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毛病》主人公的人格解析

2015-03-13 00:27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戏剧之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勒绥化鲍勃

王 磊(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出了毛病》主人公的人格解析

王磊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出了毛病》的主人公鲍勃·斯洛科姆乖张荒诞的行为举止,是其超我、本我和自我互相冲突的外在体现,通过鲍勃的“异化”表现,海勒呼唤人性的伸张和道德的回归。

超我;自我;本我;异化

约瑟夫·海勒是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黑色三部曲《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了毛病》以及《最后一幕》的问世带领美国小说全面进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国内对海勒的研究已有30多年,讨论基本上围绕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展开,所涉及的内容多半为海勒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及其黑色幽默艺术特色,目前鲜有人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深入分析《出了毛病》的主人公鲍勃·斯洛科姆的人格架构,本文将对此作出尝试,作为对海勒的研究更微观化和系统化的一点补充。

一、超我:代表一切道德约束

《出了毛病》以康涅狄格州的郊外和曼哈顿为背景,对现代生活的空虚和幻灭进行无情的描写。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鲍勃·斯洛科姆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物,他是个中年商人,自私而没有趣味,生活中充满着偏执和妄想。在他工作的那家无名公司里,等级制度令人恐怖,他的同事都是些毫无表情的、做着机械般动作的人,名字都叫做布莱克、怀特和格雷之类。而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他始终摆脱不了暴力和恐怖的梦魇。鲍勃工作的地点离家很远,孤身在社会中打拼的他并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但鲍勃9岁的儿子聪明活泼、十分可爱,给他莫大安慰,正如他有天想起儿子时,他觉得“心里仿佛得到一些安慰,好象自己履行了家庭的责任,那种家庭的幸福感在心里滋生。”孩子可以算是超我的象征——因为他总算让主人公想到了“责任”,让他体会到虚伪的社会中难得的一缕纯真。要知道,他与妻子根本没有感情,双方间的交流主要靠性,即“本我”的放纵。但是小说结尾时,孩子不幸成了一场车祸的牺牲品,鲍勃拼命想给他这个受了伤的孩子以安慰和温暖,然而却不慎闷死了他。孩子的死,是海勒专心构筑的象征符号——责任感的逝去。

二、本我:直接释放心理能量

鲍勃的上司格林就是本我的典型代表。他相信强权的管理方式,高谈恐怖哲学是人类相互关系的基础,无时无刻不在树立自己的权威,他所任用的人无不对他惧怕三分。在作品中,他曾这样露骨地说:“在我手下工作的人就要比我差,绝不能比我强。我可以随心所欲地、随时随地对你们发号施令侮辱你们。”司格林这种颐指气使的做法的确令他的员工整日生活在诚惶诚恐的状态当中,根本不会有自己的个性表达,更不会有宣泄自我情绪的可能。作者在小说中别出心裁地以表示颜色的词汇作为公司头目的姓名,如格林、布朗、怀特等。这些词汇的使用在西方有浓烈的文化色彩,如“格林”表示妒忌,“怀特”则让人想到无知和愚蠢。

此外,鲍勃那曾经可爱、善良、乖巧的女儿,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下人性被完全扭曲,叛逆的她竟然鄙视、敌视自己的父亲,并诅咒世间的一切,甚至希望自己的父母双双出走或者死掉。女孩的反叛是对社会服从主义的一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诅咒父母死掉”这种近乎疯狂的思想,正如福柯说的:“人身上一切被道德、宗教以及拙劣的社会所窒息的东西都在这个凶杀城堡中复活了,事后的复仇与放肆的欲望一样,都属于自然本性。”从福柯的表述中,我们可判断出,小女孩的疯狂行为就是一面镜子,她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本我的问题,因为小女孩不存在对自身及他人安全的考虑,她所关心的就是本我的满足,直接释放自我心理能量。从这一点上看,鲍勃的女儿是传统价值的反叛者、破坏者,在一种纯粹的状态下,她的本我逐渐回归原始、本能,在其人格最隐秘的部分,找寻自己的快乐,哪怕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三、自我:代表着理智和谨慎

如果主人公鲍勃的上司的恐怖主义和女儿的疯狂思想代表未驯服的激情,那么主人公本身则代表了在超我缺失(即道德和信仰缺失)、本我肆虐的社会背景下左冲右突、压抑苦闷的自我。

