儿沟,新旧冲突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生活在传统乡村文明的人也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也要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绽放新颜。香雪、凤娇等山村女孩在火车停留在台儿沟的一分钟内的行为变化,让读者看到山村女孩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碰撞中的蝶变过程——由害怕观望走向接受甚至向往追求。作者着力描写了香雪在两种文明撞击的生活环境中的行动和心理。一是看火车的前后的行动和心理。“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点明了香雪对火车到来的好奇、渴盼,然而当火车到来时,别的姑娘“心跳着”兴奋地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作者还具体描写了香雪的心理活动:“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的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子里。在它面前,她就像一叶无根的小草。”细致的行动和心理刻画写出了香雪对现代文明既好奇又害怕拒绝的矛盾心理,真实揭示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面临现代文明冲击的变革现实中人们既渴望了解又害怕拒绝的彷徨无助感。看到现代文明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全新世界时,香雪才慢慢对现代文明向往接受了。她选择了与梦想契合的皮书包、文具盒,反映了当时青年人追求的主流倾向。二是对香雪在公社上学时因为台儿沟一天只吃两顿饭的习惯和父亲做得那个木制的铅笔盒遭遇一些学生嘲笑时的心理描写。作者巧妙地借助对小木盒“有几分羞涩的依偎在桌角上”的拟人抒写烘托香雪在同学们盘问中的羞愧心理:为台儿沟的贫穷而自惭。她意识到贫穷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萌发了要让别人瞧得起的思想。作者正是通过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激烈碰撞的环境刻画了一个面对新的事物从好奇害怕到接受追求、自知自尊的农村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村青年在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觉醒的面貌。她们认识到传统乡村文明中某些落后的东西一定要改变——贫穷不光彩。

其次,作者把香雪放在与其他姑娘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冲突中、放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进行刻画,从而发现人物性格的美好——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坚韧品格和奋斗精神。

第一,作者特意凸显了香雪与凤娇对生活不同的兴趣点。小说告诉读者,香雪是全村唯一的一个初中生。这个“唯一透露了这样信息:凤娇等山村女孩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考上初中,只有香雪触摸到了知识文明的花朵。由于追求不同,当火车带来了手表、发卡、金项圈、尼龙袜、皮书包和塑料文具盒时,凤娇她们关注的是象征物质文明的生活用品,独有香雪把眼睛投射到了象征知识的文具盒和皮书包。小说旨在刻画一群山村女孩儿追求现代文明的感性鲜活的形象,凤娇她们的追求停留在物质层面,而香雪对知识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这个超越显然更有深远的价值。为什么这样描写呢?作者就是通过凤娇与香雪二者追求的互相冲突来表现香雪梦想的远大和精神需求的与众不同,从而实现作者赋予香雪这个人物的意义——最早觉醒最想通过知识改变山村落后面貌的青年人的先行者,这些先行者已经从对物质的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生命的境界更加开阔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台儿沟迟早要发生物质上和文化上的巨变,香雪们就是引领农村发生巨变的先锋!

第二,文中还通过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香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坚韧。台儿沟掩藏在大山里,是个封闭落后的穷山沟。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物质和文化的要求很低。尽管外面世界已经进入了八十年代,但环境的闭塞使台儿沟停留在古老的生活方式中,每天只吃两顿饭,吃过饭就睡觉,物质匮乏,文化活动更是鲜见,香雪的文具盒还是父亲用木头做的。学校距离遥远,路途艰难。这种环境也是当时中国山区农村生活环境的写实。然而艰苦的生存环境并没有阻挡她追求梦想的脚步,她每天都坚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火车带来的现代文明更加激发了她对知识和文明的强烈追求——渴望得到一个文具盒,企盼走出大山接受现代文明的光照,用知识改变家乡落后的生存现状。梦想的巨大动力让胆小的她勇敢地踏上了火车,冒着被责备的风险用一篮子的鸡蛋换取了火车上女大学生的铅笔盒;然后又在距离台儿沟三十里的小站下了车,独自一人从黑夜的山路走回家。这种面对现实困境韧性执着的奋斗精神正是香雪这个人物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八十年代初有梦想的青年为了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拼搏的精神写照。

第三,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写抒情,渲染香雪内心的纠结和冲突,表现其性格的内在美。

小说的叙事结构以香雪踏上火车为分界点分为两个叙事板块。第一部分作者将香雪与其他乡村女孩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和烘托,写出了香雪与凤娇文化程度高低的不同,关注点的不同,表现了她们的不同理想和追求,把乡村女孩在现代文明到来时不同的志趣和追求表现得丰富多彩,发掘出了山村女孩儿大胆与率真、勇敢与探索的美好品质。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人民要求富裕的心声。香雪更是作者倾注深情描绘的一个单纯善良美丽的乡村女孩。在她身上不仅有乡村文明所拥有的淳朴美德,而且还有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民族韧性。第二个板块通过“夜归”这个情节对香雪换取铅笔盒后的心理活动和月夜山色进行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使香雪的形象丰满感人,富有立体感。

“夜归”是这篇小说最出彩的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既突出了故事的感人之处,又发展了人物性格。铁凝调动了景物烘托和间接抒情的艺术手段,把笔墨集中在对香雪的心理活动描写上,细腻展示了香雪跌宕起伏的心理轨迹——害怕、不害怕(心愿实现后的满意)、犹豫和坚定、勇敢。同时以月亮的明亮与暗淡、大山的庄严和核桃树的歌声、小溪的歌唱与隧道的黑眼睛进行烘托,人物情感与景物色彩一起律动,内心与外界互为应和,出色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在香雪内心引起的冲突纠结。请看那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月照图:“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和灰白色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和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的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亮的铅笔盒。”作者用宁静的自然美烘托香雪的纯真清丽的人性美。皎洁的月光不仅照亮了自然的黑暗,也照亮了香雪的理想。她在月光下仔细端详手中“闪闪发亮”的文具盒,两朵洁白的马蒂莲正是她心中的美好梦想呀!总有一天它会绽放的!“她满意极了”,坚定了对理想的追求。“她不再害怕了”,梦想给了她跨越现实困难的力量。这时候“风也柔和了许多”,一树树核桃叶在风中像金铃铛一样唱起了好听的歌。她仔细地打量着养育自己的家乡,想象着家乡富裕文明的美景:人人有尊严,现代文明的窗口向台儿沟敞开。当香雪激动地想着美丽的未来时,担忧又占据了香雪的心头:自己用四十个鸡蛋没有换回急需的钱,却换回了一个不能当钱用的铅笔盒,爹和娘会怎么说呢?她犹豫了。这时候就连月亮也好像为香雪担忧而黯淡了,山和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香雪心里的两种思想在激烈交锋:现实的物质需求与理想追求哪个更重要呢?以前她不会为了物质的“芝麻糖”而说谎,现在她会为了上大学的美好梦想去“骗骗娘”,说这是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宝盒子”。香雪终于想通了,“芝麻糖”不能与“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在香雪的心里,铅笔盒不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种信念与力量。内心的纠结与冲突解开了,香雪不会因为物质需求的羁绊放弃自己的梦想。“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她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地溅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这段景物描写是对香雪排除心理困惑之后坚定理想信念的呼应,隐喻香雪像小溪一样,摆脱了一切的犹豫和困惑,欢快地朝着理想前进。这一幅意境淡远的月夜畅想图情景交融,暗示了香雪内心的愉悦、担忧和追求理想的坚定,让读者认识了一个真实的香雪: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中犹豫过,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纠结中徘徊过,然而她最终坚定了自己对现代文明对大学理想的追求;她期盼着去外面精彩的世界看一看,也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她自尊,甚至为了这种尊严不惜用鸡蛋换回一个小小的铅笔盒以获得自身平等的权利;她自强,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的面貌;也许她还有点小虚荣,得到文具盒后一心想着向同学炫耀,这也是人性的弱点。虚荣心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隐形推手。作者正是通过对香雪心理冲突的细腻描写,挖掘出了隐藏在她内心生动坚毅的追求——渴求科学文化,渴望摆脱贫穷,渴望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台儿沟贫穷落后的面貌。

铁凝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农村生活的微澜中发掘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崇高”(特里·伊格尔顿)。香雪在物质贫乏的乡村生活中,仍然执着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散发出来的生命之光照见了社会中普通人物平凡生活里的崇高。这个形象正是八十年代初乡村青年在现代文明到来之际的精神状态和青春性格的真实写照。对于当时封闭落后的农村,香雪们引领着八十年代初农村青年的时代风尚。她们的价值取向映射了当时乡村中最早觉醒的青年的心灵追求。面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物质的诱惑和心理的纠结冲突,他们能够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作为生活的信仰来定位自己的精神坐标,指引自己在俗世中的前行方向,在艰难的物质生活环境中开出了令人赞叹的精神花朵,从而在一个时代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香雪的形象依然具有意义。当功利之风劲吹中国大地,浮躁思想日上喧嚣,靡靡之音的低俗消解着铿锵有力的崇高,理想成了一个高大上的词,有多少人还会在物欲的红尘之上保持着自己原初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许多年轻人在现实的压力下,放弃了自己内心最早的梦想而拜倒在金钱和权力的石榴裙下。时代呼唤像香雪这样不为物质的诱惑而改变自己人生理想的人。在安逸的世俗生活中,我们需要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提醒,让我们不至于陷入物质的泥淖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于黔勋.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58.

[2]赵炎秋.文学批评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家新.文学呼唤崇高[N].人民日报,2014-8-29.

(高明珠 河南省鹤壁市机电信息工程学校 458030)

猜你喜欢
香雪铁凝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香雪形象探析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铁凝三谢张守仁
冲突管理
一声姥姥
哦!香雪
紧贴人物读小说
孙犁与黄豆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