鲍勃任职于某大型公司,处于管理阶层,算是比较体面地过着理想生活,然而,看似美满的家庭生活和安稳的日常工作却孕育着多重危机。上司代表的本我所宣扬的“恐怖主义”让鲍勃对本来已令人窒息的工作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恐惧和绝望。他仇视自己的上司和同事,甚至厌恶整个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此外,鲍勃的家庭生活也岌岌可危,他对家庭十分不满,整日陷在自己的郁闷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在痛苦压抑中,为了在他那没有明确名称的公司(其实就是美国社会的隐喻)生存下去,鲍勃的自我让他体会到“必须放弃个性放弃人的尊严才能生存下去”的现实需要,所以鲍勃对自己的上司言听计从,只要自己能向上攀升,就会不择手段去努力为之,甚至不顾友情,施展卑鄙伎俩挤走老友卡格尔,夺取自己满意的职位。

在家庭里,为了发泄内心的恐惧和抑郁,在超我缺席的情况下,已没有责任感和羞耻心的鲍勃一点也不体谅妻子和孩子们,而是沉迷于自己的欢乐和满足之中。他追求的是本能肉欲驱使下的感官快乐,与妻子的联系仅仅限于肉欲,而他想得最多的,是他17岁时未追求到手的那个女人。

为了平衡超我衰弱而本我强盛的失衡状态,除了在公司里通过不择手段往上攀爬及纵欲来宣泄,鲍勃还通过通篇的自言自语、絮絮叨叨的自叙来平衡压抑的内心。依据心理学理论可知,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自我交谈“可以有效地发泄心中的不满、郁闷、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消除紧张,恢复心理平衡”。这种回忆独白式的叙述方式,容易引领读者走进小说的世界,并随主人公一道去认识和感受他所面对的生活空间,窥视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社会的复杂局面。鲍勃的“回忆式的独白”虽然累赘,但也让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和内心忧虑昭然若揭,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作家的文学主题——超我息微而本我嚣张的精神状态下人的异化。

四、小说的现实意义

《出了毛病》充分运用了“黑色幽默”式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呈现了鲍勃·斯洛科姆的内心苦闷和精神危机。“黑色幽默”又称作“病态的幽默”、“悲观的幽默”以及“绝望的幽默”,所表达的是一种悲观、无奈以及绝望的情绪,它同样也是在表达恐惧、痛苦、残酷甚至是绝望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受。通过鲍勃的叙述,读者可窥探他那可笑而荒诞的生活。同时,他那回忆独白里出现的奇特怪异的场景、缺乏逻辑的故事情节和夸张可笑的人物举止,正是超我、本我和自我协调的结果——在社会群体范围内和人际关系中,由于个体受本我、自我、超我的影响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言行,因而会引发种种或激烈或缓和的矛盾和冲突。鲍勃正是这一理论的现实实证。

约瑟夫·海勒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出了毛病》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精神分析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异化”了的人物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的思想状态和精神危机。从海勒的真实描述中,我们会从容窥视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只是一个愚民的美丽谎言,人们生活在精神荒芜、思想贫瘠的现实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敌视甚至是伤害,并在不断重复单调的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地丧失了主观的能动性。个性、尊严得不到合理的诉求,其结局是最终走向“异化”。

呼唤道德价值和精神信仰的回归——这是约瑟夫·海勒对鲍勃的内心进行文学呈现的真实目的,它同样是约瑟夫·海勒以自己的独特思考对现代人类思想界的无限拷问。

[1]褚蓓娟.论海勒长篇小说的重复艺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王红艳.剖析《出了毛病》中斯洛克姆的内心世界[J].作家世界,2013(9).

[3]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4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王祖友.论约瑟夫·海勒后现代小说的怪诞性[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8(1).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J522.1

A

1007-0125(2015)01-0188-02

王磊(199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猜你喜欢
海勒绥化鲍勃
何藩纪实摄影创作中的主观因素研究
绥化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回顾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海勒妙释“偏见”
海勒妙释“偏见”
新闻评论应注意在“度”和“点”上着力——《绥化日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你好,我是鲍勃
救人者待解救